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关于Dlicl基因在小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7 10:13

  本文选题:动力蛋白 + Dlic1 ; 参考:《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是一种遗传性的致盲疾病,是山于视网膜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 cell)死亡而导致的视力受损。目前已经确定了50多个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但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发现新的致病基因并研究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作用和机制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动力蛋白(dynein)是向微管负端运动的一类马达蛋白,在细胞内对于蛋白质运输、细胞器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Dlicl基因编码哺乳动物动力蛋白轻链中间链1,是动力蛋白中的一个亚基。通过建立Dlicl基因敲除小鼠,我们研究了该基因在小鼠中的功能。我们发现Dlic-/-小鼠可以存活,但该小鼠的感光细胞内外节发育不完全并且逐渐发生凋亡。利用该基因敲除小鼠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感光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以及Dlicl在感光细胞中的功能。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Dlicl感光细胞内合成的外节蛋白质异位累积在胞体内。蛋白质从内质网到高尔基的运输受阻碍,导致内质网网腔膨大,但是膨大的内质网网腔并末激活内质网应答反应。Rabll囊泡介导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输到纤毛,Dlicl缺失导致Rab11囊泡积累在细胞核周围的胞体中。这说明Dlicl感光细胞中蛋白质从高尔基体到纤毛的运输受阻。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Dlicl基因缺失导致动力蛋白重链和中间链蛋白水平降低,并且在感光细胞内节的含量减少,暗示了胞内动力蛋白的运输能力降低。同时,动力蛋白结合Rabll囊泡的能力被减弱,因此而导致Rab11介导的囊泡不能有效运输而发生累积。另外,Dlicl基因缺失影响了感光细胞纤毛发育。而纤毛是蛋白质从内节到外节运输的重要通道,运输通道的异常发育进一步加剧了外节蛋白在胞体内的累积。 根据以上的新发现我们得出结论,Dlicl敲除造成感光细胞动力蛋白减少和异常分布,一方面降低了动力蛋白运载囊泡的能力,使得高尔基到纤毛的囊泡运输发生阻碍。另一方面影响了感光细胞纤毛发育异常。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细胞合成的外节蛋白异位累积在胞体内,造成外节发育不全并且逐渐发生凋亡。因此,Dlicl-/-小鼠为研究人类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机理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
[Abstract]:Retinitis pigmentosais a hereditary and blinding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eath of photoreceptor cells in the retina. More than 50 mutation si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ut there are no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The discovery of new pathogenic genes and the study of their roles and mechanisms in retinitis pigmentosa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Dynein) is a kind of motor protein which moves to the negative end of microtubul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racellular protein transport and organelle localization. Dlicl gene encodes light chain intermediate chain 1 of mammalian dynamic protein, which is a subunit of dynamic protein. By establishing Dlicl knockout mice, we studied the function of Dlicl gene in mice. We found that Dlic-r-mice could survive, but the photosensitive cells of the mice were not fully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apoptotic. Using this gene knockout mouse we further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photoreceptor cell apoptosis and the function of Dlicl in photoreceptor cells.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showed that the ectopic proteins synthesized in Dlicl photosensitive cells accumulated in vivo. The transport of proteins from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to Golgi is hindered, leading to enlargement of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cavity. But the enlarg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cavity does not activate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sponse. Rabll vesicle mediates the transport of proteins from Golgi body to cilia, resulting in the accumulation of Rab11 vesicles in the perinuclear cell bodi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transport of proteins from Golgi body to cilium in Dlicl photosensitive cells is blocked. Further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deletion of Dlicl gene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levels of heavy chain and intermediate chain proteins, and a decrease in the content of intracellular knots in photoreceptor cells, suggesting a decrease in the transport capacity of intracellular dynamic proteins. At the same time, the ability of dynamic protein binding to Rabll vesicles was weakened, which le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Rab11 mediated vesicles that could not transport eff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deletion of Dlicl gene affected the cilia development of photoreceptor cells. Cilium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transport of proteins from internal to outer nodes, and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channels further intensifies the accumulation of outer node proteins in the bod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we conclude that Dlicl knockout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and abnormal distribution of photoreceptor cell motility proteins, which on the one hand reduces the ability of motility proteins to carry vesicles, and impedes the transport of Golgi to ciliated vesicles. On the other hand, it affects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cilia of photosensitive cells. These two factors make the ectopic accum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nodal proteins in the cell, resulting in hypoplasia of the outer node and gradual apoptosis. Therefore, Dlicl-r-mice provide a new animal model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human retinitis pigmentosa.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慧敏,傅俊江,李麓芸;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0年06期

2 刘晓军,柴建华;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的临床前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2000年02期

3 横山利幸他;曲成业;;视网膜色素变性症[J];疼痛;2000年04期

4 马晓晔;视网膜色素变性光传递过程中相关基因研究[J];眼科研究;2001年03期

5 崔云,王立,赵堪兴;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1年01期

6 胡劲,涂巍,滕云;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1年03期

7 付群,杨尊之,毕毅敏;异体组织埋藏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对视力和眼底荧光造影变化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阎泽英;半侧性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年02期

9 梁丽娜,庄曾渊;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年04期

10 王乐今,于宁,王黎明;眼底有色素和无色素沉积患者并存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庄曾渊;;色素变性方治疗特殊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体会[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谭涵宇;王芬;彭清华;李海中;;中西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夏小平;田东华;宋国祥;唐香成;;中西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谢汉兴;彭清冬;;中医药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观察及其对眼电生理的影响[A];全国首届中青年中医眼科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96年

5 罗萍;彭清华;廖泉清;;无色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17例临床分析[A];全国首届中青年中医眼科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96年

6 庞荣;;中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彭抿;彭清华;李建超;彭波;;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药文献研究[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旭阳;郭力恒;魏红;王云;闫乃红;杨巧娜;周晓敏;蔡素萍;;非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唐仕波;罗燕;孟晶;胡洁;朱晓波;邱观婷;张淳;丁小燕;;视网膜色素变性能治疗吗?[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马迪;黄楚开;张铭志;;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卫红;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获突破[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2 云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3 记者 陆健 通讯员 高孟;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获新进展[N];光明日报;2014年

4 湖南中医学院附一院 张健;何谓视网膜色素变性[N];大众卫生报;2002年

5 根据眼科专家石浔接听热线整理;视网膜色素变性有没好的治疗办法[N];家庭医生报;2005年

6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坚;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针灸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子平;视网膜色素变性应终身服药[N];大众卫生报;2001年

8 蒋月荣;免费为患者检测致病基因突变[N];科技日报;2005年

9 日闻;绿藻基因成功治疗失明鼠[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刘燕玲;手术逆转眼底病[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朝晖;两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袁松涛;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真核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陆莎莎;两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4 霍冬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体内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5 贾爰;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肢端病变一家系致病基因筛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6 刘晓文;视网膜色素变性/Usher综合征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韩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散发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筛查与临床表型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8 王瑞玲;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孔珊珊;关于Dlicl基因在小鼠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公小蕾;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三个家系基因突变筛查[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大颖;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刘伟;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筛查[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3 常亮;两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及定位[D];中南大学;2008年

4 闫果林;一种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致病基因的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5 陶涛;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机制及金纳多的治疗作用[D];青岛大学;2006年

6 汤锦菲;青少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7 魏玮;视网膜色素变性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的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8 白鹏;电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江江;X-性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瑞玲;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10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810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c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