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兰索拉唑 肠溶微丸 处方工艺 制备工艺 质量标准 体外释放度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兰索拉唑微丸肠溶胶囊的处方工艺和制剂制备研究、其体外释放度的研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质量标准建立等工作,为兰索拉唑微丸胶囊的研制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撑。方法:通过试验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兰索拉唑各项试验的研究,为兰索拉唑肠溶微丸的处方建立与工艺验证提供检验方法。1处方工艺研究:本文将兰索拉唑和辅料混合后,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得含药丸芯,再分别包上隔离衣与肠溶衣,制得兰索拉唑肠溶微丸。通过对崩解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隔离衣包衣增重、隔离衣p H值、肠溶衣包衣增重、肠溶衣增塑剂用量、肠溶衣抗粘剂用量的考察确定以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处方。2制备工艺研究:通过确定离心造粒转速、湿丸干燥时间、包隔、离衣进风温度、包肠溶衣进风温度、胶囊灌装机灌装速度的考察确定制备工艺。3质量标准建立和体外释放度研究:通过试验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释放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兰索拉唑含量和有关物质等检查项目。同时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胶囊剂项下要求进行测定。通过本试验研究,为兰索拉唑肠溶微丸的处方建立与工艺验证提供检验方法。对性状、鉴别、释放度、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与含量测定等检查项测定方法的建立,初步确定了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质量标准,为样品质量与稳定性提供检验依据。结果:1处方工艺:处方筛查结果为崩解剂用量为12g,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6g,隔离衣包衣增重为25~30%,隔离衣p H值为10,肠溶衣包衣增重为18%~22%,增塑剂用量为4g,抗粘剂用量为9g。2制备工艺:(1)微丸丸芯的制备:采用兰索拉唑过100目筛,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L-HPC混合均匀,按处方量称取淀粉丸芯,置离心式包衣造粒机中,加粘合剂适量使丸芯湿润,逐次加入处方量兰索拉唑混合物使微丸粒径不断增大,然后包隔离衣,取微丸丸芯置离心式包衣造粒机中,不间断喷包衣液至丸芯上,直至包衣增重25~30%,取出包衣微丸置40℃烘箱中干燥2小时,筛分16-20目间微丸即得。(2)包肠溶衣确定结果为取微丸丸芯置离心式包衣造粒机中,进风温度为40℃,不间断喷包衣液至丸芯上,直至包衣增重18~22%,取出包衣微丸置40℃烘箱中干燥2小时,筛分12-16目间微丸即得。3质量标准建立和体外释放度研究:通过对性状、鉴别、释放度、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与含量测定等检查项测定方法的建立,初步确定了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质量标准,为样品质量与稳定性提供检验依据。同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自制样品在高温、高湿和光照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加速及长期试验表明,样品可长期放置。结论:通过本文对兰索拉唑微丸肠溶胶囊的处方工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建立、释放度和稳定性考察等研究,自制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所制备的兰索拉唑微丸肠溶胶囊样品可申请临床应用。
【关键词】:兰索拉唑 肠溶微丸 处方工艺 制备工艺 质量标准 体外释放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引言10-12
- 第一部分 处方前研究12-31
- 前言12
- 材料与方法12-17
- 结果17-21
- 附图21-25
- 附表25-29
- 讨论29
- 小结29-30
- 参考文献30-31
- 第二部分 兰索拉唑微丸肠溶胶囊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的研究31-45
- 前言31
- 材料与方法31-36
- 结果36-39
- 附表39-43
- 讨论43
- 小结43-44
- 参考文献44-45
- 第三部分 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标准建立及初步稳定性考察45-66
- 前言45
- 材料与方法45-50
- 结果50-53
- 附图53-56
- 附表56-64
- 讨论64
- 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66
- 结论66-67
- 综述 兰索拉唑及其制剂的基本概况和临床应67-76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个人简历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春虎;;兰索拉唑工艺革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2 曹书霞;郭艳春;廖新成;郭彦春;阮伯仰;赵玉芬;;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兰索拉唑及其副产物[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4期
3 张永圣;元英进;;兰索拉唑的合成工艺研究[J];医药世界;2006年05期
4 杜有国;宗在伟;陈祥峰;;R-(+)-兰索拉唑的合成研究[J];化工时刊;2010年07期
5 梁海燕;;浅谈兰索拉唑肠溶片工艺及质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2期
6 肖静;康学军;吴丹;;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兰索拉唑中有机溶剂残留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年03期
7 许立群;李立;;右兰索拉唑的合成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4年04期
8 高洁;朱永琴;;HPLC法测定兰索拉唑及其制剂的含量和有关物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徐俊;杨根生;;兰索拉唑中间体的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0年06期
10 郭罕奇;单尚;;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的合成[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道春;高萍;张莎莎;刘东;;甲硝唑对兰索拉唑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牟方宏;杨桂彬;胡伏莲;成虹;;兰索拉唑四联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3 王强;李岩峰;王威;常俊标;;兰索拉唑的光谱及波谱特征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曾晓晖;石磊;关慧;贺宝霞;张营;刘俊花;;中国CYP2C19强代谢者和弱代谢者的兰索拉唑及其代谢产物的药动学比较[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徐乐慧;陈金瑶;齐明辉;洪鸣凰;任国宾;;兰索拉唑盐的筛选及其多晶型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晶型药物研发技术研讨会暨中国晶体学会药物晶体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曾晓晖;石磊;关慧;张营;;RRLC/MS/MS测定人血浆中兰索拉唑及其两个代谢物的浓度[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元友;;兰索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消化溃疡的临床研究[A];全国危亦林学术思想及现代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董秀云;黄雪彪;周丽雅;林三仁;成红艳;;观察兰索拉唑维持治疗降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分析-胃泌素水平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5年全国胃肠激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艳春;曹书霞;王诗文;卢建莎;廖新成;;利用反相HPLC与ESI-MS联用技术检测兰索拉唑药物[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周波;秦欣;乔红群;白文霞;刘晶;;注射用右旋兰索拉唑大鼠静脉给药1个月长期毒性比较[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宗良飞;康裕制药兰索拉唑获批生产[N];医药经济报;2005年
2 编译 清小苑;兰索拉唑导致慢性腹泻对常规药物治疗无应答[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朱国旺;兰索拉唑口崩片在我国上市[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王海;兰索拉唑口崩片国内上市[N];医药经济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飞;酮洛芬/兰索拉唑缓释微丸的制备以及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党靖涛;ASKC263的药效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张建蓉;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兰索拉唑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颜东;右兰索拉唑双重控释多单元肠溶片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李寒冰;兰索拉唑与艾塞那肽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胃泌素及胃泌酸调节素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5年
6 刘志华;兰索拉唑口腔崩解片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7 王雄飞;右旋兰索拉唑脉冲肠溶胶囊的研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8 段立广;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马春兰;注射用兰索拉唑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杨艳;兰索拉唑口服给药及注射给药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61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6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