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酞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与生物活性
本文选题:苯酞 切入点:化学结构 出处:《中国药房》2017年2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为苯酞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苯酞""生物活性""共生菌""分离提取""血栓""Phthalide""Biological activity""Isolation and extraction""Thrombu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2016年在Pub Med、Web of Science、Wiley、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从结构分类、生物活性两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9篇,其中有效文献45篇。根据苯酞类化合物C—3和苯环上的取代基不同,将其分为C—3未被取代型苯酞、C—3取代型苯酞、二聚型苯酞、天然类苯酞4种类型。苯酞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肿瘤、抗病毒、杀虫、解热、镇痛及抗炎等生物活性,在保肝、护肾、平喘、降压、改善免疫系统等方面疗效显著。尤其是已应用于临床的几种苯酞类化合物,如那可汀、黄连碱、丁苯酞等,在治疗血栓、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还需分离提取出混合物总苯酞中起重要作用的单体苯酞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单体苯酞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phthalide compounds. Methods: using phthalide, bioactivity, symbiotic bacteria, Phthalide, Biological activity, Isolation and extraction, Thrombus, etc.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in Google academic database were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209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bstituents of phthalates C-3 and benzene rings, the compound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C-3 unsubstituted phthalide, dimer phthalide, natural phthalide. Antitumor, antiviral, insecticid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biological activities are effective in protecting liver, protecting kidney, relieving asthma,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and improving immune system. Coptidine, butylphthalide and so 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si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etc.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eparate and extract monomer phthalide compound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tal phthalide mixtu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monomer phthalide was further studied.
【作者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世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No.1302NKDA021) 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科技计划项目(No.2014-RC-65) 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3-4-77)
【分类号】:R914;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明,马书林,毕燕芳,陈学伟,张龙泽;生物活性铬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10期
2 沈玉琴;;预测分子生物活性的计算机模型[J];药学进展;1988年02期
3 辛娟,王远亮,郭莉霞,牛旭峰;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4年03期
4 张彦民,李宝才,朱利平,戴伟锋,范家恒;多糖化学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3期
5 周双生;程俊;鲁传华;谢复新;倪诗圣;;N-取代四氮杂大环镧(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年04期
6 祝美华,汤漩;肝素的生物活性及应用[J];山东食品科技;2004年05期
7 张其楷;解胆碱能药物的立体结构与生物活性[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年04期
8 翁少全,徐桢琦;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糖基化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J];广东药学;2003年01期
9 张敏,刘晓涛,任其昌;活性三价铬的制备 生物活性及抗癌作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永辉;生物活性寡肽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其庄;许东芳;沈智慧;夏庆春;杨自芳;施阳;;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马大为;;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合成的新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车雪萍;王飞;郭晓东;郑晨星;刘宏民;徐海伟;;多取代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志国;三种中国南海海绵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2 阳应华;土震素B的类似物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二芳醚基哌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思远;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邢倩;一株软珊瑚来源真菌Pestalotiopsis sp.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周云静;六氢吡咯并吲哚—咪唑盐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3 杨旭;金霉素金属配合物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刘军;N,N-二取代甘氨酸四乙酰基葡萄糖酯与半乳糖酯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丹丹;重组人BMP-2的生物活性测定[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郑仙明;2-腈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7 赵明媚;特异生物活性聚乳酸的制备[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4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57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