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4 13:03
【摘要】:论文一单纯性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在孕期或胎儿期由于各种因素使晶状体发育受到影响,导致出生时或出生一年以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浑浊,是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之一。大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临床表现可为单纯眼部异常,也可作为某些综合征的表型之一,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常见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性染色体连锁遗传,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多见。 第一部分三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突变研究 本研究小组的前期工作通过微卫星标记的两点连锁分析,将一个中国汉族单纯性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区域锁定在染色体1p36,这与1997年报道的英国先天性后极性白内障家系和2005年报道的澳大利亚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定位区域一致,后两个研究小组自定位后尚未确定致病基因。结合澳大利亚家系的连锁范围,我国家系最终精细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1S436与D1S199之间大约4Mb的范围内。 本文第一部分以上述中国(家系1)、英国(家系2)和澳大利亚(家系3)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家系1对定位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在EPHA2基因第16外显子内检测到一个错义突变,c.2819CT,使编码蛋白第940位苏氨酸变为异亮氨酸(p.T940I)。对家系1所有成员以及202个无关健康个体进行酶切验证,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表型共分离。随后对家系2和家系3中患者EPHA2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在家系2第17外显子发现一个缺失突变,c.2915_2916de1TG,使编码蛋白自第972位发生氨基酸改变,产生39个新的氨基酸。在家系3第16内含子检测到单个核苷酸改变,c.2826-9GA。使用Minigene检测法证实该突变可使剪接位点发生改变,导致7个核苷酸的插入,使编码蛋白自第943位发生氨基酸改变,产生71个新的氨基酸。这是国际首次将EPHA2确定为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也是首次将Eph家族与单基因遗传病联系起来。为方便描述,将携带p.T940I.c.2915_2916delTG和c.2826-9GA的突变型蛋白分别简称为T940I、C39和C71。 EPHA2是Eph受体家族的一员,广泛表达于上皮来源的细胞。在ephrinA配体的激活作用下,参与细胞迁移和凋亡等过程,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EPHA2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机制,我们首先通过RT-PCR在人类晶状体组织和培养的人类晶状体上皮细胞对EPHA2的转录本进行鉴定,并结合BALB/C小鼠晶状体免疫组化染色,明确了EPHA2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随后我们对外源表达野生型与突变型EPHA2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凋亡进行检测。发现三种突变型蛋白与野生型相比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凋亡均没有显著影响,推测上述突变可能导致编码蛋白功能的缺失,以致于无法通过外源转染的方法检测到突变型蛋白的获得功能效应。此外我们发现,外源转染后三种突变体的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野生型,并且在使用MG132抑制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后,突变型的蛋白水平明显回升。提示突变型蛋白易于发生降解这样一种“缺失功能效应”可能是三种突变导致先天型白内障的共同机制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ephrinA配体结合后,EPHA2受体寡聚并发生自我交互磷酸化,受体的寡聚是其磷酸化的必要条件,而磷酸化的受体容易被内吞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SHIP2和LMW-PTP可以结合至磷酸化受体C末端的结构域参与维持其稳定。我们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T940I对SHIP2的结合力减弱,而C39和C71与自身的相互作用增强,提示三种突变型蛋白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发生降解。此外,酵母双杂交实验中,C39和C71对野生型EPHA2以及LMW-PTP的结合力明显增强,提示突变型蛋白存在“显性负效应”和“获得功能效应”也是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之一。 第二部分一个先天性全白内障四胞胎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以一个中国汉族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家系两代7人,第二代5人(Ⅱ1-Ⅱ5)中个体Ⅱ-Ⅱ5为异卵四胞胎,其中Ⅱ2、Ⅱ4和Ⅱ5为患者。在排除了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可能性后,我们通过微卫星标记的两点连锁分析,在排除了40个已知基因座和9个自选基因座的致病性后,发现了一个新的可能致病区域,染色体6q15-qter。在该区域内选择GJA1、GJA10、HSF2、COL10A1、SLC35F1、SLC22A16、SLC2A12、SAMD3、PRDM1、EPHA7、FYN、 FOXO3、SNX和WASFl作为候选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并最终排除了这14个基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炜;江诗安;;绿色先天性白内障1例[J];西南国防医药;1992年04期

2 刘宗梅;邓力山;;一家系六例女性患先天性白内障[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3年06期

3 宋宝宁 ,范森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诊治体会[J];广西医学;2002年06期

4 Vasavada A.R. ,Raj S.M. ,Nihalani B. ,司冰心;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眼轴增长的速度[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2005年05期

5 王淑珍;张春芳;唐丽;杨敏;朱思泉;;多形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04期

6 刘秋英;墙克信;宋光辉;陈新涛;曲占魁;;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个回族家庭的谱系调查[J];宁夏医学杂志;1985年02期

7 李莉;先天性小角膜合并白内障一家系调查[J];眼科研究;1987年02期

8 王士莉;;白内障针拨套出术51例临床观察[J];农垦医学;1989年03期

9 刘国荣,,崔立青,王殿举;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报告[J];辽宁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10 焦庆国;马捍军;于静;;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J];沈阳部队医药;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雄杰;;MoRab5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卢雅丕;董菁;周飞;王琳;张波;陈美娅;任建林;;人肠三叶因子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及其自激活作用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3 杨长庚;王贤丽;王磊;张博;文华;陈松林;;牙鲆PoAkirin1相互作用蛋白筛选及基因性质的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符向辉;何淑雅;董晓;李斌元;王三虎;秦凌雪;陈小卫;马云;;智力低下相关蛋白FXR1P与CMAS相互作用区域的鉴定[A];传承与发展,创湖南省生理科学事业的新高——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袁顺宗;马兵;易绍萱;贺伟峰;陈希炜;罗高兴;吴军;;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袁顺宗;谭江琳;马兵;彭旭;贺伟峰;黄正根;程文广;杨世伟;杨俊杰;王晓娟;胡婕;甘成军;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罗高兴;吴军;;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成人肝cDNA文库中筛选与研究P311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序列[A];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郭颂;林彩丽;周涛;田国忠;范在丰;;泡桐丛枝植原体侵染的泡桐组培苗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方;施毅;辛晓峰;宋勇;赵明;李子玲;钱桂生;罗向东;;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童新;刘斌;孙志贤;;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caspase相互作用蛋白[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二次中青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10 张旭东;Rhonda R.McCartney;Tommy S.Tillman;Harry Solimeo;Stefan Wf;Ciprian Almonte;Simon C.Watkins;Martin C.Schmidt;;Stdl蛋白对葡萄糖感受体Rgt2和Snf3的作用及对蛋白激酶Snf1活性的调节(英文)[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 廖华萍 (医学博士);怎样防治先天性白内障[N];家庭医生报;2009年

2 金扬;先天性白内障治疗要趁早[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3 ;为龙江大地播洒光明[N];黑龙江日报;2010年

4 李新民;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时机别错过[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金明 中日友好医院;小儿先天性白内障应择机手术[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终见光明[N];雅安日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鲍永珍 陈宜;治先天性白内障 请抓住细节[N];健康报;2009年

8 张咏晴 任荃;我国科学家找到了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N];大众卫生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王笑天;三年“爱心承诺”,点亮小美玲的明天[N];威海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杨珂;开展围产期保健 减少先天性白内障[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林霞;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G蛋白及CaM相互作用的新蛋白[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房玮;杨树次生维管发育相关基因PtCDD和PtSZF的功能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崔晓艳;马铃薯Y病毒属编码的膜相关蛋白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涛;肿瘤细胞成血管塑形在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华芮;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陈莉;ERβ1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及ERβ1-Id1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刘秀杰;酵母双杂交筛选Nogo-66的结合分子及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李星星;hS100A6对人骨肉瘤细胞株143B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勇;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酵母双杂交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刘庆;番茄Cf-4/Avr4互作系统中信号传导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HPV18E6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与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巍;MDBK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琼琼;酵母双杂交法对STK11羧基端互作蛋白的筛选[D];中南大学;2010年

4 蒋丽丽;柽柳Peroxiredoxin基因(ThPrx1)的克隆及抗逆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姜波;柽柳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基因耐盐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赵艳敏;1.两种蜘蛛多肽毒素诱饵载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2.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嵌合体的构建以及生理活性的检测[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伟;人SARP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表达鉴定及自激活和毒性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8 姜静宜;胚胎干细胞中外源性IbeB靶蛋白的筛选及验证[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郭超;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鉴定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结合小肽[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张佩景;酵母双杂交筛选孕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及其功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91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291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