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肽聚糖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3-18 14:04

  本文关键词:肽聚糖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 葡萄膜炎是一大类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视乳头及玻璃体的眼病,常导致眼组织的严重破坏以致视功能的显著下降或丧失。人类葡萄膜炎是一类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的疾病。虽然感染、外伤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葡萄膜炎,但多数观点认为,自身免疫紊乱所致的葡萄膜炎为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其中辅助性T细胞17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TLRs与葡萄膜炎的的发生有关,并且只有TLR2基因与白塞氏病的易感性关系密切。在近年来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2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的致病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肽聚糖作为Toll样受体2的配体对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To11样受体2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辅助性T细胞17调控的机制,从而进一步阐明白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 方法 1、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C57BL/6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 2、在小鼠骨髓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分化的第6天将DCs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加入PGN刺激,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培养24h后利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组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23、肿瘤坏死因子(TNF)-α (TNF-α)、IL-6、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 3、建立EAU模型:利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 IRBP)1-20多肽片段与含有结合分枝杆菌H37RA的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等体积混合并充分乳化,单侧后肢足垫和躯干部皮下注射,免疫C57BL/6小鼠。 4、分离IRBP1-20特异性T细胞并分别与两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免疫13天分离EAU模型鼠脾脏和淋巴结的IRBPl-20特异的T细胞与经PGN处理或未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收集共培养后2d的IRBP1-20特异的T细胞,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两组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ROR) γt (RORγt)、IL-17、T-bet、γ干扰素(IFN-γ)mRNA相对表达量; 5、收集共培养后2、5、7d的细胞分别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Th17、Thl细胞的变化。 6、将培养至第6天的DCs随机分为对照组,PGN处理组PGN+SB203580组,并分别与IRBP1-20特异性T细胞共培养,‘并于共培养的第7天,收集T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Th17和Th1的变化。 7、将培养至第6天的DCs加入PGN刺激后,分别于0min、15min、30min、1hr收集树突状细胞,western blot检测p-p38。 结果 1、成功诱导纯化并鉴定小鼠树突状细胞。 2、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DCs经PGN刺激后IL-23、IL-1βIL-6、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63、-5.627、-3.85、-28.151; P0.05)。 3、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RORγt、IL-17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t=-5.601、-19.76;P0.05),而T-bet、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不大。 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后2d、5d、7d, IL-17+细胞的百分比升高(t=-2.944、-3.03、-4.81; P0.05)而IFN γ+细胞的比例变化不大(t=-I.25,-0.18,-2.16;P0.05) 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B203580预处理组与单纯PGN处理组相比,IL-17+细胞的百分比降低。封闭p38MAPK通路抑制了PGN对Th17细胞的促进作用。 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PGN刺激后DCs表达p-p38增多。 结论 在体外,PGN能够刺激DCs分泌IL-23、IL-1β、IL-6、TNF-α等与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促进EAU中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生。树突状细胞p38通路与PGN对Th17细胞的促进作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Toll样受体2 抗原特异性T细胞 Thl7细胞 树突状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3.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略语/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8
  • 研究现状、成果12-15
  • 研究目的、方法15-18
  • 1.1 实验动物与材料18-20
  • 1.1.1 实验动物18
  • 1.1.2 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18-19
  • 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19-20
  • 1.2 方法20-32
  • 1.2.1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C57BL/6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20-21
  • 1.2.2 树突状细胞的鉴定21
  • 1.2.3 树突状细胞总RNA提取21-22
  • 1.2.4 树突状细胞总RNA逆转录22
  • 1.2.5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实时定量PCR22-24
  • 1.2.6 建立C57BL/6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动物模型24
  • 1.2.7 在免疫后的第6天,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24-25
  • 1.2.8 分离IRBP1-20特异性T细胞25
  • 1.2.9 IRBP1-20特异性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25-26
  • 1.2.10 实时定量RT-qPCR检测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基因变化26-27
  • 1.2.11 流式细胞术分析Th1与Th17细胞的比例27
  • 1.2.12 流式细胞仪分析p38抑制剂SB203580对Th17的影响27
  • 1.2.13 western blot检测P-P3827-32
  • 1.2.14 统计学处理32
  • 1.3 结果32-39
  • 1.3.1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32
  • 1.3.2 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检测结果32-34
  • 1.3.3 实时定量RT-qPCR检测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基因变化34-35
  • 1.3.4 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中Th1与Th17细胞的比例35-37
  • 1.3.5 抑制p38使Th17细胞下调37-38
  • 1.3.6 western blot检测经PGN刺激后树突状细胞中P-P38的表达情况38-39
  • 1.4 讨论39-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9-50
  • 综述50-66
  • 综述参考文献58-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振华;王大博;韩静;孙娟;;葡萄膜炎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眼科新进展;2010年02期

2 龚文容;陈震;邢怡桥;;辅助性T细胞17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J];华西医学;2011年02期

3 唐红;徐皓;刘娟;;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1年05期

4 陈浩;李勇;盛迅伦;;葡萄膜炎232例临床病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5 樊伟英;李健;李明新;牟莉;;葡萄膜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2年04期

6 高洪瑞,周韵秋,周浩;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刘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年06期

8 蔡民众,庄铭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18眼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4期

9 徐小平,黄兰;复发性葡萄膜炎患者免疫复合物测定及意义[J];眼科新进展;2001年03期

10 乔治,闵磊,张梁海;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的疾病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克奋;;葡萄膜炎中西医治疗再探讨——复发性葡萄膜炎的治疗[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2 华峰;;葡萄膜炎患者血糖测定及意义[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侯习武;魏丽萍;王宇冉;刘向前;孙利娜;;葡萄膜炎治疗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钟良玉;卢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年

5 刘静霞;;葡萄膜炎的中西医防治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钟新娜;曹岐新;吴元奇;;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临床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8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林柳燕;郝小波;孔秀莲;张亚飞;龚辉珍;;药物导入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观察[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史晋霞;李茹;贾园;栗占国;;原发性免疫性葡萄膜炎五例临床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杨培增;;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基本原则[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杨培增;;葡萄膜炎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概要[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仲省;专家提醒:激素治疗葡萄膜炎不能过量[N];中国医药报;2012年

2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一科教授 侯习武 整理 时仲省;治葡萄膜炎激素别超量[N];健康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魏鑫;别怕 激素葡萄膜炎能治愈[N];保健时报;2005年

4 记者 涂端玉 通讯员 陈景荣 ;葡萄膜炎,莫等闲视之[N];广州日报;2005年

5 方彤;全程观察治疗葡萄膜炎[N];健康报;2005年

6 陈刚 侯习武 时仲省 冯光耀;悄悄致盲的葡萄膜炎[N];健康报;2005年

7 印高乐;眼葡萄膜炎治疗有新法[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张荔子;揭秘葡萄膜炎[N];健康报;2006年

9 张鸿茜;悄悄致盲的葡萄膜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1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教授 杨培增 本报记者 魏平 整理;葡萄膜炎:诊断细化流程 治疗激素当先[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毛羽;结核性后葡萄膜炎临床特征及诊断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4年

2 李光达;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作用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3 吴文婷;IL-17RC低甲基化影响葡萄膜炎的机制研究及中药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体会[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王昕;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Behcet病相关葡萄膜炎诊断模型并筛选血清学标记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黄春健;Granzyme B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及perforin/granzyme B通路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致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顾国贞;阿瓦斯汀(Avastin)和曲安奈德(TA)对兔眼葡萄膜炎治疗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吴亚娣;Th1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致病性研究和Triptolide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秦廷玉;难治性眼底病中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葡萄膜炎的临床和血清免疫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解传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实验性自身性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3 李颖颖;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高璐;环孢素联合中药治疗难治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胡燃燃;TLRs基因多态与葡萄膜炎遗传易感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荆梅华;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葡萄膜炎临床特点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7 乔玉好;葡萄膜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原莉莉;诱导免疫耐受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9 杨白冰;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全葡萄膜炎的临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刘姣;葡萄膜炎患者心理状况,视力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肽聚糖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54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2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