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下斜肌分级后徙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07:43
【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分级后徙术的治疗效果。与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后徙术的传统手术方法进行疗效比较。观察下斜肌减弱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残余垂直斜视、抑制上转综合征(antielevation syndrome AES)等。方法:分析张家口市第四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住院,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IOOA)的斜视患者67例(88眼)。随机分为下斜肌切断与部分切除术对照组和分级下斜肌手术研究组,进行对照研究。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每位患者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头位、视力、眼压、眼底、眼B超、散瞳验光,三棱镜、双眼视功能、同视机、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情况、做牵拉试验等,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对下斜肌亢进程度进行量化。本研究采用Hunter和Parks~([1])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级方法。依据IOOA程度进行手术设计。两组分别设计为:对照组手术方法:(1)下斜肌功能亢进+,行下斜肌切断手术。(2)下斜肌功能亢进++,行下斜肌切除3毫米。(3)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切除5毫米。(4)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切除8毫米。对于垂直斜视大于25PD者,对侧眼下直肌减弱,或进行患眼上斜肌加强手术。研究组手术方法:(1)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后4毫米,颞侧2毫米处。(2)下斜肌功能亢进++,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后4毫米处。(3)下斜肌功能亢进+++,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后1~2毫米。(4)下斜肌功能亢进++++,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旁。下斜肌断端的后缘缝合于前缘固定点后方5毫米处。对于垂直斜视大于25PD者行对侧眼下直肌减弱;或进行患眼上斜肌加强手术。疗效评估:按照Hills标准~([2]):治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4PD,无代偿头位及下斜肌功能亢。好转:第一眼位垂直斜度在5 PD-10 PD之间,代偿头明显缓解,下斜肌亢进少量残余。无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0PD,代偿头位明显,下斜肌亢进改善不明显。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术前术后IOOA程度。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1.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本研究入选的67例患者年龄6~34岁,平均年龄17岁。双眼患者21例。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患者32例,其中双眼患者11例。B组患者35例,其中双眼患者10例。两组患者随机分配,术前检查由同一组检查设备完成,手术由研究者本人完成。保证了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对比组间例数、眼数、患病眼数,分组无统计学差异.(P=0.00)2.各组术前检查结果及采用术式:A组单眼患者21例,下斜肌亢进+8例、++7例、+++6例。双眼对称者5例,++3例,+2例。不对称者6例,均为一眼+另一眼++。B组单眼患者25例,下斜肌亢进+13例,++6例,+++6例,双眼患者10例对称者5例,++1例,+4例。不对称者5例其中一眼+另一眼++4例,一眼+另一眼+++1例。A组患者采取术式为:研究组术式。B组患者采取术式为:对照组术式。3.术前术后斜视度:术前A组第一眼位平均垂直斜视度(14.7±3.2)PD,术后平均矫正(12.7±2.1)PD。B组术前第一眼位平均垂直斜视度(14.5±4.1)PD,术后平均矫正(10.4±2.6)PD。A组残余垂直斜度平均(2.3±1.1)PD,B组残余垂直斜度(4.2±1.4)PD。组间术前斜视度无差异(P0.05);各组术前术后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组均有明显疗效。术后组间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愈率:按照Hills标准:A组术后治愈25例,治愈率78.1%,好转5例好转率15.6%。无效2例无效率5.7%。B组术后治愈19例,治愈率54.2%,好转9例好转率25.7%。无效7例无效率20.0%.术后治愈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无效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下斜肌亢进改善情况:术后A组下斜肌亢进+3例,++1例。B组术后下斜肌亢进+10例++2例。两组患者均无下斜肌亢进+++者。术后两组IOOA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未见AES者。结论下斜肌分级后徙术是治疗下斜肌亢进的有效治疗方法,该术式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2.7±2.1)PD(第一眼位)。且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均少于对照组,术后未见抑制上转综合征。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有效避免了AES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7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跃兵;孙先桃;孙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小儿斜视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7年01期

2 肖志刚;;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7年02期

3 李任达;张鹏;;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29期

4 栾丽娟;刘其生;邓冬英;;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缩短术治疗小儿斜视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年01期

5 栾丽娟;刘其生;邓冬英;;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小儿斜视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年09期

6 张红葵;;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麻痹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年S1期

7 李砚彬;;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与下斜肌切除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30期

8 牛丽鑫;曹月坡;孙卫锋;郭素娟;;2种手术方法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31期

9 刘洪涛;曾小平;王卫红;李露;;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V型斜视临床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12期

10 马浏莉;宋淑敏;;不同下斜肌减弱术治疗V型斜视临床比较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勤;郭素梅;;下斜肌减弱术治疗下斜肌亢进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余素英;;下斜肌切断治疗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杨朝山;杨惠春;郑可可;;下斜肌过动症的手术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戴鸿斌;龚淑贤;陈丹;;下斜肌减弱手术的半定量设计[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诸力伟;;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8年

6 诸力伟;;单眼下斜肌转位术矫正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临床观察[A];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7 汤黎明;;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栾丽娟;;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效果研究[A];江西省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赣州市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9 栾丽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观察[A];江西省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暨赣州市医学会眼科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6年

10 诸力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探讨[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宁喜;动眼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和电刺激对其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剑飞;下斜肌分级后徙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2 孙伟;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D];吉林大学;2009年

3 闫瑾;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4 孙侠;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回顾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张菡;功能亢进下斜肌活性肌卫星细胞和MyoD mRNA表达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6 蒋华;特殊类型斜视[D];山东大学;2005年

7 付令利;功能亢进下斜肌IGF-1和AnnexinA1表达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贾莹莹;A-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陈遐;眼底照相法在旋转斜视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10 纪丽君;单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术式[D];南昌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2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802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6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