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伴X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现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1 10:48
目的:本课题旨在分析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临床表型,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的下一代测序技术(Targeted-capture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Targeted-capture NGS)确定该家系突变基因,为该病的基因诊断提供策略。同时分析该家系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严格遵照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对该家系4代共计41名成员进行病史采集、采集外周静脉血及基本眼部检查,其中基本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直接眼底镜及眼底彩照。同时对先证者进行详尽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自动视野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等。构建包括RP1、RP2、RPGR、RHO、PRPH2及CRB1等57个常见RP致病基因的芯片(Panel)应用目标序列捕获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测序分析。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致病基因后应用Sanger测序对其余家系成员进行共分离验证。...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底骨细胞色素样沉着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年[30]到 14.5%/年[31]不等,而大多数约为 5-8%/年[32]。目前临床医生对于视网膜色素变性不同时期的视野改变已达成一定的共识。视网膜色变性出现眼底改变前便已存在暗适应异常与视觉敏感度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周部(固视点周围 20-25°)出现不规则暗点并逐渐形成环形视野缺损。此后,视野缺损从赤道部向后极部及赤道前蔓延,最后仅存管状视野。1.2.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目前常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具有微米级别的分辨率,能够从细胞水平上无创性监测感光细胞凋亡等视网膜结构改变[33, 34]。
或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l)。视网膜色素变性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有学者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力预后传模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95]。大致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患者视力预后最佳,绝大多数低于 30 岁的常染色显性遗传患者视力在 20/30 以上;而伴 X 染色体遗传的男性患者预后最差,其年龄小于 50 岁者保有的视力均不超过 20/20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散者视力预后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2.2 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2.2.1 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分类及特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种类繁多,目前约 80 个基因的 3000 多个突变类型被可引起非综合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96, 97]。Benjamin M. Nash 等根据其蛋白功能将其划5 大类[98,99]:① 光化学转化(phototransduction)、②视网膜代谢(retinal metabolism)RNA 剪切(RNAsplicing)、④组织发育(tissuedevelopment)及⑤维持细胞结构(maintencellularstructure)。其中维持细胞结构指维持视网膜细胞结构与纤毛(ciliary)结构与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RETINITIS PIGMENTOSA ASSOCIATED WITH GLAUCOMA—CLINICAL ANALYSIS[J]. Tawai Peng Lezheng Wu Wenbing Zhou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re Sun Yat-s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China. 眼科学报. 1990(Z1)
本文编号:2949474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底骨细胞色素样沉着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年[30]到 14.5%/年[31]不等,而大多数约为 5-8%/年[32]。目前临床医生对于视网膜色素变性不同时期的视野改变已达成一定的共识。视网膜色变性出现眼底改变前便已存在暗适应异常与视觉敏感度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周部(固视点周围 20-25°)出现不规则暗点并逐渐形成环形视野缺损。此后,视野缺损从赤道部向后极部及赤道前蔓延,最后仅存管状视野。1.2.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目前常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具有微米级别的分辨率,能够从细胞水平上无创性监测感光细胞凋亡等视网膜结构改变[33, 34]。
或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l)。视网膜色素变性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有学者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力预后传模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95]。大致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患者视力预后最佳,绝大多数低于 30 岁的常染色显性遗传患者视力在 20/30 以上;而伴 X 染色体遗传的男性患者预后最差,其年龄小于 50 岁者保有的视力均不超过 20/20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散者视力预后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2.2 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2.2.1 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分类及特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种类繁多,目前约 80 个基因的 3000 多个突变类型被可引起非综合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96, 97]。Benjamin M. Nash 等根据其蛋白功能将其划5 大类[98,99]:① 光化学转化(phototransduction)、②视网膜代谢(retinal metabolism)RNA 剪切(RNAsplicing)、④组织发育(tissuedevelopment)及⑤维持细胞结构(maintencellularstructure)。其中维持细胞结构指维持视网膜细胞结构与纤毛(ciliary)结构与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RETINITIS PIGMENTOSA ASSOCIATED WITH GLAUCOMA—CLINICAL ANALYSIS[J]. Tawai Peng Lezheng Wu Wenbing Zhou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re Sun Yat-s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China. 眼科学报. 1990(Z1)
本文编号:2949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9494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