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吞咽是指食物进入口腔,经由咽部、食管,最终到达胃部的全过程;它可以分为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理行为,吞咽由吞咽中枢调控,以自主神经肌肉运动开始,随后为非自主神经肌肉运动,整个过程需要众多生理结构的协同参与。首先,摄入的食物经过咀嚼形成合适性状的食团,然后舌-硬腭接触产生舌压将食物后送,当食物流到达咽部时刺激这一区域的感受器激发吞咽反射开始,随后一系列的生理运动按照一定节奏有序进行,包括舌骨-喉复合体的上抬前移、会厌的翻转倒置、真声襞和假声襞的关闭以及食管上括约肌的开放,在有效运送食团通过咽喉进入食管的同时避免误吸的发生,最后食团在自上而下食管蠕动波的作用下进入胃部。吞咽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食物下咽、营养摄取、身体发育乃至生命延续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任何结构的运动异常或者协调性偏差都可能引发吞咽困难,轻者损害健康,重者危及生命。 在临床中,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偏瘫、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导致的吞咽障碍已成为现代医学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神经内科、耳鼻喉、康复医学等专业的专科医生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吞咽功能评估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吞咽困难诊治工作中来。在口腔医学中,牙列缺损患者、牙列缺失患者、唇腭裂患者以及口颌面部创伤、肿瘤术后患者,由于咀嚼功能的降低、腭咽闭合不全、口腔颌面部畸形或者舌和舌骨等生理器官运动功能障碍等原因,同样饱受吞咽困难的困扰。因此,口腔医生在针对口腔常见疾患进行义齿修复、正畸治疗、头颈部创伤或肿瘤手术及愈后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要考虑患者在疾病诊断前、治疗中以及医治后的吞咽功能,这一点对于患者口腔机能的康复至关重要。如果在口腔临床工作中能够借助简便、有效的仪器方法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以及吞咽困难早期诊治,不仅可以降低医生临床工作强度、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也有助于减轻病患疾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被用来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的仪器方法包括X线活动影像造影术(Videofluorography,VF)、电子内窥镜检查术(Videoendoscopy,VE)、核磁共振成像术(Magnatic Resonance Imaing,MRI)、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omputedTomography,CT)、超声波扫描术(Ultrasonography,US)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等等,其中VF被认为是吞咽功能评估和吞咽困难诊断的金标准。不可否认,这些测量方法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吞咽这一复杂的生理活动,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吞咽生理数据和临床参考价值。然而,上述仪器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如监测过程中的辐射性、仪器操作的复杂性、检查费用的昂贵性、对卧床病人的不便性等等,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给病患的疾病诊治带来麻烦的同时,也存在伦理学的争议。 事实上,口腔和咽部都参与了吞咽运动,其中许多重要结构的正常生理功能会受到口腔疾病的影响,从而造成吞咽功能异常。而且,口腔疾病的治愈不仅包含生理结构的恢复,更需要生理功能的恢复,这已经成为现代口腔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作为医疗工作者的口腔医生,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吞咽功能评估和针对因口腔疾患引起的吞咽困难早期诊治工作中来。在这种情况下,研发便于牙椅旁、病床边简单操作、无创定量评估吞咽相关结构生理运动和功能的仪器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课题组早期已成功研发出舌压传感器,并通过测量多个舌-硬腭接触位点产生舌压有效地判断了吞咽口腔期的舌体运动。本实验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将康复医学领域中用来记录人类某些精细动作的屈曲传感器应用到吞咽时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的监测中,在确定受试者颈部合适的贴附位置以及所记录波形的标志时间点和特征后,同步应用VF来明确所得波形代表的舌骨运动生理意义,验证屈曲传感器在吞咽咽期喉运动监测中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舌压传感器和屈曲传感器同步监测吞咽过程中舌压变化和舌骨运动的生理协同性,为未来借助生物传感器系统无创、简单、定量、有效地评估吞咽口咽期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同时也为椅旁、床边吞咽困难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实验支撑。 本课题共分为两个部分,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屈曲传感器监测吞咽时喉运动的有效性验证。 首先,选取12名健康成年男性做为受试者,对屈曲传感器最佳贴附位置的确定进行研究。分别将屈曲传感器沿受试者颈前部中线贴附在3个位置上,嘱受试者在听到指令后一次性吞咽5ml水。通过对各个贴附位置所得波形的重复性以及波形最大震动幅值分析后可见,尽管屈曲传感器在3个不同贴附位置上记录到的喉运动相似波形出现频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当屈曲传感器顶端贴附在吞咽时甲状软骨最突点到达的最高位置时,吞咽过程中喉运动所产生的波形简单、清晰、便于后期分析,所产生的波形最大震动幅值也明显大于贴附在其它两个位置时的这一参数。这说明吞咽时甲状软骨最突点到达的最高位置为屈曲传感器测量吞咽时喉运动的合适贴附位置。在此基础上,对吞咽液体时所得喉运动波形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微分法准确定位波形上7个标志时间点,为后期实验分析做准备。 随后,选取6名健康成年男性做为受试者,,将屈曲传感器顶端贴附在吞咽时甲状软骨最突点到达的最高位置,并同步应用VF观察吞咽5ml液态钡餐过程中舌骨的生理运动。统计结果显示,屈曲传感器记录的喉运动波形某些标志时间点与VF记录的舌骨某些生理运动时间非常接近,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从而证明波形各个标志时间点所代表的舌骨生理运动意义,比较后还发现屈曲传感器记录喉运动波形各时期与VF记录舌骨生理运动各时期的时间相似。 第二部分,利用生物传感器进行吞咽过程中舌压变化与舌骨运动生理协同作用的研究。 首先,选取14名健康成年男性做为受试者,用以观察正常吞咽过程中舌压的变化模式。将舌压传感器贴附在硬腭,测量受试者吞咽5ml水时5个舌-硬腭接触位点的舌压变化模式。结果显示,舌中线前部最先与硬腭接触,然后是舌边缘与硬腭接触,最后是舌中线后部与硬腭接触;所有测量位点的舌压快速达到峰值,然后缓慢降低直至消失。舌中线后部的舌压持续时间、峰值以及舌压积分值明显低于其它4个位点,而舌与硬腭两侧边缘接触的舌压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吞咽时舌与硬腭接触的顺序以及各个位点舌压的时间、峰值存在精确的协调性。、 然后,选取12名健康成年男性做为受试者,研究舌压传感器对屈曲传感器记录波形的影响。比较同一受试者在同时贴附屈曲传感器和舌压传感器或者仅贴附屈曲传感器而不贴附舌压传感器的情况下吞咽5ml水后屈曲传感器的记录参数变化。统计显示,无论贴附舌压传感器与否,屈曲传感器所记录波形的同一标志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微小,无统计差异,而且屈曲传感器记录的喉运动各时期持续时间也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舌压传感器的贴附对屈曲传感器吞咽过程中喉运动的波形记录不产生任何影响。 最后,为了探讨吞咽过程中舌压变化与舌骨运动的生理协同性,选取14名健康男性做为受试者。将舌压传感器和屈曲传感器分别贴附在硬腭和颈前部同步记录吞咽5ml水时的舌压变化和喉运动。统计结果表明,舌压传感器记录的舌-硬腭接触各个位点舌压变化时程与前期实验结果一致;各个位点舌压产生时间接近舌骨上向运动的开始时间,舌压峰值出现时间略早于舌骨到达最上前位置的时间但无统计差异,而舌-硬腭接触消失与舌骨离开最上前位置开始回复运动几乎同时发生;吞咽过程中喉运动波形某些标志时间点与各位点舌压变化具有正相关性。 本课题的创新点: 1、首次将康复医学领域用来监测四肢精细运动的屈曲传感器应用到吞咽口咽期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的无创监测中来; 2、第一次通过数学分析方法客观准确地定位了屈曲传感器记录波形上的标志时间点,避免了统计分析中实验人员的主观性误差; 3、实现了舌压传感器和屈曲传感器在吞咽监测中的同步化; 4、利用生物传感器系统无创、同步、定量地监测了吞咽过程中舌压变化和舌骨运动的生理协同性,为椅旁、床边吞咽口咽期功能评估和吞咽困难早期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67.04;TP2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秋;朱春生;赵建华;郑金锋;余少卿;侯晓智;;喉颗粒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9年01期
2 才越,王莉莉,王兆元;喉化学感受器瘤一例报告[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5年06期
3 张素珍,姜泗长;喉部化学感受器瘤1例报告[J];北京医学;1986年01期
4 杨瑞森,孙玉华;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医药;1987年10期
5 李宝山;肉性食物阻塞食管1例报告[J];新医学;1989年08期
6 ;左侧肢体无力2月,构音不清伴吞咽困难6天[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年04期
7 刘延春;理疗对贲门痉挛病人食道功能状态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2年04期
8 张和俊;; 吞咽时心律失常2例报告[J];淮海医药;1992年01期
9 雷喜天;食管旁纵隔淋巴结结核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J];陕西医学杂志;1993年10期
10 孙守江;;中药治疗颈椎病引起吞咽困难34例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亚博;;针刺配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60例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2 汤巧敏;;治疗性进食对卒中后吞咽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吕文;胡兴越;张锦华;;改进脑梗死后吞咽困难评估和处理减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A];2009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冯学功;;中医治疗中风病后吞咽困难的现状及思考[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白丽梅;孔欣;刘海莹;;吞咽困难病人应用胃管行钡餐透视15例报告[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杨海芳;李小霞;;表面电刺激联合感觉动作统合法治疗口咽协调障碍吞咽困难及其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增英;吴惠平;焦月新;温爱惠;吴秀文;王歌;张戬;;循证护理指导老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中的研究[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朱剑;张江林;黄烽;;以吞咽困难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薛常虎;唐敏利;罗何婷;;吞咽治疗仪、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郑燕平;李小斌;刘新宇;贾龙;袁振灿;韩世杰;黎君彦;;颈前路手术对食管压力的影响[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丽妮;颈椎病导致吞咽困难[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2 王惟恒;食管癌梗阻的中医药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广西桂林市 张菊生;健步走先要收紧小腹[N];健康时报;2008年
4 周文平;吞咽困难应引起注意[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5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刘业奇;脑梗塞引起吞咽困难怎么治?[N];健康时报;2006年
6 陈锦屏 付娟;颈椎病会引起吞咽困难[N];健康时报;2007年
7 山东省肿瘤医院 何为;吞咽困难喝点淡盐水[N];健康时报;2008年
8 章耀 主治医师;春天节气多变异 反复“噎嗝”须寻因[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9 王猛;肺癌病人家庭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0 一文;吞咽困难警惕食管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屈曲传感器在喉运动监测中的有效性验证及其在吞咽中与舌压传感器的同步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2 王和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最佳疗效方案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饶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重症肌无力疾病五脏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罗家胜;喉气管支架缺损修复重建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杨海芳;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杨慧琪;不同腹腔镜术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及中药对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7 夏文广;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价及康复治疗[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吕进;基于时间和行动规划的知识—意图逻辑[D];西南大学;2008年
9 刘少华;一氧化碳吸入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10 李倬哲;小鼠侵袭性肺曲菌病NOD2表达及其在巨噬细胞抗曲菌免疫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杰;利咽通窍外治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刘岩;喉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病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3 胡婵艳;大脑半球梗死与吞咽困难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于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孟庆兰;颈段骨赘性吞咽困难的影像解剖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6 周春光;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降低颈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李敏;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小斌;颈椎前路手术对食管压力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9 屈菲;靳三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黄晨达;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439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43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