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德他尼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作用研究以及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耐多药结核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凡德他尼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作用研究以及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耐多药结核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凡德他尼衍生物 抗肿瘤 苯并噻嗪酮 抗结核 合成
【摘要】:癌症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作为一类重要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4-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尤为引人注目,已有多个药物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更多的候选物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尽管如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其选择性以及避免耐药性等仍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而对这类药物的结构修饰则不失为一条更加现实的新药研发策略。凡德他尼(Vandetanib)是第一个被FDA批准上市(2011年)的用于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TKI(对其他实体瘤的研究目前处于Ⅰ-Ⅲ期临床阶段)。借鉴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喹诺酮7-位取代基(含氮杂环)构建中的设计思想,本研究拟向凡德他尼7-位哌啶环中引入肟基,同时改变哌啶环与氧原子之间的碳链长度,设计合成一系列凡德他尼衍生物。期望能筛选出更具特点的抗肿瘤化合物,为相关研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结核病(TB)[尤其是耐多药TB (MDR-TB)]发病率不断上升以及TB与HIV/AIDS相结合使TB疫情再度上升,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故尽快寻找和开发能有效控制与治疗TB(特别是MDR-TB)的新型药物迫在眉睫。具有全新作用机制(靶点:DprE1酶)的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其中PBTZ169(第二代抗TB候选物)即将进入临床Ⅰ期。本研究将针对其中2-位上的哌嗪环进行结构修饰,通过扩环或缩环、氮环外化、肟化以及进一步氨基化等策略,设计合成一系列6-三氟甲基-8-硝基苯并噻嗪-4-酮类化合物。期望能发现一些值得深入研究和/或进一步结构改造的化合物,为今后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本论文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设计合成了20个全新结构的凡德他尼衍生物,并初步评价了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发现化合物I-2和I-13对A549的活性以及化合物I-10对KB的活性优于或相当于凡德他尼。目前正在评价和比较I-13(IC50:0.26μM)与凡德他尼(IC50:1.60 μM)对A549的体内活性,结果值得期待。此部分研究内容投稿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编号2016-0146,已接收)。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苯并噻嗪-4-酮类化合物。体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物对包括MDR-MTB在内MTB具有优秀的广谱活性。进一步评价了水溶性最大的3个目标物(Ⅱb1, Ⅱb2, Ⅱc1)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发现化合物Ⅱcl的Cmax (5767 ng/mL)和AUCo-last (7579 ng.h/mL)分别是对照物PBTZ169的3.8倍和1.3倍,具有较好的成药性。目前正在评价和比较Ⅱcl和PBTZ169多次给药时的急性毒性。相关研究结果已申请两项中国发明专利(CN201610093216.6, CN201610094025.1)。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论文共合成了90个化合物,其中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50个(包括34个目标化合物)。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MS,1H NMR确证,部分目标化合物还经HRMS,13C NMR进一步确证。
【关键词】:凡德他尼衍生物 抗肿瘤 苯并噻嗪酮 抗结核 合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部分 前言10-20
- 一 研究背景资料10-17
- 二 选题依据和目的17-19
- 三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9-20
- 第二部分 凡德他尼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作用研究20-27
- 一 设计思想20
- 二 化学合成结果与讨论20-24
- 三 体外抗肿瘤活性24-26
- 四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部分 苯并噻嗪-4-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耐多药结核作用研究27-39
- 一 设计思想27-28
- 二 化学合成28-32
- 三 实验结果与讨论32-38
- 四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部分 总结39-40
- 第五部分 实验部分40-59
- 一 实验仪器与试剂40
- 二 实验操作步骤40-59
- 参考文献59-64
- 附录一 文中常用缩略符号64-65
- 附录二 化合物的谱图65-11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1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申请的专利119-120
- 致谢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泳;徐丽君;;取代嘧啶酮类化合物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3年04期
2 黄东萍,刘少诚,王瑞,陈莉莉;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7年04期
3 金毓芳,张淑华,欧珍蓉,苟大明,毛文仁;1,4-二取代苯基-3-酰氨基-2-吖丁啶酮类化合物的抑酶活性测定[J];抗生素;1987年03期
4 陈改清,邹静恂,朱莹,,李玉兰;噻二嗪硫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测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5 王礼琛,任进知,刘保林,李家璇,袁镜;噻吩骈嘧啶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强心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6 宋宏锐,李继军,王玉玲,张守芳,刘永福,任自跃;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年05期
7 王丽莉;刘黄刚;张铁军;;釫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0年07期
8 朴虎日,全哲山,姜英子,徐鸣夏,邓大为;6-(4-酰基-1-哌嗪乙酰氨基)-3,4-二氢-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正肌力活性初探[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年03期
9 冉崇昭,夏霖,倪沛洲,傅继华;2-(1H)-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降压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白国义;窦海洋;李新娟;樊欣欣;;芳香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扬;汪小涧;尹大力;;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结核杆菌活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2 宋卫红;钟国富;曾晓飞;;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学[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3 吴明雨;何婷;梁栋栋;李坤;余孝其;;脂肪酶催化多功能性串联反应合成1,3-VA嗪-酮类化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裴印权;;吡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抗惊厥作用[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高坤;陈声高;叶礼阁;;作为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3D-QSAR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路新华;郑智慧;可爱兵;马瑛;范玉玲;朱京童;林洁;李业英;崔晓兰;张华;贺建功;;一株真菌产生的强抗癌活性新的山酮类化合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7 刘洋;许建华;黄秀旺;魏小霞;刘锋;吴梅花;;3,5-(E)-二亚苄基-N-环丙基哌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罗会;杨胜杰;;(1E,4E)-1-芳基-5-((喹唑啉-4-氧基)苯基)-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9 乔家彬;李攀;李幸;李爱星;雷伟;吴春丽;;新型菲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田介峰;李小霞;唐金山;高昊;刘杏忠;姚新生;;来源于地衣内生真菌Sarcosomataceae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卢高峰;羟基酚酮类化合物通过封闭HBV RNaseH抑制HBV DNA复制[D];郑州大学;2016年
2 宫平;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3 王绯;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构效关系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4 杨志;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5 于红;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6 贾彩霞;吡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对KCNQ2/3通道作用的构效关系与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赵淑凤;芳香酮类化合物的电还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晶蕾;具有抗HIV活性的色烯-2-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及羟卤化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傅德才;吡咯吡嗪酮和吡咯VA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培娟;2-取代喹唑啉-5-取代嘧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车峰峰;一锅法合成氮杂吲哚酮类化合物及吡唑基异吲哚酮类衍生物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建薇;铜催化下噻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芮;凡德他尼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作用研究以及苯并噻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耐多药结核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闫宇鹏;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6 雷勇;碱催化炔烃串联反应合成2(5H)-呋喃酮与α-吡喃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菲;2,6-二(氨基苯亚甲基)环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继军;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炎镇痛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9 马鹤;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抗癌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10 金丽萍;8-乙酰基-4-色满酮类化合物和呋喃并色满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95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9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