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3-06 05:14

  本文选题:吩噻嗪 切入点:取代基 出处:《中国药房》2015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综述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机制。方法:以"Phenothiazine""Chlorpromazine""Trifluoperazine""吩噻嗪类化合物""三氟拉嗪""吩噻嗪衍生物"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9年1月-2014年5月Pub 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等文献数据库,对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等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共查到文献55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经分析表明,吩噻嗪类化合物随2号位和10号位取代基的改变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这些取代基主要包含甲硫基和二唑环等。吩噻嗪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同时在抗肿瘤、抗多重耐药性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吩噻嗪类化合物在体内可与血红蛋白、钙调蛋白和DNA相互作用,参与其他代谢途径,产生相应效应。结论:吩噻嗪类化合物作为老药新用的代表之一,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Abstract]:Objective: to review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its mechanism of phenothiazine compounds. Methods: taking "Phenothiazine" "Chlorpromazine" "Trifluoperazine" "phenothiazine compounds", "trifluoprazine" and "phenothiazine derivatives" as keyword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Pub Pub Direct from January 1989 to May 2014.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phenothiazines were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in Wanfang and other literature databases. Results: 55 articles were found, of which 26 were effective. Phenothiazines exhibit differe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with the changes of substituents at sites 2 and 10. These substituents mainly contain methyl thio and diazolyl rings. Phenothiazines have antimicrobial and antiviral properties. In addition, phenothiazine compounds can interact with hemoglobin, calmodulin and DNA in vivo. Conclusion: phenothiazines,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old drugs, have a goo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分类号】:R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艳艳;董梅;佟爱华;孙彬;王琰;;噻嗪类药物对结核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山东医药;2010年2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佳;刘红;余腾骅;刘毫;张澍;李聪;吴诚义;;乳腺癌残存细胞通过表达乳腺癌干细胞样特性促进裸鼠移植瘤的形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17期

2 张宏鑫;张颖;;食管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年06期

3 温金华;徐良全;盛向远;左荣;魏筱华;裘雅玲;李艳明;;熊果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12期

4 王法琦;顾红梅;章大卫;;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和细胞胆固醇外排[J];生命的化学;2014年03期

5 江穗;叶永康;陈仲伟;彭参;罗朝阳;;三氧化二砷与顺铂合用抗人口腔癌细胞株HSQ-89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15期

6 蒲聪颖;李珊;张媛媛;;肿瘤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志栋;ANXA2在胃癌中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耐药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缪叶;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3 刘琦;葛根素对转运体介导的甲氨蝶呤药代动力学、肾损伤、逆转K562/ADR细胞多药耐药的分子药代动力学机制[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4 阳丹雯;Tivozanib抑制ABCB1和ABCG2介导的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程园园;CD44/PrPc相互作用及其对人乳腺癌侵袭、增殖和耐药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6 李婷婷;油茶籽糖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功能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7 王胜正;抗真菌和抗肿瘤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石璐;喷雾干燥法制备尼美舒利包合物滴眼剂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孟庆良;MEK抑制剂增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仇宝玲;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s)基因家族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4年

4 董芸芳;双吲哚,β-氨基酮及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5 胡兴萍;左氧氟沙星在GES-1细胞和MGC80-3细胞上的转运特征[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张辉;稳定表达人BCRP的转基因COS-7细胞系的建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谢佳;DSCs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长林;;以3-甲基苯并噻唑啉-2-酮腙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吩噻嗪类药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9年03期

2 潘冠民;张新威;;血、尿中常见吩噻嗪类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6年01期

3 种西;;吩噻嗪类安静药的两种新制剂[J];中国药学杂志;1960年06期

4 王玉明;;吩噻嗪类药物致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及其防治[J];山东精神医学;1989年01期

5 李春风;岳振峰;赵凤娟;华红慧;韩瑞阳;李丽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水产品中吩噻嗪类药物残留的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0年03期

6 齐鲁;丁彦青;;吩噻嗪类药物潜在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年11期

7 李艳艳;董梅;佟爱华;孙彬;王琰;;噻嗪类药物对结核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山东医药;2010年27期

8 陈执中;;一些吩噻嗪类药物的比色测定法[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药学分册;1974年02期

9 苏保育,,吴丽珍;吩噻嗪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年02期

10 季兴跃;吴林韬;李思阳;易红;金洁;李卓荣;;基于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型抗结核小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芳琳;刘耀;封世珍;李玉兰;孙静;;生物体内吩噻嗪类药物的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萍;吩噻嗪类药可致猝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张斌;药物引起的威胁——猝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书然;分子光谱法同时测定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张琳;吩噻嗪类敏化剂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73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573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