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GJB2基因条件敲除小鼠耳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8:03

  本文关键词:GJB2基因条件敲除小鼠耳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缝隙连接蛋白26 基因 死亡受体5 凋亡 遗传性耳聋


【摘要】:耳聋是导致人类言语交流障碍的主要疾病,在中国人中,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大约为12.2%,在NSHL未成年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阳性检出率高达20.1%,该基因突变是导致人类非综合征性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的主要原因,研究其致病机制意义重大。研究表明GJB2基因条件敲除小鼠(cCx26Pax2Cre小鼠)出生后出现耳蜗细胞缺失,凋亡可能是GJB2基因敲除后耳蜗细胞缺失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有关具体凋亡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cCx26Pax2Cre小鼠凋亡相关84个基因表达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探讨GJB2基因突变导致耳聋的机制。 一、 cCx26Pax2Cre小鼠耳蜗凋亡相关84个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我们选取cCx26Pax2Cre小鼠为实验组,野生型BALB/C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取P10和P18时小鼠,提取耳蜗膜迷路总RNA,,反转录成cDNA,用QRT-PCR Array检测凋亡相关的84个功能基因的表达差异。选取小鼠耳蜗组织中表达最为稳定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为内参照。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在P10时,一共有16个基因表达有生物学意义(19.05%),14个基因表达下调(87.5%),其中9个下调基因为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5个基因为促进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基因;2个基因表达上调(12.5%),均为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在P18时,与野生型小鼠相比,一共有4个基因(4.76%)表达变化有生物学意义,其中3个基因表达下调(75%),全部为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100%);1个基因(Tnfrsf10b)表达上调(25%),为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与P10相比,P18时耳蜗组织中caspase-8表达上调。Bcl2l10和Tnfrsf10b在P10、P18两个发育阶段的变化均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促进细胞凋亡的Tnfrsf10b基因两个时间段均表达上调。 二、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 DR5)在cCx26Pax2Cre小鼠耳蜗的表达的研究 选取P8、P12、P21小鼠用荧光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表达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R5(由Tnfrsf10b基因编码)在耳蜗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R5在cCx26Pax2Cre小鼠耳蜗支持细胞、毛细胞、螺旋韧带II型纤维细胞、螺旋凸、螺旋缘、螺旋神经节细胞胞浆和胞膜、螺旋缘下方蜗轴螺旋管内神经纤维、盖膜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随小鼠日龄增加,表达逐渐增强,而在野生型小鼠耳蜗,DR5表达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先后在盖膜、耳蜗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螺旋凸处可见表达,但表达强度均弱于相应日龄的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cCx26Pax2Cre小鼠耳蜗神经纤维DR5表达的光密度值明显增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我们推测在cCx26Pax2Cre小鼠缝隙连接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耳蜗细胞出现葡萄糖短缺,导致ATP不足,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引起DR5的表达上调,激活了DR5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或通过caspase-8间接激活线粒体通路使凋亡信号进一步放大,导致了耳蜗柯替氏器细胞凋亡的发生,随之引起螺旋神经节细胞营养障碍,通过启动相同的途径导致螺旋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的继发性缺失,最终引起cCx26Pax2Cre小鼠出现听力下降。
【关键词】:缝隙连接蛋白26 基因 死亡受体5 凋亡 遗传性耳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64.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英文缩写9-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9
  • 结果19-22
  • 附图22-31
  • 附表31-49
  • 讨论49-55
  •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61
  • 综述 细胞凋亡与耳聋研究进展61-79
  • 参考文献72-79
  • 致谢79-80
  • 个人简历80-81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云峰;Connexin26蛋白表达下降致耳蜗病理学变化和治疗探索[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26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626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c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