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奥美拉唑脉冲微丸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29 08:30

  本文关键词:奥美拉唑脉冲微丸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奥美拉唑 肠溶微丸 脉冲释药 挤出滚圆法


【摘要】:奥美拉唑(Omeprazole)属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可以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主要用于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艾氏综合征等的治疗。但由于治疗过程中存在半衰期短、抑酸不彻底、易导致“夜间酸突破”等问题,影响了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制备了奥美拉唑肠溶脉冲微丸,口服后可在肠道内不同部位释放药物,通过两次释药,可以更好地抑制胃酸分泌,提高疗效。本研究通过挤出滚圆法制备奥美拉唑载药微丸丸芯,参考中国药典制定含量测定方法以及释放度测定方法,以20~24目丸芯的收率、丸芯中奥美拉唑的含量、丸芯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度为指标,筛选并优化载药丸芯制备的处方和工艺。载药丸芯处方为:奥美拉唑20%、微晶纤维素30%、甘露醇20%、无水碳酸钠10%、交联聚维酮XL-1020%。制备工艺为:将原料药及辅料混合均匀,之后加入8%的羟丙甲基纤维素的水-乙醇(90:10,w/w)溶液做粘合剂,并制软材。将软材置于多功能制丸包衣机中,冷却水循环的条件下30r/min挤出(筛板孔径1mm),1300r/min滚圆1min,1000r/min滚圆3min,40℃进风干燥2h,过筛,得到20~24目的奥美拉唑载药丸芯。以8%欧巴代胃溶型溶液为隔离层包衣液。根据包衣效果及奥美拉唑含量确定包衣工艺,根据包裹肠溶层后奥美拉唑的含量确定隔离层增重。最终确定的包裹隔离层工艺为:转盘转速150r/min,进风温度40~45℃,进风及出风转速1200r/min,雾化压力0.14MPa,包衣液流速3g/min,包衣增重为8%。接下来对包裹了隔离层的奥美拉唑微丸进行肠溶层的包衣,包衣液分别为A.10%欧巴代肠溶型(94系列)溶液和B.11%尤特奇S100溶液。根据包衣前后微丸的增重确定包衣工艺,根据包裹肠溶层之后的耐酸情况确定肠溶层增重。最终确定包裹肠溶层的工艺为:转盘转速150r/min,进风温度40~45℃,进风和出风转速800r/min,雾化压力0.08MPa,以及A.包衣液流速3g/min,包衣增重为25%;B.包衣液流速2.6g/min,包衣增重30%。将两种奥美拉唑肠溶微丸按照A:B=1:3的比例装入空心胶囊中,测定其中奥美拉唑含量为97%,并分别在pH6.8和pH8.0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释放度测定。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60min释放30%,120min释放90%;在pH8.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60min释放80%,120min释放90%。同时对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和初步稳定性试验,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奥美拉唑 肠溶微丸 脉冲释药 挤出滚圆法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4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9
  • 第一节 奥美拉唑研究进展10-12
  • 第二节 肠溶微丸剂型简介12-13
  • 第三节 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13-16
  • 第四节 奥美拉唑肠溶脉冲微丸的可行性16-18
  • 第五节 奥美拉唑肠溶脉冲微丸的意义18-19
  • 第一章 分析方法和相容性研究19-37
  • 第一节 奥美拉唑微丸含量测定和耐酸试验19-26
  • 1. 仪器与试药19
  • 2. 方法与结果19-25
  • 2.1 紫外吸收扫描图谱19-21
  • 2.2 色谱条件21
  • 2.3 含量测定方法21
  • 2.4 含量测定方法验证21-25
  • 2.4.1 专属性试验21-23
  • 2.4.2 线性关系23-24
  • 2.4.3 精密度试验24
  • 2.4.4 重复性试验24
  • 2.4.5 稳定性试验24
  • 2.4.6 回收率试验24-25
  • 2.5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耐酸测定25
  • 3. 讨论25-26
  • 第二节 奥美拉唑微丸释放度测定26-33
  • 1. 仪器与试药26
  • 2. 方法与结果26-33
  • 2.1 在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度测定26-27
  • 2.2 在pH8.0 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放度测定27
  • 2.3 奥美拉唑微丸的释放度测定方法验证27-33
  • 2.3.1 专属性试验28-30
  • 2.3.2 线性关系30-31
  • 2.3.3 精密度试验31
  • 2.3.4 重复性试验31-32
  • 2.3.5 稳定性试验32
  • 2.3.6 回收率试验32-33
  • 3. 讨论33
  • 第三节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33-36
  • 1. 仪器与试药33-34
  • 2. 方法与结果34-35
  • 3. 讨论35-36
  • 本章小结36-37
  • 第二章 奥美拉唑载药丸芯的研究37-52
  • 第一节 奥美拉唑载药丸芯的制备37-48
  • 1. 仪器与试药37
  • 2. 方法与结果37-47
  • 2.1 处方筛选37-41
  • 2.2 处方单因素考察41-43
  • 2.2.1 丸芯奥美拉唑用量的确定41-42
  • 2.2.2 丸芯中MCC用量的确定42
  • 2.2.3 丸芯中崩解剂确定42-43
  • 2.2.4 丸芯中Na2CO3的用量确定43
  • 2.3 处方优化43-45
  • 2.4 工艺筛选45-47
  • 2.4.1 挤出转速考察45
  • 2.4.2 滚圆转速与时间的考察45-46
  • 2.4.3 干燥温度与时间的考察46-47
  • 3. 讨论47-48
  • 第二节 奥美拉唑载药丸芯的质量评价48-51
  • 1. 仪器与试药48
  • 2. 方法与结果48-51
  • 2.1 收率、圆整度、流动性、堆密度和脆碎度48-49
  • 2.2 含量和pH6.8 和pH8.0 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度49-50
  • 2.3 丸芯稳定性50-51
  • 3. 讨论51
  • 本章小结51-52
  • 第三章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的研究52-62
  • 第一节奥美拉唑载药丸芯包裹隔离层52-56
  • 1. 仪器与试药52
  • 2. 方法与结果52-56
  • 2.1 包衣液处方的选择52-53
  • 2.2 包衣过程及参数确定53-56
  • 2.2.1 包衣过程53
  • 2.2.2 包衣参数的确定53-55
  • 2.2.3 隔离层包衣增重的确定55-56
  • 3. 讨论56
  • 第二节 已包裹隔离层的微丸包裹肠溶层56-61
  • 1. 仪器与试药56
  • 2. 方法与结果56-61
  • 2.1 A型肠溶微丸包衣液处方的选择56-57
  • 2.2 A型肠溶微丸包衣过程及参数57-58
  • 2.3 A型肠溶微丸包衣增重的确定58
  • 2.4 B型肠溶微丸包衣液处方及配制方法58-59
  • 2.5 B型肠溶微丸包衣过程及参数59
  • 2.6 B型肠溶微丸包衣增重的确定59
  • 2.7 A型和B型肠溶微丸的圆整度、流动性、密度和脆碎度59-60
  • 2.8 A型和B型肠溶微丸释放度的研究60-61
  • 3. 讨论61
  •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奥美拉唑脉冲微丸的研究62-69
  • 第一节 奥美拉唑脉冲微丸的制备62-64
  • 1. 仪器与试药62
  • 2. 方法与结果62-64
  • 2.1 载药丸芯的制备62
  • 2.2 包裹隔离层62-63
  • 2.3 制备肠溶微丸63
  • 2.3.1 制备A型肠溶微丸63
  • 2.3.2 制备B型肠溶微丸63
  • 2.4 装入胶囊63-64
  • 3. 讨论64
  • 第二节 奥美拉唑脉冲微丸的质量评价64-68
  • 1. 仪器与试药64
  • 2. 方法与结果64-67
  • 2.1 pH6.8、pH8.0 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度测定64-66
  • 2.2 影响因素试验66-67
  • 2.3 初步稳定性试验67
  • 3. 讨论67-68
  • 本章小结68-69
  • 全文结论与展望69-70
  • 全文结论69
  • 课题的创新性69-70
  • 课题不足或尚需完善之处70
  • 参考文献70-75
  • 发表文章目录75-76
  • 致谢76-77
  • 综述77-87
  • 参考文献84-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辛逸;国内外口服释药微丸的制备及展望[J];机电信息;2004年12期

2 王正嵇,邹龙贵;离心制丸机组的特点及应用[J];机电信息;2004年18期

3 邹龙贵;微丸的制备方法简介[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02期

4 任谦;仝燕;;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年04期

5 邓恒兵;李传枚;;国内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6年03期

6 仲明远;全山丛;胡晋红;;微丸研究新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6年04期

7 魏惠华;贾晓斌;范晨怡;陈彦;;山黄微丸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J];中成药;2006年10期

8 陈红霞;贾晓斌;陈彦;孙晶;潘国梁;成旭东;;当归补血微丸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2006年19期

9 杜松;郑纯虹;李健君;;微丸制剂的工艺特点及生产设备[J];医药工程设计;2007年02期

10 邹龙贵;;微丸制备与设备进展[J];机电信息;2007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龙贵;;微丸制备与设备进展[A];第三届“兴业杯”中国制药装备论文集[C];2007年

2 陈庆华;;药用微丸制备技术及进展概况[A];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题报告选编[C];2002年

3 冯青然;陈燕军;;缓、控释微丸研究开发进展[A];第二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潘昕;黄莹;黄心恬;李峰;吴晗;朱春娥;吴传斌;;人工神经网络在微丸片制备技术中的应用[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5 陈庆华;;药用微丸的新型设备及制备技术进展[A];药用胶囊开发应用、标准提高与检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晓晖;石舵;冬颖;曹德英;;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脉冲微丸胶囊的研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7 原丽慧;卞俊;;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三届五次理事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C];2012年

8 倪玲;李范珠;;离心造粒法制备生血微丸的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9 倪玲;李范珠;;离心造粒法制备生血微丸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10 倪玲;李范珠;;离心造粒法制备生血微丸的研究[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每裕;微丸制剂成为用药新宠[N];健康报;2004年

2 江少平 韩珂 吴传斌;薄膜包衣缓控释微丸应用广泛[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记者 胡永忠;微丸技术在国内又结硕果[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记者衣晓峰 靳万庆 通讯员冯凯;芩百清肺微丸有抗支原体和冠状病毒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雷诺岛;释药技术“微”创新[N];医药经济报;2013年

6 王文刚 崔光华;挤出-滚圆制丸工艺的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副主任医师 陈海明;葛根芩连微丸[N];家庭医生报;2003年

8 王文刚 崔光华;挤出-滚圆制丸工艺的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雪墨;多元剂型——微丸的优势[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永圣;莪术油干乳、脂质微丸制备的研究及体内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2 崔孟s,

本文编号:1112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112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2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