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管石复位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3 16:49

  本文选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管石复位术 ; 参考:《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术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8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每日行一次管石复位术,连续复位治疗3天,对照组仅行管石复位术治疗一次,两组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配合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治疗。1周及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治愈率为82.4%,对照组治愈率为5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治愈率为91.2%,对照组治愈率为8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准确判断BPPV分型的基础上,采用多次手法复位术治疗并配合药物治疗,可提高BPPV的短期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reduction of tubules on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BPPV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 = 34) and control group (n = 34).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betastatin mesylate on the basis of manual reduction and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for 1. 1 weeks and 3 months. Results the cure rate was 82.4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58.8 in the control group one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cur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1.2 and the cur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5.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ly judg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BPPV, the short-term cure rate of BPPV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cure time can be shortened by multipl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nd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耳鼻咽喉科;
【分类号】:R7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慧;耿曼英;闫保星;卢星;;单纯手法复位与合并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年16期

2 田颖;崔潇;张涛;杨宁;惠莲;姜学钧;;不同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年03期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创坚;陈怀;陈国华;;调整肌松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对照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6年07期

2 林创坚;陈怀;黄丽英;陈国华;;调整肌松复合手法对非椎动脉型颈性眩晕颅内血管血流紊乱调节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6年08期

3 孙红霞;张晓惠;白玫;;眼震电图对992例神经性疾病的诊断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康继双;路春敏;张淑红;;基层医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38例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张继振;;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临床医学;2011年04期

6 朱常勤;;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20例[J];临床医学;2011年12期

7 王利一;高波;宋海涛;黄魏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结果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8 刘波;孔维佳;;复位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9 郭向东;叶放蕾;李莹;张治成;杨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06期

10 马鑫;李蔷;余力生;;病史两问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鄂建设;韩海波;李莎;李京;覃勇;樊继波;;挑刺法结合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及颅内血流力学的影响[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鄂建设;韩海波;李莎;李京;覃勇;樊继波;;挑刺法结合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及颅内血流力学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何天翔;罗天钢;;推拿配合药物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4 潘永太;郑鹏飞;郑文忠;黄令坚;陈昆;尤瑞金;;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椎间盘源性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郭向东;叶放蕾;张治成;李莹;杨晓;;23例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秦保和;屈勇;;针刀治疗颈性头昏350例[A];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连雨;潘冬青;何纲;;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鄂建设;韩海波;李莎;覃勇;樊继波;;挑刺治疗颈性眩晕常见中医证型及TCD分析[A];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丽华;范爱英;唐连敏;王敏英;张建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A];全国高血压防治知识推广培训班暨健康血压中国行福建漳州会论文综合刊[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孙景豫;大鼠延髓中缝核群与前庭复合体之间纤维联系及其在运动病中作用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梁健威;基于临床路径的眩晕病分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的近期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商连春;基于临床路径的眩晕病分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林韵琪;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5 沈文翠;640例眩晕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刘冉冉;主观视觉水平线在单侧前庭周围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户红艳;视频眼震图在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郑州大学;2011年

8 刘国斌;电针颈夹脊穴联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冠臻;针药结合治疗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王建军;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向红;李广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07期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3 邢光前,卜行宽;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年03期

4 区永康;郑亿庆;陈玲;杨海弟;梁象逢;许耀东;;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锋祥;中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0年06期

2 Davies M.W.;Kimble R.M.;Cartwright D.W. ;宁亮;;腹裂:监护下复位术与传统的全麻下复位术的比较[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08期

3 唐晓秋;急性关节脱位复位术静注安定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1997年01期

4 吕红彬,邹剑,张勤修,安会明;鼻内镜下行眶内侧壁击出性骨折复位术12例远期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05年07期

5 黄秀蓉,王明芳;驻景丸加减方合生脉散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7年03期

6 余润明,陶文,孙安达,李业甫;牵引推拿复位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7 王为英;24例虹膜复位术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1999年10期

8 周伟;大牵引复位术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效原因的探讨[J];按摩与导引;2003年05期

9 iJ则飞;乔}瓪,

本文编号:2014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014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3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