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反向激动剂的特性和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1-28 23:37

  本文关键词: 反向激动剂 固有活性 二态模型 G蛋白耦联受体 出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反向激动剂是一种新的作用于受体的药物类型,其研究经历了β-卡波啉乙酯的发现、活性研究、概念的提出、二态模型、固有活性几个阶段。多数G蛋白耦联受体具有固有活性,在无激动剂时,部分受体处于活化状态,能主动产生效应。反向激动剂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不激动受体,但能拮抗受体的固有活性,产生与激动剂相反的效应。反向激动剂和激动剂均能产生效应,但机制不同,激动剂激动受体,反向激动剂拮抗受体;反向激动剂和拮抗剂均拮抗受体,但反向激动剂拮抗受体的固有活性,而拮抗剂拮抗激动剂的效应。反向激动剂可以治疗受体固有活性增强性疾病,可上调和增敏固有活性受体,内源性反向激动剂可维持特定的生理功能。反向激动剂的研究对于完善受体学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固有活性增强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Reverse agonist is a new type of drug acting on receptor. Its research has experienced the discovery of 尾 -carboline ethyl ester, the study of its activity,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two-state model. Most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have intrinsic activity, some of them are active without agonists, and the reverse agonists have affinity to the receptors and have no intrinsic activity. It can antagonize the intrinsic activity of the receptor and produce the opposite effect with the agonist. The reverse agonist and the agonist can produce the effect, but the mechanism is different: the agonist excites the receptor, the reverse agonist antagonizes the receptor; Both the reverse agonist and the antagonist antagonize the receptor, but the reverse agonist antagonizes the intrinsic activity of the receptor, while the antagonist antagonizes the effect of the agonist. Endogenous reverse agonists can maintain specific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The study of reverse agonist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receptor theory. It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herent active enhancement disease.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分类号】:R96
【正文快照】: 反向激动剂(inverse agonist)又名负性激动剂(negative agonist),是一种新的作用于受体的药物类型。其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其特别的作用方式和临床价值,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反向激动剂单独使用时,能产生效应,而拮抗剂单独使用不产生效应,因而不同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幼怡,韩启德;反向激动剂: 受体研究中的一个新发现[J];生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2 张厚利;唐泽耀;杨静娴;林原;;反向激动剂的药理效应特征[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晓敏,罗质璞,周金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内阿片肽系统对苯二氮怡受体反相激动剂DMCM致焦虑作用的影响[J];生理学报;198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阳;基于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舒缩功能紊乱机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2 张艳;P2Y_(12)受体自发激活及Gi和G12/13通路在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小勤;筛选和鉴定抗卵巢癌活性六肽的靶点蛋白[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幼怡;反向激动剂——一种有前景的治疗药物[J];科学中国人;1996年04期

2 ;抗精神失常症药[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7年07期

3 孙洪良;郑建全;;G蛋白偶联受体组成性活性及反向激动剂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7年01期

4 曲畅;梁闯;吕英翔;杨桂秋;宫平;;组胺H_3受体拮抗剂/反向激动剂pitolisant的合成[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3年02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永丽;孙红鹏;赵国梅;周国伟;;新型雌激素相关受体α反向激动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本文编号:1471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471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7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