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三嗪共混胶束经鼻给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2:27
本文关键词:拉莫三嗪共混胶束经鼻给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癫痫 鼻腔给药 海马靶向 拉莫三嗪 胶束 微透析技术
【摘要】: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起病突然,经常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我国每年新增癫痫病例约为50万人,其中约四分之一为难治性癫痫。所谓难治性癫痫,是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应用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合理、正规的治疗,身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了有效治疗范围,但癫痫的发病部位药物浓度较低,未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无法满意地控制癫痫病。本课题将癫痫治疗药物拉莫三嗪制备成mPEG-PLA/TPGS共混胶束和mPEG-PLA单一胶束,对其制备工艺、体外释放行为、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海马部位药物浓度以及给药后的组织分布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研究选用mPEG-PLA和TPGS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拉莫三嗪mPEG-PLA/TPGS共混胶束。以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搅拌时间、搅拌温度、搅拌速度、TPGS与mPEG-PLA比例、聚合物浓度、有机相与水相的比值以及投药量对载药量的影响,最终通过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拉莫三嗪mPEG-PLA/TPGS共混胶束最佳制备工艺:精密称取20 mg的mPEG-PLA和15 mg拉莫三嗪溶于3 ml甲醇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此为有机相。精密称取8 mg的TPGS溶于16 ml蒸馏水中,此为水相。然后在1200rpm和35℃的搅拌条件下,将有机相溶液逐滴滴入盛有水相的圆底烧瓶中,继续搅拌0.5 h,然后在35℃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经过滤制得胶束溶液。所得的共混胶束的平均载药量为39.28%。为了做对比,本研究同时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拉莫三嗪mPEG-PLA单一胶束,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胶束制备过程中的搅拌时间、搅拌温度、搅拌速度、旋蒸温度、滴加速度、聚合物浓度、有机相与水相的比值以及投药量对载药胶束的载药量的影响。最后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mPEG-PLA单一胶束的最佳工艺为:精密称取20 mg的mPEG-PLA和13 mg拉莫三嗪溶于2 ml甲醇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此为有机相。然后在1250 rpm和35℃的搅拌条件下,将有机相溶液逐滴滴入盛有6 ml蒸馏水的圆底烧瓶中,继续搅拌1.5 h,然后在35℃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经过滤制得胶束溶液。所得的单一胶束的平均载药量为36.44%。利用激光粒度测定仪考察mPEG-PLA共混胶束和mPEG-PLA/TPGS单一胶束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83.5 nm和122.9 nm。体外释放结果表明拉莫三嗪mPEG-PLA/TPGS共混胶束和mPEG-PLA单一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双指数双相方程,说明二者的释放分为两个阶段:先快速释放后缓慢释放,共混胶束和单一胶束在12 h时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2%和89%。为了研究载药胶束经鼻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本研究建立了微透析采样技术联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拉莫三嗪载药胶束经鼻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拉莫三嗪共混胶束、拉莫三嗪单一胶束和拉莫三嗪药物溶液经鼻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采用DAS 3.1.1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发现拉莫三嗪共混胶束与拉莫三嗪单一胶束相较于药物溶液,血药浓度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定浓度,起到了缓慢释药的作用,其中共混胶束的达峰时间比单一胶束快7.5 min、峰浓度比单一胶束高0.06μg·m L-1,共混胶束的AUC0-∞分别是单一胶束的1.50倍、药物溶液的4.27倍。。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微透析采样技术联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检测拉莫三嗪载药胶束经鼻给药后在大鼠海马部位的浓度,测定拉莫三嗪共混胶束、拉莫三嗪单一胶束和拉莫三嗪药物溶液经鼻给药后的海马药物浓度经时变化,采用DAS 3.1.1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发现拉莫三嗪共混胶束与拉莫三嗪单一胶束相较于药物溶液,大鼠海马部位的浓度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维持在一定浓度,起到了缓慢释药的作用,其中共混胶束的达峰时间为7.5 min,比单一胶束快20 min、峰浓度比单一胶束高11.3 ng·mL-1,共混胶束AUC0-∞分别是单一胶束的1.78倍、药物溶液的4.08倍。。最后,本研究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拉莫三嗪在大鼠各组织浓度的方法,测定拉莫三嗪mPEG-PLA经鼻给药和拉莫三嗪药物溶液灌胃给药后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脑各组织中的浓度,并重点对比二者在脑部的浓度,结果发现鼻腔给予胶束溶液后,大鼠脑组织中拉莫三嗪含量是药物溶液灌胃组的1.50~1.90倍。综上所述,将拉莫三嗪制成共混胶束溶液经鼻腔给药来治疗癫痫具有前景性。
【关键词】:癫痫 鼻腔给药 海马靶向 拉莫三嗪 胶束 微透析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R96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一章 前言14-20
- 1 癫痫及其治疗现状14-15
- 2 鼻腔给药治疗脑部疾病的现状15-16
- 3 胶束及共混胶束16-17
- 4 微透析采样技术的研究进展17-20
- 第二章 拉莫三嗪载药胶束的制备20-46
- 1 引言20
- 2 实验材料20-21
- 2.1 药品与试剂20
- 2.2 仪器与设备20-21
- 3 实验方法21-28
- 3.1 载药胶束内LTG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21-22
- 3.1.1 LTG含量测定波长的选择21
- 3.1.2 LTG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21
- 3.1.3 LTG载药胶束载药量及包封率的计算21-22
- 3.2 溶剂挥发法制备m PEG-PLA单一胶束22
- 3.3 溶剂挥发法制备m PEG-PLA单一胶束的影响因素考察22-24
- 3.3.1 有机溶剂与水的比例22
- 3.3.2 有机相的滴加速度22-23
- 3.3.3 搅拌时间23
- 3.3.4 搅拌转速23
- 3.3.5 搅拌温度23
- 3.3.6 旋转蒸发温度23
- 3.3.7 聚合物m PEG-PLA的浓度23-24
- 3.3.8 投药量24
- 3.4 溶剂挥发法制备m PEG-PLA/TPGS共混胶束24
- 3.5 溶剂挥发法制备m PEG-PLA/TPGS共混胶束的影响因素考察24-26
- 3.5.1 搅拌时间24
- 3.5.2 搅拌温度24-25
- 3.5.3 搅拌转速25
- 3.5.4 有机溶剂与水的比例25
- 3.5.5 聚合物m PEG-PLA的浓度25
- 3.5.6 m PEG-PLA与TPGS的比例25-26
- 3.5.7 投药量26
- 3.6 溶剂挥发法制备LTG单一胶束和LTG共混胶束的正交设计26-28
- 4 结果与分析28-44
- 4.1 载药胶束内LTG含量测定方法的确立28-29
- 4.1.1 LTG含量测定波长的选择28
- 4.1.2 LTG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28-29
- 4.2 溶剂挥发法制备m PEG-PLA单一胶束的影响因素考察29-35
- 4.2.1 有机溶剂与水的比例29-30
- 4.2.2 有机相的滴加速度30-31
- 4.2.3 搅拌时间31-32
- 4.2.4 搅拌转速32-33
- 4.2.5 搅拌温度33
- 4.2.6 有机溶剂旋转蒸发温度33-34
- 4.2.7 聚合物m PEG-PLA浓度34-35
- 4.2.8 投药量35
- 4.3 正交实验优化m PEG-PLA单一胶束的处方35-37
- 4.4 溶剂挥发法制备m PEG-PLA共混胶束的影响因素考察37-42
- 4.4.1 搅拌时间37
- 4.4.2 搅拌温度37-38
- 4.4.3 搅拌转速38
- 4.4.4 有机溶剂与水的比例38-39
- 4.4.5 聚合物m PEG-PLA的浓度39-40
- 4.4.6 m PEG-PLA与TPGS的比例40-41
- 4.4.7 投药量41-42
- 4.5 正交实验优化m PEG-PLA/TPGS共混胶束的处方42-44
- 5 讨论44-46
- 5.1 有机溶剂的去除44
- 5.2 正交设计的选择44-45
- 5.3 评价指标的选择45-46
- 第三章 拉莫三嗪载药胶束的表征及体外释放的研究46-60
- 1 引言46
- 2 实验材料46-47
- 2.1 药品与试剂46
- 2.2 仪器与设备46-47
- 2.3 样品的制备47
- 3 实验方法47-51
- 3.1 LTG载药胶束的粒径与粒径分布测定47
- 3.2 LTG胶束的外观形貌47
- 3.3 LTG载药胶束体外释放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47-49
- 3.3.1 胶束体外释放介质的选择47-48
- 3.3.2 样品的制备48
- 3.3.3 色谱条件48
- 3.3.4 体外释放方法专属性考察48
- 3.3.5 体外释放标准曲线的建立48-49
- 3.3.6 体外释放精密度考察49
- 3.3.7 体外释放回收率考察49
- 3.4 LTG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49
- 3.5 释药方程拟合49-51
- 4 结果与分析51-58
- 4.1 胶束的粒径与粒径分布51
- 4.2 胶束的外观形貌51-52
- 4.3 体外释放含量测定的方法学52-56
- 4.3.1 方法专属性考察52-53
- 4.3.2 标准曲线的建立53-54
- 4.3.3 精密度考察54-55
- 4.3.4 回收率考察55-56
- 4.4 胶束的体外释放56-58
- 5 讨论58-60
- 第四章 载药胶束经鼻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研究60-78
- 1 引言60
- 2 实验材料60-61
- 2.1 药品与试剂60
- 2.2 仪器与设备60-61
- 2.3 实验动物61
- 3 实验方法61-66
- 3.1 血液微透析样品中LTG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61-62
- 3.1.1 色谱条件61
- 3.1.2 专属性考察61
- 3.1.3 线性关系考察61-62
- 3.1.4 精密度考察62
- 3.1.5 稳定性考察62
- 3.1.6 检测限和定量限考察62
- 3.2 微透析采样方法的建立62-64
- 3.2.1 体外回收率的校正62-63
- 3.2.2 流速对回收率的影响63
- 3.2.3 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63
- 3.2.4 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63-64
- 3.2.5 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64
- 3.2.6 体内回收率的校正及其稳定性考察64
- 3.3 HPLC联合微透采样技术测定大鼠血药浓度64-66
- 3.3.1 动物分组64
- 3.3.2 血管探针的植入64-65
- 3.3.3 大鼠血液样品的采集65
- 3.3.4 数据监测65-66
- 4 结果与分析66-75
- 4.1 HPLC测定血液微透析液中LTG含量66-69
- 4.1.1 专属性考察66-67
- 4.1.2 线性关系考察67-68
- 4.1.3 精密度考察68-69
- 4.1.4 稳定性考察69
- 4.1.5 检测限和定量限考察69
- 4.2 微透析采样方法的建立69-73
- 4.2.1 流速对回收率的影响69-70
- 4.2.2 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70-71
- 4.2.3 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71-72
- 4.2.4 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72
- 4.2.5 体内回收率的测定及其稳定性72-73
- 4.3 HPLC联合微透采样技术测定大鼠血药浓度73-74
- 4.4 大鼠鼻腔给药后药动学参数的计算74-75
- 5 讨论75-78
- 5.1 探针体外回收率测定的必要性75-76
- 5.2 灌流液的选择76
- 5.3 体内回收率较体外回收率低76
- 5.4 探针的使用次数76-77
- 5.5 探针膜长的选择77
- 5.6 共混胶束提高药物血药浓度及维持时间77-78
- 第五章 载药胶束经鼻给药后的海马药物浓度研究78-104
- 1 引言78
- 2 实验材料78-79
- 2.1 药品与试剂78
- 2.2 仪器与设备78-79
- 2.3 实验动物79
- 2.4 胶束及药物溶液的制备79
- 3 实验方法79-87
- 3.1 UPLC-MS测定脑微透析样品中LTG含量方法的建立79-82
- 3.1.1 溶液的配制79-80
- 3.1.2 样品处理80-81
- 3.1.3 UPLC-MS条件81-82
- 3.2 UPLC-MS测定脑微透析样品的方法学考察82-84
- 3.2.1 专属性82
- 3.2.2 线性和灵敏度82-83
- 3.2.3 精密度和准确度83
- 3.2.4 基质效应(n=5)83
- 3.2.5 提取回收率(n=5)83-84
- 3.3 微透析采样方法的建立84-85
- 3.3.1 回收率的测定84
- 3.3.2 流速对回收率的影响84
- 3.3.3 药物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84-85
- 3.3.4 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85
- 3.3.5 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85
- 3.3.6 体内回收率的校正及其稳定性考察85
- 3.4 大鼠海马部位LTG浓度85-87
- 3.4.1 实验动物分组85
- 3.4.2 微透析手术操作85-86
- 3.4.3 给药后微透析样品采集86
- 3.4.4 数据监测86-87
- 4 结果与分析87-101
- 4.1 UPLC-MS测定脑脊液样品中LTG含量方法的建立87-95
- 4.1.1 专属性87-88
- 4.1.2 线性与灵敏度88-90
- 4.1.3 精密度与准确度90-93
- 4.1.4 基质效应93-94
- 4.1.5 提取回收率94-95
- 4.2 微透析采样方法的建立95-100
- 4.2.1 灌流速度对体外回收率的影响95-96
- 4.2.2 药物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96-97
- 4.2.3 温度对回收率的影响97-98
- 4.2.4 体外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98-99
- 4.2.5 体内回收率的测定及稳定性考察99-100
- 4.3 UPLC-MS联合微透采样技术测定大鼠海马药物浓度100
- 4.4 大鼠鼻腔给药后药动学参数的计算100-101
- 5 讨论101-104
- 5.1.UPLC条件的优化101-102
- 5.2 液-液萃取条件的优化102
- 5.3 探针体内回收率比体外回收率小102
- 5.4 微透析测定海马药物浓度102-104
- 第六章 载药胶束经鼻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104-118
- 1 引言104
- 2 实验材料104-105
- 2.1 药品与试剂104
- 2.2 仪器与设备104-105
- 2.3 实验动物105
- 3 实验方法105-108
- 3.1 组织样品中LTG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105-107
- 3.1.1 组织样品的前处理105
- 3.1.2 色谱条件105
- 3.1.3 专属性考察105-106
- 3.1.4 各组织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106
- 3.1.5 精密度考察106
- 3.1.6 回收率考察106-107
- 3.2 大鼠组织分布学研究107-108
- 3.2.1 实验动物分组107
- 3.2.2 动物实验107-108
- 4 结果与分析108-116
- 4.1 组织样品中LTG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108-114
- 4.1.1 专属性考察108-110
- 4.1.2 标准曲线110-111
- 4.1.3 精密度实验结果111-112
- 4.1.4 回收率112-114
- 4.2 共混胶束的组织分布研究结果与特点114-116
- 5 讨论116-118
- 5.1 对照组拉莫三嗪药物溶液的配制116-117
- 5.2 载药胶束鼻腔给药不具备脑靶向性的原因117-118
- 全文总结与展望118-121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121-122
- 参考文献122-12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126-127
- 致谢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永狮,吴平,汤秋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血清中拉莫三嗪的浓度及其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J];色谱;2001年04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榕;刘凌;司洋;方嘉佳;徐鸿儒;赵丽莉;安冬梅;慕洁;;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国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拉莫三嗪血药浓度[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张国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拉莫三嗪血药浓度[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廖卫平;宋志彬;杨少青;蒲蜀湘;易咏红;赵绮华;;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与剂量、血药浓度及合并用药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丽;何大可;张s,
本文编号:1040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401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