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质量标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本文关键词: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质量标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 质量标准 UPLC9-9MS9/9MS9 药代动力学 组织分布
【摘要】:紫杉醇是一种从西部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的天然疏水性二萜类物质,因能够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导致细胞分裂停留在有丝分裂的G2-M期交界处,使细胞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紫杉醇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但由于难溶于水,传统的紫杉醇注射液需要用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乙醇溶解,容易产生超敏反应,限制了紫杉醇的临床应用。而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是紫杉醇与人血白蛋白结合的水溶性药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减少毒性反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本文针对本实验室自制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开展了质量标准及体内评价研究。本文首先将实验室自制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依照中国药典(2010版)及进口药品注册标准进行质量标准的研究。结果显示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PH为6.51±0.05,平均粒径为128.24±14.67 nm,分别对白蛋白及紫杉醇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实验,精密度(RSD)分别为0.10%和0.24%,重现性(RSD)分别为0.29%和1.7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60%和98.81%,稳定性(RSD)分别为0.36%和1.17%,含量测定结果为紫杉醇与白蛋白药量比约为1:9。为了对大鼠血浆及组织中的浓度较低的紫杉醇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简单的UPLC-MS/MS方法。选用的色谱柱为Waters BEH-C18柱(2.1 mm×50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0.1%甲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下进行多重反应监测(MRM),得到紫杉醇定量离子对为m/z 854.66→286.22,内标炔诺酮定量离子对为m/z 299.33→109.05。采用蛋白沉淀结合液液萃取的方法对血浆及组织样品预处理,蛋白沉淀剂为乙腈,萃取剂为三氯甲烷。对UPLC-MS/MS方法进行了血浆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紫杉醇的血浆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3.00~500.00 ng/m L(R20.99),最低定量限为3.00 ng/m L,回收率为81.06±6.52%,基质效应为105.51±6.67%,日内、日间准确度(RE)范围为-3.98~3.92%,精密度(RSD)范围为3.56~7.26%,稳定性(RSD)范围为2.65~8.68%,均符合SDFA的规定。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白蛋白纳米粒给药组血药浓度(Cmax)较紫杉醇原料药组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半衰期(T1/2)、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紫杉醇原料药组的2.13~2.85、1.36~2.45倍、2.46~3.33倍,血浆清除率(CL)是紫杉醇原料药组的35.41%~47.95%。对UPLC-MS/MS方法进行了大鼠心、肝、脾、肺、肾、脑组织的方法学验证试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紫杉醇在各个组织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3.00~500.00 ng/m L(R20.99),最低定量限达3.00 ng/m L,回收率均大于80%,基质效应在100%左右,日内、日间精密度(RSD)范围为2.08~8.24%,准确度(RE)范围为-4.80~3.62%,稳定性(RSD)范围为0.51~10.25%,均符合SDFA的规定。组织分布结果显示在给药初期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给药组的紫杉醇在肝、脾、肺、肾组织含量明显高于紫杉醇原料药组,倾向于向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分布,随后浓度下降较快,10 h之后下降缓慢,能够在组织中维持一定的浓度。实验室自制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质量标准符合药典及进口药品注册标准的规定,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制剂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显示出一定的缓释性,组织分布结果表明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给药组相较于紫杉醇原料药给药组,能向组织中分布更多的药物,因而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表现出了更大优势。
【关键词】: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 质量标准 UPLC9-9MS9/9MS9 药代动力学 组织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27;R96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紫杉醇概述12
- 1.2 紫杉醇的作用机制12-13
- 1.3 紫杉醇类药物制剂研发现状13-15
- 1.3.1 传统紫杉醇药物13
- 1.3.2 紫杉醇新型药物制剂13-15
- 1.4 生物样品中紫杉醇含量的测定15-17
- 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16
- 1.4.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6-17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17-20
- 第二章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质量标准的研究20-40
- 2.1 引言20
- 2.2 实验20-25
- 2.2.1 仪器与药品20-21
- 2.2.2 性状21
- 2.2.3 鉴别21
- 2.2.4 检查21-22
- 2.2.5 人血白蛋白含量测定22-23
- 2.2.6 紫杉醇含量测定23-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8
- 2.3.1 性状25
- 2.3.2 鉴别25-27
- 2.3.3 检查27-30
- 2.3.4 人血白蛋白含量的测定30-34
- 2.3.5 紫杉醇含量的测定34-38
- 2.4 本章小结38-40
- 第三章 UPLC-MS/MS定量分析紫杉醇方法的建立40-48
- 3.1 引言40
- 3.2 实验40-43
- 3.2.1 仪器与药品40-41
- 3.2.2 溶液的配制41
- 3.2.3 质谱条件的优化41
- 3.2.4 液相条件的优化41-42
- 3.2.5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42-43
- 3.3 结果与讨论43-47
- 3.3.1 质谱条件的优化43-46
- 3.3.2 液相条件的优化46
- 3.3.3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46-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药代动力学的研究48-62
- 4.1 引言48
- 4.2 实验48-53
- 4.2.1 仪器与药品48-49
- 4.2.2 溶液配制49
- 4.2.3 UPLC-MS/MS条件49-50
- 4.2.4 血浆样品的处理50
- 4.2.5 血浆标准曲线样品及血浆质控样品的制备50
- 4.2.6 分析方法的确证50-52
- 4.2.7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及紫杉醇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52-53
- 4.3 结果与讨论53-61
- 4.3.1 分析方法的确证53-60
- 4.3.2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60-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组织分布的研究62-80
- 5.1 引言62
- 5.2 实验62-66
- 5.2.1 仪器与药品62-63
- 5.2.2 溶液的配制63
- 5.2.3 UPLC-MS/MS条件63
- 5.2.4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63
- 5.2.5 组织样品的处理63-64
- 5.2.6 组织样品分析方法的确证64-65
- 5.2.7 紫杉醇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65-66
- 5.3 结果与讨论66-78
- 5.3.1 组织样品分析方法的确证66-76
- 5.3.2 紫杉醇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结果76-78
- 5.4 本章小结78-8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0-82
- 6.1 结论80
- 6.2 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8-90
- 致谢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培忠,李幼萍,吴锦霞;紫杉醇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6年07期
2 邱德有,李如玉,韩一凡;紫杉醇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6年11期
3 吴海洋;紫杉醇—廉价治癌特效药[J];中学生理科月刊;2002年09期
4 许学哲;紫杉醇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5 张佐玉;紫杉醇生物制剂原料的发掘途径和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2000年05期
6 赵广河;张培正;;紫杉醇提取纯化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5期
7 朱梅;张萍;谭开彬;梁红敏;李睿;刘政;;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杉醇微泡的载药量及包封率[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邴志刚;丛铭均;王艳红;;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研究现状[J];中国药业;2008年20期
9 俞迪佳;;紫杉醇新剂型研究现状[J];齐鲁药事;2010年09期
10 张鹏;刘博;周蓬蓬;王春兰;江晨;余龙江;;一株产紫杉醇内生真菌YN6的分离及鉴定[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闫润民;梁超;赵明;张嘉靖;;紫杉醇纳米微粒磁靶向脑内分布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梁慧君;陈建明;宋华;卢建忠;;一种新型紫杉醇混合胶束注射液的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闫润民;梁超;赵明;张嘉靖;傅相平;;紫杉醇纳米微粒磁靶向脑内分布的实验研究[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贾祥臣;邵建国;杨宇翔;陈娅如;;紫杉醇分离提取工艺的探讨[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樊燕鸽;李文锋;赵俊宏;薛宝玉;侯益民;;紫杉醇分离纯化困难的分析[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闫润民;梁超;赵明;张嘉靖;李安民;;紫杉醇纳米微粒磁靶向脑内分布的实验研究[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玉媛;项伟;;云南红豆杉资源和紫杉醇含量研究[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永峰;我紫杉醇分离纯化技术获重大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高淑华 王建华;紫杉醇可“无限生产”[N];中药报;2001年
3 高淑华 王建华;紫杉醇:不再稀有[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高淑华 王建华;生物工程方法大规模生产紫杉醇的可行途径被找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记者 张玲娜;紫杉醇命途多舛[N];医药经济报;2010年
6 吕晓辉 臧新 杨冬之;探索细胞培养技术 破解紫杉醇生产难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过国忠;红豆攻克紫杉醇产业化难题[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吴洁;抗癌新药紫杉醇原料基地今何在[N];科技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陈国东;高校着力植物药研发[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记者 张雪楠;吉林派高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致力抗癌新药研发天然紫杉醇针剂或明年投产[N];图们江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洪伟;多种材料中紫杉醇合成能力的基因证据探索[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张鹏;紫杉醇高产菌株和细胞系的选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李欣;多西紫杉醇静脉注射亚微乳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李书涛;调控紫杉醇合成转录因子TcMYC和TcWRKY1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卞丽红;化学材料修饰紫杉醇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6 李永成;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与内生真菌在紫杉醇合成中相互关系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姜守刚;7-木糖-10-去乙酰基紫杉醇抗肿瘤活性与作用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8 陈月;紫杉醇/环糊精的包合及包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梦笛;紫杉醇的半合成及质量标准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李京峰;紫杉肽中紫杉醇含量分析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3 蔡青青;脂质、P-gp抑制剂及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对紫杉醇肠淋巴转运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唐春强;红豆杉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TMS-26产紫杉醇的培养基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齐明;针刺对紫杉醇在肺癌小鼠体内分布趋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童晶晶;南方红豆杉紫杉醇含量与叶片形态的相关性探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邢高杨;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质量标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张亚妮;产紫杉醇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9 钱隽;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紫杉醇分析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何冬云;东北矮紫杉组织培养过程中紫杉醇及生物合成中间物的积累规律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0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8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