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的愈合及对术后散光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8:29
本文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的愈合及对术后散光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运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AS-OCT)和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大小和不同方位的透明角膜切口的愈合及其对术后散光的影响进行研究。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连续性、对比性研究,连续选取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104例(120眼),其中男46例女58例,平均年龄为67.35岁,Ⅱ~Ⅲ核。应用AS-OCT和Pentacam分别于术前1天对术眼进行扫描。根据患者选择的人工晶体的类型按角膜切口的大小,分为2.2mm切口组(A组)和3.0mm切口组(B组);根据切口方位,又将2组分为两个亚组,切口在上方的(70°~110°)为A1和B1,切口在颞侧的(0°~30°/150°~180°)为A2和B2。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和术后1月应用OCT和Pentacam对术眼角膜切口和全角膜曲率进行检查。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及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定性资料进行行乘列表卡方检验,四组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的采用卡方分割进行两两比较,根据公式P'=(2*a)/[k*(k-1)1](a为原检验水准,k为分量)矫正检验水准以P<0.0083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A组患者50例(54眼),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B组患者54例(66眼),其中男23例女31例,两组性别比较(P=0.844)无统计学差异,各个亚组间性别比较(P=0.926)无统计学差异。 (2)两组术中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比较A组为3.58±0.26、B组为3.57±0.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各个亚组间CDE比较(P=0.276)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灌注液的使用量比较A组为(37.83±0.35)V/ml、B组为(37.75±0.81)V/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4),两组内灌注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 (3)术前1天A组眼压(16.32±1.21)mmHg、B组眼压(16.03±0.98)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 术后1天、术后1周、2周和1月的眼压分别为A组眼压为(15.07±0.98)mmHg、(14.35±0.68)mmHg、(14.37±0.68)mmHg、(13.94±0.78)mmHg,B组眼压为(15.23±1.22)mmHg、(14.66±0.88)mmHg、(14.20±0.98)mmHg、(13.89±0.68)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8,0.667,0.897,0.789);各个亚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260,0.255,0.342,0.433)。 (4)术后1天切口处的角膜厚度增加值A组为(0.36±0.86)mm、B为组为(0.25±0.75),A组角膜厚度增加比B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组内比较上方切口角膜厚度增加值比颞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 术后1周角膜厚度增加值A组为(0.12±0.73)mm、B组为(0.16±0.78)mm,B组术后1周角膜厚度增加值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内上方切口比颞侧切口处角膜厚度增加值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术后2周和术后1月两组角膜厚度增加值分别为A组(0.06±0.63)mm、(0.03±0.45)mm,B组(0.14±0.66)mm、(0.03±0.5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0.768),,各亚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87,0.909)。 (5)术后1天切口处的角膜厚度A组(1.21±0.87)mm、B组(1.13±0.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且组间比较上方切口角膜厚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25);术后1周A组为(0.89±0.69)mm、B组(0.95±0.7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且组间比较上方切口角膜厚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38);术后2周和1月角膜厚度A组为(0.80±0.77)mm、(0.77±0.68)mm,B组(0.86±0.78)mm、(0.78±0.8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0.679),各亚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87,0.909)。 (6)两组切口处角膜厚度恢复至术前情况的比例术后1周A组为25.92%、B组为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内颞侧比上方消退的比例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0.176);术后2周A组为40.74%、B组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各亚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1月两组全部消退至术前。 (7)切口构型分析:术后1天切口内口哆开发生率A组为53.70%、B组为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术后1周A组为16.66%、B组为34.8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组内上方切口内口哆开发生率比颞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术后2周切口内口哆开发生率A组11.11%、B组为1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 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后弹力层脱离的分别为A组22.22%、12.96%、7.40%,B组27.27%、19.69%、10.60%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0.886,0.785),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两组术前切口处曲率A组为43.36±1.22、B组为43.57±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术后1天A组为42.44±1.24、B组为41.36±0.9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组内上方切口处曲率变化比颞侧切口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35);术后1周A组为41.96±0.84、B组为42.75±0.9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43),组内比较上方比颞侧曲率变化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67);术后2周和术后1月两组间切口处曲率分别为A组42.48±0.88、42.73±0.98,B组42.23±0.94、42.83±1、23比术前减小且趋于一致(P=0.236,0.365),各亚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7,0.120)。 (9)术后1周和术后1月两组UCVA、BCVA分别为,A组4.56±0.98、4.83±1.23,B4.43±1.22、4.86±1.0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76,0.856),各亚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79,0.658);术后1周A组(1.27±1.45)D、B组(1.51±0.98)D,B组比A组球镜度数略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6)。术后1月的球镜度数A组(0.57±0.66)D、(0.68±0.9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 结论:本研究发现2.2mm透明角膜切口的术后1天角膜水肿程度、内口哆开发生率、切口处角膜曲率的变化均较3.0mm大,上方切口术后1天角膜水肿程度、内口哆开发生率、切口处角膜曲率的变化均比颞侧切口大;但在愈合的过程中通过对角膜水肿消退情况、内口哆开发生率等切口构型的分析及切口处角膜曲率的变化,术后1周2.2mm透明角膜切口愈合明显优于3.0mm透明角膜切口,且颞侧愈合明显优于上方;术后2周愈合情况趋于一致,但切口处角膜厚度比术前略有增加;术后1月两组除3.0mm上方组1例愈合不良,其余全部愈合良好。 术后1周和术后1月两组UCVA、BCVA无明显差别,各亚组间比较也无明显差别;术后1周柱镜度数3.0mm组比2.2mm组略大,角膜散光度数2.2mm组较略小;颞侧切口UCVA优于上方切口,柱镜度数颞侧切口组优于上方切口组故颞侧切口角膜散光小;因术前根据角膜曲率选取角膜最大曲率经线方位为切口位置故术后一月角膜愈合良好后柱镜度数无明显差别,术后角膜散光度数比术前小。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透明角膜切口 愈合 散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9.66
【目录】:
- 提要3-7
- Abstract7-13
- 引言13-16
- 临床研究16-24
- 1 资料与方法16-19
- 1.1 一般资料16
- 1.2 术前评估与检查16-17
- 1.3 主要设备17
- 1.4 测量方法17-18
- 1.5 手术方法18
- 1.6 术中记录18
- 1.7 术后检查及用药18
- 1.8 统计学处理18-19
- 2 结果19-24
- 2.1 患者一般情况19
- 2.2 累计超声能量和灌注液使用量19
- 2.3 眼压19
- 2.4 切口处角膜厚度增加值19-20
- 2.5 切口处角膜厚度20
- 2.6 切口处角膜厚度消退至术前情况20-21
- 2.7 切口构型21-22
- 2.8 切口处曲率22-23
- 2.9 术眼UCVA、BCVA、柱镜度数23-24
- 讨论24-26
- 小结26-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1
- 附录31-32
- 综述32-41
- 参考文献37-41
- 致谢41-42
- 发表文章42-46
- 详细摘要46-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超,郑文广,李新伟,王仁杰,惠敢;药物治疗白内障的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云波,施玉英;生存质量测定在白内障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3 章政;;白内障乳化手术的最新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01期
4 张海峰;汤欣;;白内障术后两种不同视觉质量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毛崇溶,吕帆,王勤美;中低度近视眼PRK治疗后的对比敏感度变化及眩光现象[J];眼科新进展;2002年03期
6 何燕玲;元力;黎晓新;胡亦文;;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对近视眼眼前节的测量[J];眼科研究;2007年11期
7 瞿佳,吕帆,毛欣杰,毛崇溶;视觉矫正质量评价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3年06期
8 江扬子,王勤美;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和视觉质量的关系[J];眼视光学杂志;2002年04期
9 金成鹏,刘晓玲,王小娟,陶育华,周传清;6种人工晶状体调制传递函数的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2003年03期
10 尤宇一;袁非;王历阳;;Array人工晶状体眼调制传递函数和对比敏感度与瞳孔大小的关系[J];眼视光学杂志;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981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9817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