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肝脏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变化
本文关键词:肝癌患者肝脏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正常肝组织 肝癌癌旁组织 ADH ALDH 基因多态性 酶活性
【摘要】:肝癌(Liver cancer)是严重危害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每年全世界新患肝癌人数为62.6万人,其中我国占55%。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肝癌已成为我国仅次于胃癌及食道癌的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肝炎-肝硬化-肝癌,这一肝癌的多阶段发生发展模式己得到病理学及临床多方面的支持。肝硬化病人经过一定的时间可发展成肝癌。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病是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因素影响,其中乙醇和乙肝病毒同为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乙醛对动物有致癌性,它与人类肿瘤也有关联。乙醛在体内有效剂量和作用时间长短除与饮酒量和饮酒频率相关外,主要与其代谢酶ADH和ALDH的代谢能力高低有关。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s,ADHs)和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s,ALDHs)是体内参与乙醇代谢的最重要的酶类。乙醇先经ADH代谢为乙醛,乙醛进一步经ALDH代谢为乙酸。肝脏是乙醇代谢的最重要的器官,乙醇经胃和肠道吸收的乙醇经静脉进入刚脏,有80%~90%的乙醇在肝脏代谢。ADH和ALDH酶活性体内外均显示明显的个体差异。且有文献报道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两种酶的活性差异,如胰腺癌、食道癌[4]。本研究拟以肝癌病人癌旁组织和正常的人肝标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肝组织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差异及相关基因多态性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期找到肝癌的发病机制。方法1人肝标本收集正常人肝标本74例(主要为肝血管瘤患者),年龄20~75岁(中位数为49岁)。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5例和49例,有吸烟史和饮酒史的分别为8例和7例。肝癌癌旁组织68例,年龄29~75岁(中位数为52岁)。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0例和58例,有吸烟史和饮酒史的分别为30例和22例。本试验方案经郑州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 ADH和ALDH的基因分型采用DNA提取试剂盒从肝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其中ADH1B rs1229984(GA)及ADH1Crs698(AG)是通过PCR-RFLP方式确定其基因型。ADH1C rs2241894(AG)、ALDH2 rs671(AG)及ALDH2 rs13306164(CT)是Mass 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Sequenom Mass ARRAY)确定受试者的基因型。3人肝匀浆的制备采用离心法制备人肝匀浆,Bradford法测定肝微粒体蛋白含量。4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的测定分别以亚硝基二甲基苯胺(p-nitrosodimethylaniline,NDMA),4-甲氧基-1-萘甲醛(4-methoxy-1-naphthaldehyde),6-甲氧基-2-萘甲醛(4-methoxy-2-naphthaldehyde),6-甲氧基-2-萘甲酸,乙醛为总ADH、ADHI、ADHII,总ALDH、ALDH2的底物,加入相应的辅酶(NAD或NADH),肝匀浆上清,缓冲液,通过荧光或紫外的方法在一定波长下检测相应物质的吸收。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吸光值的变化值,并除以相应的蛋白浓度即可得到转化率的值。5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酶活性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采取非参数检验进行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1肝匀浆上清总蛋白含量肝癌癌旁组织肝匀浆上清的总蛋白含量中位数和范围分别为81.68(45.04-107.60)mg/g liver,而正常肝脏组为89.04(40.48-114.08)mg/g liver,肝癌癌旁组织肝匀浆上清的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2酶活性2.1正常肝标本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人肝匀浆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参数呈非正态分布,因此本实验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74例人肝人肝匀浆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中位数和范围分别为1.81(0.16~72.12)、0.44(0.09~1.26)、0.18(0.03~0.53)、0.12(0.01~0.31)、9.21(0.85~18.35)pmol·min-1·mg-1protein;差异倍数分别为447.9、14.4、16.0、21.0、21.6倍。结果显示,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2.2肝癌癌旁标本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肝癌癌旁组织肝匀浆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参数呈非正态分布,因此本实验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74例人肝人肝匀浆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中位数和范围分别为8.14(1.23~43.07)、1.68(0.73~7.10)、0.53(0.14~1.66)、0.15(0.03~0.34)、9.40(1.45~50.18)pmol·min-1·mg-1protein;差异倍数分别为35.0、9.8、11.5、12.9、34.7倍。结果显示,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2.3正常及肝癌癌旁标本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差异肝癌癌旁标本总ADH、ADHI、ADHII酶活性较正常肝标本活性明显升高(p0.000);肝癌癌旁组织总ALDH酶活性较正常肝标本以pmol/min/mg protein为单位时明显升高,但以pmol/min/g liver为单位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LDH2酶活性在两组标本中没有差异。3相关酶基因多态性及对活性的影响3.1正常肝标本基因多态性结果及对基因多态性对酶活性的影响ADH1B rs1229984(GA)的突变频率为29.7%,ADH1C rs698(AG)的突变频率为10.5%,ADH1C rs2241894(GA)的突变频率为26.9%。总ADH、ADHI、ADHII酶活性在AA、AG、GG三组中都无显著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在正常肝组织中ADH突变对人肝ADH酶的代谢活性无明显影响。ALDH2 rs671(AG)的突变频率为87.3%,ALDH2 rs13306164(CT)的突变频率为2.2%。对于ALDH2 rs671(AG)突变,突变体GA总ALDH酶活性较野生型低;对于ALDH2 rs13306164(CT)突变,突变体TC总ALDH活性及ALDH2酶活性较野生型高。结果显示,在正常肝组织中ALDH突变对人肝ALDH酶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3.2肝癌癌旁标本基因多态性结果及对基因多态性对酶活性的影响ADH1B rs1229984(GA)的突变频率为38.1%,ADH1C rs698(AG)的突变频率为9.7%,ADH1C rs2241894(GA)的突变频率为28.4%。ADH1B rs1229984 GG突变纯合子、ADH1C rs698 AG突变杂合子及ADH1C rs2241894AG,AA突变体总ADH酶活性较野生型纯合子活性明显降低。ALDH2 rs671(AG)的突变频率为85.1%,ALDH2 rs13306164(CT)的突变频率为5.2%。对于ALDH2 rs671(AG)突变,突变体GA总ALDH活性及ALDH2活性较野生型低,ALDH2 rs13306164 CT的突变对ALDH活性及ALDH2酶活性没有影响。3.3正常及肝癌癌旁标本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ADH1B rs1229984(GA)、ADH1Crs698(AG)、ADH1C rs2241894(GA)、ALDH2 rs671(AG)、ALDH2 rs13306164(CT)基因多态性在正常及肝癌癌旁标本中分布没有差异。结论1.人肝总ADH、ADHI、ADHII及总ALDH、ALDH2酶活性呈现出了较大的个体差异。2.肝癌患者癌旁组织总ADH、ADHI、ADHII酶活性明显比正常肝标本相应酶活性高,可能是导致肝癌的发生的因素。3.ADH及ALDH基因多态性在正常人和肝癌病人中分布没有差异。4.ALDH2 rs671(AG)及ADH1B rs1229984(GA)、ADH1C rs698(AG)、ADH1C rs2241894(GA)影响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关键词】:正常肝组织 肝癌癌旁组织 ADH ALDH 基因多态性 酶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
【目录】:
- 摘要4-9
- Abstract9-15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15-16
- 前言16-18
- 材料与方法18-26
- 结果26-47
- 讨论47-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3
- 综述部分53-72
- 参考文献68-72
- 个人简历及在研期间发表论文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清英,卢平,宋彩云;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1年01期
2 ;目前治疗肝癌有哪些方法?怎样选择?[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11期
3 丁亚香;中晚期肝癌病人疼痛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02年05期
4 刘永智,刘庆华;10对同胞兄妹死于肝癌的报告[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3年06期
5 赵海艳;1例肝癌病人临终关怀的护理[J];蛇志;2005年01期
6 高建梅;贾国庆;陈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7 杨桂华;王奉宝;张馨丹;;肝癌病人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8 谢月琛;;68例肝癌病人的临终关怀[J];家庭护士;2008年02期
9 王秀丽;;晚期肝癌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年13期
10 严翩;;肝癌最喜欢折腾哪些人?[J];肝博士;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伟玲;陈泽红;;在肝癌病人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A];全国护理临床研究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会编[C];2001年
2 汤钊猷;;提高肝癌疗效的探讨[A];2008年浙江省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郑树森;;肝癌的诊治进展[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曾文铤;谢青山;朱科伦;马佩球;刘衍民;;射频毁损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初步研究(附12例临床报告)[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宋恕平;盛立军;刘波;;肝癌药物治疗的新探索[A];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1)——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陆益钱;;肝癌病人的健康教育体会[A];第一届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杨秉辉;;肝癌综合治疗的选择[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8 谈菊萍;;肝癌病人的心理表现及护理对策[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曾带娣;岳建荣;王翠霞;田月月;;肝癌病人心理变化的护理对策[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林云萍;;肝癌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沙文茹 本期专家 李基业;肝癌术后如何康复[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2 记者 唐先武邋通讯员 黄显斌;我科学家在肝癌发病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N];科技日报;2007年
3 副主任医师 周德瑞;肝癌病人能生育喂奶吗[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4 通讯员 程守勤;五类危险人群尤需警惕肝癌[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娜;肝癌高发真相探源[N];吉林日报;2013年
6 黄静 李媛媛;丙肝发展成肝癌速度或更快[N];人民政协报;2013年
7 记者 黄才刚;肝癌宜因人施治[N];健康报;2000年
8 钟肖协;肝癌“偏爱”哪些人[N];陕西日报;2000年
9 黄显斌邋唐明山;我科学家在肝癌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N];光明日报;2007年
10 福星;肝癌如何早发现[N];民族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海;Musashi-2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周少来;CXCL5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其在肝癌微环境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刘艳丰;PROX1通过上调HIF-1α的表达及蛋白稳定性促进肝癌的转移[D];复旦大学;2014年
4 景莹;拷贝数变异基因SERPINA5和SMARCA4在肝癌细胞中功能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赵琪;Ftx IncRNA编码的miR-545/374a在HBV相关的肝癌中的变化及其意义[D];山东大学;2015年
6 王健;肝癌多中心发生与肝内转移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差异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7 朱观南(Chee Yong Sung);肝癌的中西医治疗法及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卢逸;活化态肝星状细胞与肝癌间质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中山大学;2013年
9 黄华;癌旁免疫炎症相关因子及癌内骨桥蛋白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黄兴华;肝癌预防、早期诊断及发生机制中三个相关问题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曼;Ki67、VEGF、P53在移植后肝癌复发中的预测价值及化疗对移植后复发肝癌患者的预后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杨帅;ZNF545在肝癌中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及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齐冰;肝癌患者肝脏中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变化[D];郑州大学;2015年
4 杨文;RNF2抑制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与MANF相互作用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显腾;A20抑制TNF-α诱导的肝癌细胞的迁移[D];山东大学;2015年
6 卢乐乐;NG2在肝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7 杨西胜;MiR-200a/ZEB2调控肝癌干性样细胞恶性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8 黄唐嘉;肝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9 邓燕;白介素-16基因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闻炳基;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肝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69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6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