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l激酶抑制剂3D-QSAR、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Abl激酶抑制剂3D-QSAR、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Bcr-Abl激酶 T315I突变型 QSAR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Abelson(Abl)属于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在人体很多细胞活动,如: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粘附和应激反应等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造血系统中,Abl激酶N端的Bcr异常蛋白使Abl激酶过度地激活,引起慢性骨髓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产生。因此,特异性地阻断Bcr-Abl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可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对CML治疗具有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个Bcr-Abl激酶靶向抑制剂伊马替尼用于临床以来,很多患者都产生了耐药性,特别是T315I突变型耐药性,至今,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Abl激酶T315I突变型抑制剂已经成为国内外CML新药研发的重点与难点。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了一些T315I抑制剂如苯并噻唑与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在合成与药理活性已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它们的结构和活性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化合物与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报道依然很少。因此,在实验的基础上,Abl-T315I抑制剂进行分子对接,定量构效关系(QSAR)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将有助于完善Abl激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并对设计新型Abl激酶T315I突变型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对Abl激酶T315I型具有良好抑制剂活性的三个系列化合物,采用分子对接、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 MFA)、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 MSIA)和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和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经过计算分析,构建具有良好统计质量和可靠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得到影响活性的关键结构特征以及关键氨基酸,并确定各靶点蛋白作用模式的共性,为设计新型的Abl激酶T315I突变型抑制剂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前言,简单阐述Bcr-Abl激酶的结构特点和生物作用,并系统总结Bcr-Abl激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研究进展。简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常用计算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并阅明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选取一组对Abl_T315I激酶具有良好活性的苯并噻唑与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进行了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研究。运用分子对接与3D-QSAR方法,探索配体化合物与受体蛋白的可能结合模式,建立了具有良好统计质量和预测能力的3D-QSAR模型,并对影响活性的关键结构进行讨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验证复合物的结合模式,并找出影响活性的关键氨基酸。最后,基于以上结论,设计出四个新型化合物,并预测它们的生物活性。第三章,对一组分别作用于Abl_wt和Abl_T315I激酶的苯甲酰胺类衍生物进行分子对接,Co MSIA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获得抑制剂24号与两个激酶的结构模式,并对比Abl_wt和Abl_T315I结构的异同,分析化合物在两个激酶中活性差异的原因。通过三维定向构效关系Co MSIA方法,建立具有可靠统计质量的3D-QSAR模型,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比分析3对化合物的分子动力学结果,进一步确定配体与受体结合模式和关键结构特征,并分析它们在两个激酶中结合构象和能量差异的原因,以此探索出该类抑制剂具有双重抑制功能的原因。第四章,对一组对Abl_wt/Abl_T315I和c-Src具有多重抑制活性的吡唑并嘧啶类衍生物进行Co MFA、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研究。运用Co MFA方法建立可靠的3D-QSAR模型,对影响活性的关键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采用分子对接方法获得这类化合物与Abl_wt/Abl_T315I和c-Src激酶间的相互作用,并比较它们活性位点的异同,寻找这类化合物对三个激酶具有多重抑制活性的内在规律。最终,分子动力学结果进一步验证分子对接的结果,并进行分解结合自由能,找出影响该类化合物对三个激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本章研究可为进一步合成新型具有Abl_wt/Abl_T315I和c-Src多重抑制功能的化合物提供理论指导。第五章,对本论文的研究作出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Bcr-Abl激酶 T315I突变型 QSAR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前言11-32
- 1.1 引言11-12
- 1.2 ABL激酶抑制剂研究简介12-17
- 1.2.1 Abl激酶的结构与调节机制12-14
- 1.2.2 Abl激酶引发白血病的病理机制14
- 1.2.3 Bcr-Abl抑制剂的发展概况14-16
- 1.2.4 Bcr-Abl激酶抑制剂理论研究进展16-17
- 1.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17-22
- 1.3.1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18-19
- 1.3.2 分子对接19-20
-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20-22
- 1.4 本文选题意义22-23
- 参考文献23-32
- 第二章 苯并噻唑与苯并咪唑类BCR-ABL激酶T315I突变体抑制剂的 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的研究32-57
- 2.1 引言32-33
- 2.2 计算与研究方法33-41
- 2.2.1 分子对接37-38
- 2.2.2 分子模型与叠加38-39
- 2.2.3 3D-QSAR模型的构建39
- 2.2.4 PLS分析和 3D-QSAR模型的验证39-41
- 2.3 结果与讨论41-51
-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47-49
- 2.3.4 结合自由能分析49-50
- 2.3.5 设计高抑制活性的新化合物50-51
- 2.4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7
- 第三章 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的 3D-QSAR、对接分析及分子动力学研究57-85
- 3.1 引言57-58
- 3.2 计算与研究方法58-64
- 3.2.1 数据集58-61
- 3.2.2 分子对接61-62
- 3.2.3 分子模型与叠加62
- 3.2.4 3D-QSAR模型的构建62
- 3.2.5 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和QSAR模型的验证62-63
- 3.2.6 分子动力学模拟63-64
- 3.2.7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64
- 3.3 结果与讨论64-79
- 3.3.1 对接结果64-66
- 3.3.2 Co MSIA的结果分析66-68
- 3.3.3 Co MSIA等势图分析68-72
-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分析72-79
- 3.4 总结79-80
- 参考文献80-85
- 第四章 吡唑并[3,4-D]嘧啶类似物的 3D-QSAR、对接分析及分子动力学研究85-110
- 4.1 前言85-86
- 4.2 计算与实验方法86-91
- 4.2.1 数据集86-87
- 4.2.2 分子对接87-88
- 4.2.3 分子模型与叠加88-89
- 4.2.4 3D-QSAR模型的构建89
- 4.2.5 分子动力学模拟89-90
- 4.2.6 结合自由能的计算90-91
- 4.3 结果与讨论91-103
- 4.3.1 Abl_wt对接结果91
- 4.3.2 Abl_T315I对接结果91
- 4.3.3 Src对接结果91-92
- 4.3.4 Co MFA结果分析92-95
- 4.3.5 Co MFA等势图分析95-98
- 4.3.6 分子动力学模拟98-101
- 4.3.7 结合自由能分析101-103
- 4.4 结论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110-11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12-113
- 致谢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艳;郭权;;基于容错机制的精细药物分子对接网格[J];计算机工程;2010年19期
2 朱志远;张燕;李征;李金恒;芮建中;袁靖;;受体蛋白与药物分子对接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年11期
3 钟广蓉;邓乾民;李星月;林森;孙清;时国庆;;植物源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1期
4 冯荣楷;孟丽荣;岳章琪;林思伶;王乾韬;;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环氧合酶的分子对接及药物特性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年12期
5 张宏恺;常云松;杜明娟;张翠竹;曹又佳;;用分子对接搭建激酶-抑制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6 郑春松;陈立武;杜建;叶蕻芝;;用分子对接法探讨扶正抑瘤复方制剂的抑瘤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年08期
7 伟尧;朱琛;张卓;朱海亮;;硝基咪唑衍生物作为尿素酶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任洁;魏静;;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年01期
9 魏卓;张怀;崔巍;计明娟;;马来酰胺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黄文文;毕毅;陈蒙蒙;夏国祥;张振磊;;水杨酸类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帆;刘艾林;;分子对接应用与研究进展[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廖莎;白芳;李洪林;;金属特异性打分函数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张圣虎;高士祥;;酚类化合物与辣根过氧化物酶作用的3D-QSAR和分子对接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孙清;时国庆;邓乾民;;利用分子对接软件预测PFOA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丽娜;苏莉;张晓昀;黄晓燕;单志杰;翟红林;;关于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欣;胡燕;崔一然;张冰;刘小青;;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辛热药药性表达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3年
7 范春雷;田男;胡林峰;钱颖;沃兴德;;基于固醇调控通路胆固醇竞争结合靶点的新药筛选与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玲;药物分子对接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正夫;药物分子对接优化算法及在云平台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徐淑坦;基于多目标差分进化的分子对接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李纯莲;药物设计中分子对接优化设计的算法和软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娱;腈和苯酚与相关降解酶之间的分子对接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郑清川;蛋白质结构及分子对接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殷勇;以PI3K为靶点的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大学;2015年
8 尹玲;新型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金亮;新型非肽类小分子Caspase-3抑制剂的设计、合成、活性检测与分子对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庞小东;蛋白质和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小肽抑制剂设计方法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虎林;基质金属蛋白酶-7抑制剂选择性的分子对接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宋向岗;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中药川芎治疗脑缺血的物质基础及分子作用机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刘振;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杨荣荣;应用光谱法及分子对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特性[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5 李惠忠;基于粒子群算法骨性关节炎中药分子对接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6 谭社培;Abl激酶抑制剂3D-QSAR、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7 徐邵陵;基于蚁群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史新奕;药物设计中半柔性分子对接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张丽;基于云平台的分子对接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燕茹;进化算法在分子对接中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2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3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