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肽核酸在杜兴肌肉萎缩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6 04:17

  本文关键词: 杜兴肌肉萎缩症 肽核酸 抗肌萎缩蛋白 外显子跳读 反义寡核苷酸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杜兴肌肉萎缩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肌肉退行性遗传病,由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发生突变引起dystrophin蛋白缺失所致,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 Oligonucleotides,AOs)介导的外显子跳读在DMD的治疗研究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已有两种反义寡核苷酸药物(2'Ome RNA和PMO)在III期临床试验。然而,最近2'Ome RNA临床试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样PMO也低于预期结果。因此,新型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探索和研发对DMD疾病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化学结构,具有结构稳定、与核酸的结合力强、特异性高等特点。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已在DMD小鼠(mdx)模型上,通过局部肌肉注射,初步展示了PNA介导外显子跳读的潜力。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优化不同长度PNA的生物活性,获得最佳候选长度PNA20作为系统测试的药物,并进一步对PNA20给药方案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高剂量重复给药条件下,PNA20能够高效地介导外显子跳读和dystrophin蛋白恢复表达,并能够部分恢复mdx小鼠的的肌肉功能;同时在系统测试中,未检测到任何药物相关的毒副作用,充分展示了PNA作为一种新型反义寡核苷酸候选药物,在DMD疾病外显子跳读疗法中的应用潜力。方法:1.不同长度PNA在mdx小鼠上的局部测试。设计不同长度的PNA并在杜兴肌肉萎缩症动物模型mdx小鼠上进行局部测试。在前胫骨肌(Tibialis anterior muscle,TA)上分别注射PNA20(+2-18)、PNA25(+7-18)、PNA26(+10-16)、PNA28(+7-21)和PNA30(+14-16),两周后收样,通过免疫组化分析、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长度PNA介导外显子23跳读效率及dystrophin蛋白恢复表达的水平。2.候选PNA在mdx小鼠上的系统测试。利用上步优化所得的候选PNA,系统测试PNA25和PNA30介导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23跳读效率及蛋白恢复的能力。按照25mg/kg的剂量,以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射到mdx小鼠体内,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注射结束四周后收集各部位肌肉组织样品,并通过免疫组化、RT-PCR等方法检测其诱导外显子23跳读效率和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水平。3.酸性对PNA溶解性及活性影响的测试。用0.1M的Na OH调节PNA25的p H值分别为p H=2,3,4,5,6,7,用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其浓度。将p H=5-6以及p H=2-3的PNA药物按照5μg/TA的剂量进行局部测试,注射完两周后收样。通过免疫组化检测dystrophin蛋白的恢复表达的水平。将p H1,p H=2-3,p H=4-5三组PNA药物按50mg/kg的剂量通过尾静脉的方法分别注到mdx小鼠体内,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注射完四周后,收集全身肌肉组织样品,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的方法检测其活性。4.优化不同长度PNA的系统活性。将PNA25和PNA20按50mg/kg的剂量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注射到mdx小鼠体内,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注射完四周后,收集全身肌肉组织样品,通过免疫组化、RT-PCR等检测其诱导外显子23跳读的效率和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水平。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PNA20和PNA18在100mg/kg,连续注射3次的给药剂量下,二者诱导外显子23跳读效率及dystrophin蛋白恢复表达的情况。为进一步评估PNA20效力,本研究比较了PNA20和PMO在50mg/kg剂量下,连续3次注射,二者在mdx小鼠上介导外显子23跳读效率及dystrophin蛋白恢复表达的水平。5.高剂量PNA20系统活性测试。将PNA20分别按100mg/kg单次注射、3次连续注射和5次连续注射,每周1次的给药方案,通过尾静脉注射mdx小鼠,最后一次注射后四周,收集全身肌肉组织样品及肝、肾脏等组织,通过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等检测其诱导外显子23跳读的效率和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对PNA20治疗mdx小鼠进行功能学评价,包括抓力测试(grip strength)、dystrophin蛋白相关蛋白复合体(DAPC)的恢复表达情况、血清肌酸激酶(CK)等指标。通过HE染色方法对治疗组mdx小鼠肝脏,肾脏进行病理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判断损伤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肌肉炎症细胞CD3、CD68分布情况,从而对PNA20系统毒副作用进行评估。结果:1.不同长度PNA在mdx小鼠局部优化测试结果显示:PNA20、PNA25和PNA30介导外显子跳读效率和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其他检测的PNA高,且差异显著,提示PNA20、PNA25和PNA30可以作为后续系统测试的候选药物。2.通过比较候选PNA25和PNA30系统注射后,mdx小鼠肌肉组织中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NA30治疗组中阳性肌纤维数要略多于PNA25治疗组,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两个治疗组在心肌中均未检测到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表达。3.不同p H值条件下PNA的活性测试结果显示:PNA溶液在p H值为2-3时,PNA溶解度较高且活性最高,局部和系统测试结果均证明这一结果。4.PNA25和PNA20的系统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在同等剂量下,PNA20与PNA25在介导外显子跳读及恢复dystrophin蛋白表达的活性相当,但PNA20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溶解度,二者介导dystrophin蛋白表达和外显子跳读的整体水平均未达到治疗水平。进一步与PNA18在100mg/kg,连续3次注射的系统注射效果比较显示:提高剂量后,PNA20治疗组中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数量、外显子23跳读效率和dystrophin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PNA18治疗组,显示PNA20作为DMD候选药物的潜力。5.对PNA20系统、全面的活性及给药方案优化测试结果显示:PNA20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在100mg/kg剂量下,5次重复注射治疗组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数、外显子23跳读效率和dystrophin蛋白表达水平与单次及三次重复注射相比,均表现出显著提高。在5次重复注射治疗组中,在股四头肌及腓肠肌中dystrophin蛋白表达水平接近40%正常水平。进一步功能测试结果表明:在5次重复给药后,治疗组mdx小鼠的各项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包括抓力水平显著提高、DAPC恢复正常定位、血清中CK值显著下降等,说明5次重复注射能够显著恢复mdx小鼠的功能。对PNA20在高剂量重复注射的条件下的毒性测试,未发现明显的药物相关毒副作用及免疫反应。结论:1.通过对不同长度PNA的局部活性优化,结果表明:PNA表现出明显的长度依赖型效应,即随PNA长度增加,其活性增加,其中PNA30活性最高,其次为PNA25和PNA20。2.在对不同长度PNA在mdx小鼠上的系统活性测试中,发现随PNA长度增加,其溶液酸性逐渐变强,PNA30PNA25PNA20。PNA溶液的酸性导致较长PNA不适合在mdx小鼠上的系统测试。其酸性来源于PNA纯化过程中的三氟乙酸。因此,尽管PNA30活性略优于PNA20和PNA25,但基于目前PNA的纯化工艺,PNA20为活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长度。同时,我们的研究发现:PNA在不同酸性条件下,其溶解度及生物活性差异较大;在p H值为2-3时,PNA的生物学活性最高。3.对PNA20给药方案的优化及系统测试研究,显示在剂量为100mg/kg,多次重复给药的条件下,PNA20能够有效地介导外显子跳读和诱导dystrophin蛋白恢复表达。在100 mg/kg剂量,5次重复注射,能够诱导约40%正常水平的dystrophin蛋白表达,并有效地恢复治疗组mdx小鼠的肌肉功能。尤为重要的是,相关药物毒性测试结果显示:在高剂量重复给药的条件下,未检测到任何毒性及免疫反应发生,提示PNA20是安全有效的候选药物,为DMD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候选药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In vitro study of micro-dystrophin gene-modifi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0年07期

2 阎力;;重组dystrophin的表达并将其定位于细胞膜[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2年03期

3 张成;刘焯霖;梁秀龄;;关于dystrophin中文译名的商讨[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2年04期

4 潘速跃,谢咏梅,张成,刘焯霖,陈国俊,卢锡林;44号内含子并非是dystrophin基因中央缺失热区最不稳定的内含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年03期

5 盛文利,陈江瑛,朱良付,刘焯霖;Is the human dystrophin gene's intron structure related to its intron instability?[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3年11期

6 张雅妮;张成;于美娟;王淑辉;李美山;黄慧;熊符;冯善伟;柳太云;卢锡林;;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膈肌dystrophin表达及病理改变[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钟敏;潘速跃;陆兵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年08期

8 田莉;张凌;杜戎;朱元州;柯琴梅;祝建芳;;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国家系相关基因Dystrophin的突变的检测[J];医学研究杂志;2013年08期

9 高翼之;;也谈dystrophin[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2年05期

10 田莉;张凌;杜戎;朱元洲;柯琴梅;祝建芳;;中国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相关致病基因Dystrophin突变检测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3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敏;潘速跃;陆兵勋;;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点的分子结构特点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钟敏;潘速跃;陆兵勋;李伟;;dystrophin基因缺失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邓慧婷;刘畅;张竹君;;一例女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突变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4 奚剑英;卢家红;罗苏珊;林洁;汪寅;;LAMP-2 396delA突变所致的Dannon病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鲁阳;林长坤;刘丽英;金春莲;;应用多重PCR方法对东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6 黄俊;卢家红;任惠民;;Western blot检测dystrophin蛋白对诊断dystrophin肌营养不良的价值[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喻绪恩;王训;石永光;周志华;严彦;高伟明;饶娆;程楠;韩咏竹;杨任民;;DMD临床、病理及Dystrophin表达[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张成;王展航;刘晓蓉;张为西;苏全喜;卢锡林;;骨髓干细胞移植后dystrophin相关蛋白(DAPs)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何树楠;张烁;贾海波;刘惊今;张鹭鹭;孙强;;病毒性心肌炎中dystrophin和utroph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潘速跃;张成;;Dystrophin基因51号内含子全序列的测序及序列特点分析[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娄建伟;运动及肌肉收缩方式对mdx小鼠肌肉损伤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吴冬燕;免疫组织化学和微量肌肉组织Western blotting在肌营养不良诊断中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邴琪;Dystrophinopathy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申潇咏;肽核酸在杜兴肌肉萎缩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冬青;Dystrophin Glycoprotein Complex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的表达和功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青;一个中国家系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相关基因dystrophin的突变位点的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张振文;两例继发性dystrophin蛋白缺失现象病例的研究及文献复习[D];山东大学;2014年

3 游雪云;皮肤成纤维细胞中dystrophin基因的表达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4 鲁阳;应用多重PCR方法对东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分布的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5 陈亚男;联合运用MLPA和DHPLC技术快速检测DMD致病基因的突变[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钟敏;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缺失连接片段的克隆和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7 孙绍霞;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肌聚糖蛋白表达特点及与临床病理关系的探讨[D];南昌大学;2008年

8 杨璐;2’-0-甲氧乙基反义寡核苷酸在杜兴肌肉萎缩症上的应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孙媛;女性dystrophinopathy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刘t樍,

本文编号:1536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536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