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刺激模式下老年性耳聋失匹配负波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不同刺激模式下老年性耳聋失匹配负波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老年性耳聋 失匹配负波 频率差异失匹配负波 持续时间差异失匹配负波
【摘要】:目的 老年性耳聋(Presbycusis)是指由于年龄增长使听觉器官衰老、退变而出现的双耳对称、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其特征为出现音素衰减现象,即能听见说话声,但听不懂什么意思,对语句的理解能力下降,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中的言语交流更加困难。目前用于检测老年性耳聋的方法包括纯音听阈测试(Pure tone threshold, PTT)、言语测听(Speech audiometry)、中耳分析检查(Midear analysis test)、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OAE),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 ABR)等。上述检测手段可以发现老年性耳聋患者皮层前听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存在异常改变,而对于老年性耳聋患者听觉皮层发生异常改变的电生理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频率差异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与持续时间差异失匹配负波对听皮层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正常听力的青年人及正常听力的老年人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老年性耳聋患者可能存在听皮层异常改变,有助于老年性耳聋的进一步研究。 方法 将正常听力的青年人及正常听力的老年人设为对照组,老年性耳聋者作为实验组。正常听力老年组为我院医护人员、家属及因其他疾病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其所患疾病对耳部无影响)40名(80耳),男26名,女14名,年龄50~60岁,其中500Hz、1000Hz、2000Hz、4000Hz纯音听阈分别为5~15dB、5~20dB、10-20dB、10-25dB;正常听力青年组为大津医科大学学生50名(100耳),男32名,女18名,年龄20~30岁,其中500Hz、1000Hz、2000Hz、4000Hz纯音听阈分别为-5~20dB:老年性耳聋组为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诊断为老年性耳聋患者46例(92耳),男30例,女16例,年龄51~75岁,其中500Hz、1000Hz、2000Hz、4000Hz纯音听闽均为10~30dB、20~65dB、20~-75dB、30~80dB。三组受试者的性别比例均具有可比性。要求所有入选对象中耳分析检查中鼓室图均为“A”型,且均无其他耳科疾病史,认知及配合度良好。采用GSI61型听力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纯音听阈检测,GSITympstar2型中耳分析仪进行中耳分析检测,采用美国智听公司SmartEP诱发电位系统进行频率差异MMN和持续时间差异MMN检测。测试均在符合GB/T16403(1996)的隔声电屏蔽室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三组受试者的MMN结果进行多重极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老年性耳聋组、正常听力青年组及正常听力老年组三组频率差异MMN结果比较:老年性耳聋组、正常听力青年组及正常听力老年组频率差异MMN波幅及潜伏期均符合正态分布。老年性耳聋组与正常听力老年组频率差异MMN潜伏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听力老年组与正常听力青年组频率差异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老年性耳聋组与正常听力青年组频率差异MMN潜伏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 2.老年性耳聋组、正常听力青年组及正常听力老年组三组持续时间差异MMN结果:老年性耳聋组、正常听力青年组及正常听力老年组频率差异MMN波幅及潜伏期均符合正态分布。正常听力青年组与老年性耳聋组持续时间差异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老年性耳聋组与正常听力老年组持续时间差异MMN潜伏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听力老年组与正常听力青年组持续时间MMN潜伏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老年性耳聋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比较结果:老年性耳聋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 4.正常听力老年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比较结果:正常听力老年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 5.正常听力青年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比较结果:正常听力青年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 老年性耳聋组频率差异及持续时间差异MMN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长、波幅小,提示老年性耳聋患者由于长时间的听力损失,导致听皮层发生可塑性变化;正常听力老年组与正常听力青年组频率差异MMN潜伏期及波幅无差异,而持续时间MMN均存在差异,表明正常听力老年人听皮层已发生变化;老年性耳聋持续时间差异MMN与频率差异MMN相比潜伏期延长,表明持续时间差异MMN较频率差异MMN更敏感,能够更早的反映皮层及皮层下的变化。
【关键词】:老年性耳聋 失匹配负波 频率差异失匹配负波 持续时间差异失匹配负波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64.4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缩略语/符号说明12-13
- 前言13-16
- 研究现状、成果13-15
- 研究目的、方法15-16
- 一、对象和方法16-20
- 1 研究对象16
- 2 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16-17
- 3 评定标准17
- 4 主要仪器和环境17-18
- 5 听力学检查对受检者及检查者的具体要求18
- 5.1 对受检者的要求18
- 5.2 对检查者的要求18
- 6 操作基本流程18-19
- 6.1 中耳分析及纯音听阈检测方法18-19
- 6.2 MMN的检测方法19
- 7 统计学方法19-20
- 二、结果20-23
- 1 老年性耳聋组、正常听力的老年组及正常听力的青年组三组频率差异MMN结果20
- 2 老年性耳聋组、正常听力的老年组及正常听力的青年组三组持续时间差异MMN结果20-21
- 3 老年性耳聋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结果21
- 4 老年听力正常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果21
- 5 青年对照组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结果21-23
- 三、讨论23-29
- 1 老年性耳聋23-25
- 2 失匹配负波25-27
- 3 不同刺激模式下老年性耳聋失匹配负波结果27-28
- 3.1 老年性耳聋组、正常听力老年组及正常听力青年组失匹配负波的比较27
- 3.2 频率差异MMN与持续时间差异MMN27-28
- 4 本研究中的优缺点28-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3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3-34
- 附录34-37
- 综述37-51
- 综述参考文献46-51
- 致谢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岩;胡桂娟;孟玉玲;;老年性耳聋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年04期
2 柴峰;李静波;蔡纪堂;;老年性耳聋与糖尿病、高血压的相关性探析[J];四川中医;2008年02期
3 康慧;龚树生;陈雪清;刘莎;;人工耳蜗植入者失匹配负波的特征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于丽玫;孙喜斌;魏志云;王琦;曲成毅;;全国老年听力残疾人群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年03期
5 郭明丽;周娜;兰兰;陈之慧;于黎明;王秋菊;杨伟炎;;听神经病患者失匹配负波特征与言语识别率的关系[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年01期
6 马峰杰;刘莎;鲜军舫;王振常;郭连生;秦鹏民;赵金萍;林思恩;宋雯;刘美玉;;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失匹配负波特征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年01期
7 张芳;刘巧云;卢红云;周红省;邬金国;孙喜斌;黄昭鸣;;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噪声下言语识别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年05期
8 鞠新翠;王宁宇;;睡眠状态下失匹配负波的产生和意义[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年06期
9 杨立军;曹克利;魏朝刚;;人工耳蜗植入者和正常听力者对汉语声调的前注意加工[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年03期
10 朱天民;叶桦;郑重;金荣疆;李辉;;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患者失匹配负波和关联性负变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859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85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