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赖氨酸树枝状分子的制备及其负载纳豆激酶用于靶向溶血栓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聚赖氨酸树枝状分子 纳豆激酶 溶血栓 血栓靶向 磁性纳米颗粒 体外溶栓 出处:《兰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纳豆激酶(NK)作为一种新型的溶栓剂,因具备直接溶栓、激活体内细胞产生尿激酶和内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优势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然而,NK作为蛋白酶类药物仍存在一些缺点,如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温度和pH的变化较为敏感。与传统的溶栓治疗相比,利用药物载体包埋溶栓药物已经吸引了研究者们的注意。经药物载体包埋NK之后,能够更好地保护NK不失活,并提高其耐温度和pH的稳定性。聚赖氨酸树枝状分子具有可控的尺寸、可功能化的表面官能团、良好的水溶性、生物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因此,本学位论文使用赖氨酸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系列不同代数的聚赖氨酸树枝状分子,研究了其作为药物载体包埋NK在溶血栓方面的性质。为了实现靶向性溶血栓的目的,引入了磁靶向和血栓部位靶向,前者是借助外部磁场达到靶向血栓部位的目的;后者是利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与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从而具备血栓靶向性。本学位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发散-收敛法制备了二代、三代和四代聚赖氨酸树枝状分子(PLLD Gn),使其与溶栓药物NK复配形成纳米复合物。当NK与PLLD G4的摩尔比为1:30时,形成的NK/PLLD纳米复合物具有最高的NK酶活(高达117%)。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NK与PLLD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并且NK/PLLD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耐温度和p H的稳定性。体外溶栓研究结果表明,在12 h内NK/PLLD纳米复合物溶栓率达到50%,与游离NK相比,NK/PLLD纳米复合物能起到缓释NK的作用。溶血实验和MTT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LLD具有更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使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修饰后,再用三代聚赖氨酸树枝状分子(PLLD)修饰,最后用RGD修饰得到新型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PLLD-RGD,再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将NK固定到Fe_3O_4-PLLD-RGD表面,得到Fe_3O_4-PLLD-RGD/NK。体外靶向研究结果表明,经RGD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具有好的血栓靶向能力和磁靶向能力。体外溶栓研究结果表明,在2.5 h内,Fe_3O_4-PLLD-RGD/NK磁性纳米颗粒溶栓率达到50%;在5.5 h内,游离NK和Fe_3O_4-PLLD/NK磁性纳米颗粒的溶栓率均达到50%。以上结果表明,Fe_3O_4-PLLD-RGD/NK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血栓靶向能力和快速溶栓能力。溶血实验和MTT实验研究结果表明,Fe_3O_4-PLLD-RGD具有更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thrombolytic agent, nattokinase (NKK)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direct thrombolysis, activation of urokinase and endog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NK as a protease drug still has some disadvantages, such as easy to be affected by external environment,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and pH chang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use of drug carrier embedded thrombolytic drug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After the drug carrier embedding NK, it can better protect NK from inactivation. The poly (lysine) dendrimer has controllable size, functional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 good water solubility, biodegrada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deal drug carrier. Therefore, a series of dendritic molecules with different algebras have been prepared using lysine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 in this dissert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argeted thrombolytic thrombus, magnetic targeting and thrombus site targeting were introduced. The former uses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to reach the target thrombus. The latter is the ability to specifically bind to platelet GP IIb/IIIa receptor using 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 peptide.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1.The second generation, the third generation and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Poly (lysine) dendrimer (PLLD Gnn) were prepared by divergen-convergence method. When the molar ratio of NK to PLLD G4 is 1:30. The formed NK/PLLD nanocomposites have the highest NK enzyme activity (up to 1177.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NK and PLLD is hydrogen bond and van der Waals force). The results of in vitro thrombolytic study showed that the thrombolysis rate of NK/PLLD nanocomposites reached 50% within 12 hours. Compared with free NK, NK-P / PLLD nanocomposites can play the role of sustained-release NK. The results of hemolysis experiment and MTT experiment show that NK-P / PLLD nanocomposite can release NK slowly. PLLD has lower cytotoxicity and better biocompatibility. 2. Fe_3O_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fter modified with 3-aminopropyl triethoxy silane (APTES), then modified with three generation poly-lysine dendrimer (PLLDD). Finally, the nove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e3O4-TiPLLD-RGDwere prepared by RGD modification, and NK was immobilized to the Fe_3O_4-PLLD-RGD surface by ion adsorption. Fe3O4-PLLD-RGD / NK. the results of in vitro targeting study showed that Fe3O4-PLLD-RGD- NK.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s modified by RGD had good thrombus targeting ability and magnetic targeting ability. The results of thrombolysis in vitro showed that the thrombolytic activity was within 2.5 h. The thrombolysis rate of Fe_3O_4-PLLD-RGD/NK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as 50%. Within 5.5 h, the thrombolysis rates of both free NK and Fe_3O_4-PLLD/NK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ere 50%. Fe_3O_4-PLLD-RGD/NK magnetic nanoparticles have good thrombolytic targeting ability and rapid thrombolytic ability. The results of hemolysis experiment and MTT experiment show that. Fe_3O_4-PLLD-RGD has lower cytotoxicity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43;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瑶;崔海信;刘琪;崔金辉;;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发展概况[J];功能材料;2010年S1期
2 ;生命体中的磁性纳米颗粒[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1年Z1期
3 谢民强,陈帅君,徐雪青,李仲汉,沈辉,许家瑞;两种顺铂磁性纳米颗粒制备及其特性的比较[J];科学通报;2005年19期
4 邢在臣;潘可风;;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5 王秀利;聂立波;;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9年06期
6 徐星星;朱宏;;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0年05期
7 乔婷;王爽;吴沂航;金晶;皋伟;谢巧珍;张宇;邓慧华;;表面修饰磺化壳聚糖的磁性纳米颗粒富集儿茶酚胺的初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黄天天;付雁;张金利;李椺;;蛋白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J];化学进展;2012年08期
9 王士婷;陈文娟;王德平;叶松;姚爱华;;Fe_3O_4@m-SiO_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行为[J];硅酸盐学报;2013年03期
10 邓海东;张成云;杨小红;郭子政;周武艺;;磁性纳米颗粒的二维光操纵及团聚效应[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宁;杨芳;陈平;何闻;;装载磁性纳米颗粒的微囊载体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彭明丽;程武;王苗;何敏;崔亚丽;陈超;;磁性纳米颗粒的水相转移及表面功能基团的测定[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武;王苗;彭明丽;;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羧基定量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思宏;朴吉寿;张敬东;李东浩;;官能化磁性纳米颗粒对复杂体系中硒的吸附[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5 王永红;毕如意;李荣;钟国伦;;表面富羧基核-壳型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黄婧;冷永华;刘彤;李星国;;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性能[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峡两岸纳米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华辉;邓联文;冯则坤;江建军;;磁性纳米颗粒膜微波物性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8 孙斌;张洋;沈群东;;共轭聚电解质磁性纳米颗粒复合物在荧光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杨萌;杨玲玲;吴丽娜;颜晓梅;;超高灵敏流式分析结合磁性纳米颗粒分离富集技术对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朴吉寿;王思宏;李东浩;;制备表面修饰聚乙烯亚胺的磁性纳米颗粒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胡国华 杨旭艳;新型微生物源防腐剂ε-聚赖氨酸[N];中国食品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高泓娟;ε-聚赖氨酸:应用范围日益广泛[N];中国食品报;2011年
3 金丰收 金其荣;新型生物防腐剂——聚赖氨酸[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邱德生;ε-聚赖氨酸——极具前途的生物防腐剂[N];中国食品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余春槐 通讯员 叶盛德 吕皓;ε—聚赖氨酸盐酸盐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食品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艳敏;磁性纳米颗粒转运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基因转运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赵翔;基于四氧化三铁纳米磁转化系统的花粉介导棉花转基因技术[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黄光;色谱分离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邱庆伟;磁性纳米颗粒电磁致热效应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柳明;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化学发光技术定量检测核酸及其拷贝数变化的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宋晟;多功能医学显影探针的自组装途径构建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习志江;基于纳米颗粒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酸适体的筛选及其检测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于丽娜;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9 邓小娟;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功能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杜桂焕;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灿;聚赖氨酸树枝状分子的制备及其负载纳豆激酶用于靶向溶血栓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赵雪松;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吸附去除六价铬、茜素红S和甲基橙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田郭顺;B. cepacia TZ-1合成磁性纳米颗粒的类酶性质及其对染料脱色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李远;镉离子印迹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对镉的吸附[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红兵;分子自组装技术制备表面富羧基核—壳型磁性纳米颗粒[D];浙江大学;2015年
6 梁语嫣;基于有机酸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吸附水体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7 周冰聪;肝癌潜在标志物循环microRNAs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刘婷;微体积动态杂交仪的研制[D];东南大学;2015年
9 李晓燕;基于天然聚合物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D];鲁东大学;2016年
10 陈茜;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诊疗中的潜在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3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47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