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法测量AC/A值在双眼视正常者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07 17:41
目的 研究双眼视正常者中梯度法测量AC/A值,比较分析梯度法测量AC/A值与隐斜法测AC/A值差异及产生原因;比较分析不同注视距离梯度法测量AC/A值差异及产生原因。 方法 受试者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共65名(男25名,女40名),年龄在23-25岁之间。无手术史,无斜视、弱视,眼球运动功能正常且无任何眼部器质性病变。单眼矫正视力≥1.0,屈光参差≤1.00D,近视度数≤—6.50D,散光度数<-2.00D。视远,视近均有立体视觉,单眼及双眼调节幅度正常。视近时单眼及双眼虚性相对调节正常(+2.25D-+2.5D)。 测量所有被检者双眼调节幅度及相对调节。测量屈光全矫状态下注视5m视标,双眼前分别附加-1.50D、-2.00D、-2.50D及注视33cm处视标,双眼前附加+1.50D、+2.00D、+2.50D镜片下,不同调节状态单眼及双眼的调节反应。屈光全矫状态下双眼分别注视40cm、50cm处视标的调节反应值。使用梯度法测量被检者在注视5m处视标,双眼前分别附加-1.50D、-2.00D、-2.50D三组镜片下的刺激...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查设备
1.2.2 检查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视远与视近时眼位
2.2 调节各参数比较分析
2.2.1 调节幅度与相对调节
2.2.2 不同调节状态下调节滞后量比较
2.2.3 镜片刺激与相应距离刺激下调节反应量比较
2.2.4 不同距离单眼注视与双眼注视下的调节反应
2.3 AC/A值比较分析
2.3.1 梯度法测量AC/A值与隐斜法测量AC/A值比较
2.3.2 梯度法测量AC/A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实验设计方面的讨论
3.2 调节功能研究
3.3 梯度法测量AC/A值研究
3.3.1 梯度法测量AC/A值与隐斜法测量AC/A值比较分析
3.3.2 梯度法测量反应性AC/A值与刺激性AC/A值比较
3.3.3 不同注视距离梯度法测量AC/A值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人眼调节与集合功能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31060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查设备
1.2.2 检查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视远与视近时眼位
2.2 调节各参数比较分析
2.2.1 调节幅度与相对调节
2.2.2 不同调节状态下调节滞后量比较
2.2.3 镜片刺激与相应距离刺激下调节反应量比较
2.2.4 不同距离单眼注视与双眼注视下的调节反应
2.3 AC/A值比较分析
2.3.1 梯度法测量AC/A值与隐斜法测量AC/A值比较
2.3.2 梯度法测量AC/A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实验设计方面的讨论
3.2 调节功能研究
3.3 梯度法测量AC/A值研究
3.3.1 梯度法测量AC/A值与隐斜法测量AC/A值比较分析
3.3.2 梯度法测量反应性AC/A值与刺激性AC/A值比较
3.3.3 不同注视距离梯度法测量AC/A值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人眼调节与集合功能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31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40310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