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藤黄酸mPEG化脂质体的制备、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及体外抑制HepG2细胞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藤黄酸mPEG化脂质体的制备、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及体外抑制HepG2细胞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藤黄酸 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大豆磷脂酰乙醇胺 脂质体 HepG2细胞
【摘要】:目的:在建立一种可靠的新藤黄酸体内体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生物相容性好的氢化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为基本骨架材料,以实验室自制的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大豆磷脂酰乙醇胺(mPEG2000-PE)为磷脂膜修饰剂,制备并评价mPEG2000化的新藤黄酸长循环脂质体,以期改善新藤黄酸水溶性、刺激性和延长在体循环时间。并对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可靠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方法:(1)将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端羟基进行酰氯化处理后,再利用其酰氯基团与磷脂酰乙醇胺氨基的取代反应,制备mPEG-PE,而后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表征测试;(2)以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GNA-L,并通过形态、平均粒径、包封率、稳定性、体外释放和溶血性等进行载体质量的基本评价;(3)以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采取尾静脉单次注射给药的方式,比较GNA原料药和mPEG-GNA-L的基本药动学参数;(4)以HepG2细胞作为模型,研究mPEG-GNA-L的初步抑瘤效果。结果:(1)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和核磁共振氢谱中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值共同表明本研究合成了mPEG-PE,其中,酰氯化的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mPEG-COCl)的产率为71%;终产物mPEG-PE的产率为73%。(2)mPEG-GNA-L最优工艺处方的包封率为(83.74±1.136)%;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所得的脂质体为规则的球形,表明光滑无粘连,mPEG-GNA-L的平均粒径为(121.1±1.07)nm,PDI值为(0.192±0.01),说明此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Zeta电位为(-43.3±0.42)mV;物理稳定性考察的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脂质体在室温和4℃下放置2个月,粒径、包封率和外观状态保持基本稳定;体外释放研究显示:mPEG-GNA-L具有缓慢、持续释放药物的特质,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溶血性实验表明:本研究制备的mPEG化脂质体在总脂质浓度为6.20 mg/mL时,在药典的指导下设计的各组实验均未发生溶血现象。(3)在动物实验中,单次尾静脉给予mPEG-GNA-L组,药物的在体循环时间明显延长,GNA和mPEG-GNA-L的t1/2α分别为1.583min和4.239 min,t1/2β分别为16.37 min和67.897min;Cmax分别为3.872mg/L和10.176 mg/L;MRT0-τ分别为12.67 min和31.567 min,MRT0-∞分别为14.16 min和41.475 min;AUC0-τ分别为49.965 mg/L·min和176.349mg/L·min,AUC0-∞分别为67.442 mg/L·min和232.523 mg/L·min。(4)MTT结果表明:空白的mPEG化脂质体无显著毒性,与GNA原料药相比,mPEG-GNA-L抑制肿瘤细胞HepG2细胞增殖效果稍强,IC50值分别为13.142μg/mL和10.758μg/mL,两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各项指标基本符合2015版药典要求,具有一定缓释功能,在体内的半衰期有所延长且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的mPEG化新藤黄酸脂质体,表明该纳米载体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关键词】:新藤黄酸 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大豆磷脂酰乙醇胺 脂质体 HepG2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R96
【目录】: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英文缩略词表13-15
- 前言15-20
- 1 新藤黄酸的研究现状15
- 2 PEG化新藤黄酸脂质体15-19
- 2.1 PEG化脂质体简介15-17
- 2.2 PEG化新藤黄酸脂质体制备方法17
- 2.3 PEG化新藤黄酸脂质体17-18
- 2.4 体外释放研究18-19
- 2.5 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19
- 3 课题基本设计思路19-20
- 第一章 聚乙二醇单甲醚 2000-大豆磷脂酰乙醇胺的制备与表征20-25
- 1 仪器与材料20-21
- 1.1 主要仪器20-21
- 1.2 试药21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21-24
- 2.1 聚乙二醇单甲醚 2000-大豆磷脂酰乙醇胺的制备21-22
- 2.1.1 大豆卵磷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去除21
- 2.1.2 大豆磷脂中卵磷脂的去除21-22
- 2.1.3 酰氯化的聚乙二醇单甲醚2000的制备22
- 2.1.4 聚乙二醇单甲醚 2000-大豆磷脂酰乙醇胺的制备22
- 2.2 聚乙二醇单甲醚 2000-大豆磷脂酰乙醇胺的的表征22-24
- 2.2.1 红外光谱测试及结果分析22-23
- 2.2.2 核磁氢谱测试与结果分析23-24
- 3.讨论24
- 4.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mPEG化新藤黄酸脂质体的处方前研究25-33
- 1 仪器和材料25-26
- 1.1 主要仪器25-26
- 1.2 试药26
- 2 方法与结果26-32
- 2.1 新藤黄酸理化性质26
- 2.2 新藤黄酸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6-30
- 2.2.1 标准储备溶液的制备26
- 2.2.2 色谱条件26-27
- 2.2.3 专属性考察27
- 2.2.4 标准曲线的建立27-28
- 2.2.5 精密度试验28-29
- 2.2.6 重复性试验29
- 2.2.7 回收率试验29-30
- 2.3 mPEG化新藤黄酸脂质体包封率方法学建立30-32
- 2.3.1 微柱对空白mPEG化脂质体吸附率考察30-31
- 2.3.2 微柱洗脱曲线绘制31
- 2.3.3 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31-32
- 3 讨论32
- 4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mPEG-GNA-L的制备工艺及处方研究33-45
- 1 仪器与材料33-34
- 1.1 主要仪器33-34
- 1.2 试药34
- 2 方法与结果34-44
- 2.1 mPEG-GNA-L制备方法的选择34
- 2.2 有机溶剂的种类选择34-35
- 2.3 单因素考察mPEG-GNA-L的处方与工艺35-41
- 2.3.1 制备温度的选择35-36
- 2.3.2 制备时间的选择36
- 2.3.3 搅拌速度的选择36-37
- 2.3.4 磷脂种类的选择37
- 2.3.5 磷脂用量的选择37-38
- 2.3.6 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比例选择38-39
- 2.3.7 有机相/水相的比例39
- 2.3.8 投药量的选择39-40
- 2.3.9 卵磷脂和mPEG-PE的比例40
- 2.3.10水相的类型40-41
- 2.4 正交设计优化mPEG-GNA-L的处方41-44
- 2.4.1 实验因素与水平的确定及正交表的排列41-43
- 2.4.2 最佳处方工艺的验证43-44
- 3 讨论44
- 4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mPEG-GNA-L的质量评价45-57
- 1 仪器与材料45-46
- 1.1 主要仪器45
- 1.2 试药45-46
- 2 方法与结果46-55
- 2.1 外观考察46
- 2.2 形态学考察46
- 2.3 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46-47
- 2.4 放置稳定性考察47-48
- 2.5 体外释放研究48-53
- 2.5.1 色谱条件48
- 2.5.2 释放介质的选择48-49
- 2.5.3 标准曲线的建立49
- 2.5.4 精密度试验49-50
- 2.5.5 加样回收率试验50
- 2.5.6 体外释放性研究50-52
- 2.5.7 体外释放模型拟合52-53
- 2.6 溶血性研究53-55
- 2.6.1 红细胞混悬液的制备53
- 2.6.2 试验安排53-55
- 3 讨论55
- 4 本章小结55-57
- 第五章 mPEG-GNA-L在大鼠体内单次给药血药浓度研究57-71
- 第一节 GNA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确立57-66
- 1 仪器与材料57-58
- 1.1 仪器57
- 1.2 材料57-58
- 1.3 生物样品来源58
- 2 方法与结果58-65
- 2.1 血浆样品中GNA含量测定方法58-65
- 2.1.1 血浆样品处理58
- 2.1.2 色谱条件58
- 2.1.3 方法专属性考察58-59
- 2.1.4 标准曲线的建立59-60
- 2.1.5 定量下限(LLOQ)60
- 2.1.6 精密度试验60-61
- 2.1.7 提取回收率61-62
- 2.1.8 GNA血浆样品稳定性试验62-65
- 3.讨论65-66
- 第二节 mPEG-GNA-L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研究66-71
- 1 仪器与材料66-67
- 1.1 仪器66
- 1.2 材料66-67
- 1.3 生物样品来源67
- 2.方法与结果67-70
- 2.1 SD大鼠血浆样品的随行标曲制备及评价67-68
- 2.1.1 GNA和MA标准溶液的配制67
- 2.1.2 血浆中GNA随行标曲的制备67-68
- 2.2 血浆中药动学参数研究68-70
- 2.2.1 给药剂量68
- 2.2.2 溶液的配制68
- 2.2.3 分组及给药方案68
- 2.2.4 样品处理与分析68
- 2.2.5 单次给药GNA及mPEG-GNA-L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结果68-70
- 3 讨论70
- 4 本章小结70-71
- 第六章 GNA及mPEG-GNA-L体外抑制Hep G2细胞作用研究71-77
- 1 仪器与材料71-72
- 1.1 主要仪器71-72
- 1.2 试药72
- 1.3 细胞72
- 2 方法与结果72-75
- 2.1 细胞培养常用试剂配制72-73
- 2.2 受试药物的配制73
- 2.3 细胞培养73
- 2.4 MTT试验73-75
- 3 讨论75-76
- 4 本章小结76-77
- 全文总结77-79
- 参考文献79-84
- 综述84-93
- 参考文献90-93
- 作者简介93-9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基金94-95
- 致谢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洁,胡卓逸,刘景晶;mal-sac-mPEG的制备及对溶菌酶的初步修饰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5年01期
2 刘崭;王蔚茹;高彦芳;谢续明;;含mPEG侧链的水溶性梳状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侧链受限结晶行为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6年01期
3 吴志民;蒋薇;杨友强;周丽英;凌莉;徐峰;郭新东;章莉娟;;胰岛素的mPEG修饰及其活性表征[J];化学学报;2011年23期
4 刘丽;刘晓丽;杨猛;刘凤岐;;P(MMA-co-MAh)-g-mPEG的合成及环境敏感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5 彭洁;黄丽;刘金香;钟丽;谢永荣;周中高;;合成mPEG咪唑啉碘及其Pd催化制备芴衍生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6 何斌;顾忠伟;;INCLUSION COMPLEX FORMATION BETWEENα-CYCLODEXTRIN AND BIODEGRADABLE COMBLIKE COPOLYMERS WITH POLY(α,β-MALIC ACID) BACKBONES AND mPEG SIDE CHAINS[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09年05期
7 ;Preparation of 5-Fluorouracil Loaded Polylactide-co-glycolide-co-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 (PLGA-mPEG) Nanoparticles via High Speed Shearing[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08年06期
8 方源豪;王远明;刘培峰;段友容;;磷酸钙与mPEG-壳聚糖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J];化学世界;2012年S1期
9 陶丽;姚日生;刘璐;李曼曼;;mPEG接枝葡聚糖偶联肉桂醛的合成及pH敏感释放[J];安徽化工;2009年04期
10 郄晶晶;韦宾;张立群;岳冬梅;;含MPEG侧链的膦手性螺旋聚合物自组装材料的合成与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伟;吕明;金明姬;杨长青;高钟镐;;mPEG-PCL-g-PEI聚合物的合成及其siRNA递送性能[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佟淑文;齐宪荣;;mPEG-DSPE载多西他赛胶束的制备及抗肿瘤效果评价[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陈波;葛春红;林艳;邓安梅;仲人前;;mPEG-BTC修饰红细胞解决疑难输血问题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张洁;王红军;涂克华;柳定荣;王利群;;基于mPEG和结晶及无定型态P(CL-LA)组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药物包载行为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5 崔晓蓓;姚康;;基于MPEG视频流的文字检测与提取[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何昌玉;刘炳亚;朱正纲;;纳米载体mPEG-ss-PLA-ss-PEI输送anti-miR-21用于胃癌的治疗的研究[A];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章彬;快速合并与还原MPEG文件[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2 张清;MPEG文件合并不求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3 赵凯期 DigiTimes;意法已出货4亿颗MPEG解码器[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4 安徽 李红;全面修复MPEG视频[N];电脑报;2007年
5 ;可拍摄MPEG-4视频的京瓷袖珍数码相机[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6 卫晓莉;微软中国研究院“检错容错”技术进入MPEG国际标准[N];科技日报;2000年
7 河南 EVAer;在MPEG中加上“神秘水印”[N];电脑报;2004年
8 记者 魏琳;我国“检错容错”技术入选MPEG国际标准 微软中国研究院功不可没[N];中国信息报;2000年
9 ;可以录制MPEG-4的三星U-CA3相机[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唐山 张小莲;用WinHEX修复MPEG电影文件[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英雷;聚乙二醇/聚酸酐共聚物的制备及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肖艳龙;mPEG修饰对316L不锈钢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四良;载顺铂mPEG-PGA纳米微球靶向偶联物的制备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李暖暖;pH敏感的mPEG_(2K)-PCL_(4K)-PGA_(1K)的合成及用于药物共递送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张越峰;mPEG-SeSe-PEI载体介导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siRNA转染效果的探讨[D];浙江大学;2016年
4 李睿;新藤黄酸mPEG化脂质体的制备、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及体外抑制HepG2细胞活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王丽英;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mPEG修饰及其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 蓝荣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PtBA[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戴会群;mPEG-BSA-5-FU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初探[D];广东药学院;2009年
8 周文斌;MPEG-树枝状聚天冬氨酸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陈静静;mPEG-SPA修饰人红细胞RhD血型抗原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10 王军;N-mPEG-O-季铵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92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9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