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修饰的金纳米颗粒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透皮转运研究
本文选题:金纳米颗粒 切入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和目的表面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是指直接在皮肤表面通过涂抹覆盖的方式给药,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皮下,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药物输送途径,属于无创伤性给药方式。透皮给药作为一类特殊的给药途径,与传统的给药方式(口服和注射)相比,其优势明显:1、可以避免药物在胃酸条件下水解失活,减少与消化酶接触的机会;2、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药物效应,并减少用药个体差异;3、可以随时撤销用药。如何治疗由烧伤或辐射造成皮肤损伤在临床上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皮肤大面积深度坏损,无法愈合,需要通过植皮以修复创面。但由于皮下血管的毁坏,植皮后的创面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难以愈合。因此恢复病灶区域的血液供应是修复受损皮肤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由于其特有的高效促血管生成作用,诱导触发新的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新生血管能恢复皮肤局部血供,提供表皮和真皮细胞再生所需营养物质,从而促进皮肤损伤修复,恢复屏障功能。然而,传统给药的方法不能使VEGF准确有效地到达表皮和真皮,且维持其蛋白结构,保持原有生物活性。将VEGF通过透皮给药方式,穿过皮肤的屏障,到达皮下促进血管生成,可能成为有效的治疗皮肤损伤的方法。最近,纳米粒子(NPs)介导的透皮载药技术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其中金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可以改变膜的转运机制,增加药物的细胞膜渗透性,药物经皮吸收后能在细胞内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在本文中,我们合成了具有不同表面电荷的金纳米颗粒,评估它们的透皮效率,发现表面带负电荷的金纳米颗粒具有高效的透皮效率。VEGF通过生物链接金纳米颗粒后,其连接合成产物表面仍带负电荷。VEGF连接金纳米颗粒后,金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可以促使VEGF透过皮肤屏障,进入皮下,并维持其生物活性,诱导血管生成。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皮肤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AuNPs合成方法及AuNPs的表面修饰利用柠檬酸缓冲体系还原制备AuNPs,之后加入SH-PEG-COOH,SH-PEG-NH2和PEG-SH三种不同的聚乙二醇修饰剂,获得表面有不同官能团的金纳米颗粒(citrateAuNP,AuNP-PEG-OCH3,AuNP-PEG-COOH和AuNP-PEG-NH2)。2.在体实验研究AuNPs的透皮效果选用Balb/c小鼠(雌,6~7周),背部剃毛处理,建立动物模型。将300μL的不同表面修饰的纳米金颗粒(citrate-AuNP、AuNP-PEG-OCH_3、AuNP-PEG-COOH、AuNPPEG-NH_2)溶液(2×10~(10)/mL,1.44μM)滴加在纱布上,覆盖脱毛处理后裸露的皮肤24 h。然后取皮,制片,用于TEM观察和银染处理后观察。3.MTT试验选择Balb/c3T3细胞评估AuNP-PEG-COOH的细胞毒性。4.AuNP-PEG-COOH与VEGF的连接AuNP-PEG-COOH调整浓度为2×10~(11)/mL,利用EDC/sulfo-NHS试剂将VEGF(连接了His标签,浓度为20μg/mL)与AuNP-PEG-COOH连接,得到合成产物AuNPCONH-VEGF。5.在体实验研究AuNP-CONH-VEGF的透皮效果运用上述动物模型,在无菌纱布上滴加300μL的AuNP-CONH-VEGF悬浮液,覆盖裸露皮肤24 h。24 h后,取皮制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是否透过皮肤屏障进入皮下。同样动物模型,透皮处理7天之后,取皮制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透皮后的VEGF能否促进皮下血管生成。结果1.柠檬酸钠还原法合成的AuNPs,AuNPs的直径约11.2±0.1 nm,为几何学球形且呈分散性。修饰后的金纳米颗粒,AuNP-PEG-OCH_3(表面电中性),AuNP-PEG-COOH(表面带负电荷),AuNP-PEG-NH_2(表面带正电荷)。2.不同表面修饰的AuNPs透皮处理后,在皮肤表皮层真皮层均均发现纳米金颗粒。TEM图片只能定性地证明表面带不同电荷的AuNPs可以透过皮肤屏障进入皮下。我们将相同实验方法下得到的皮肤样本进行sliver-enhanced染色,以对表面带不同电荷的AuNPs的透皮效率进行探讨。统计结果显示,表面带负电荷的AuNPs,即AuNP-PEG-COOH组银染图片内的银染颗粒多于其他组。3.在10μM~50μM的浓度范围内AuNPs安全等级是1,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4.AuNPs与VEGF结合后(AuNP-CONH-VEGF),表面电荷仍然是负电荷。5.我们在透皮处理24 h后的小鼠皮肤中,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到了VEGF,而对照组未检测出。7天后,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分析统计血管生成情况,发现皮肤表面施用AuNP-CONH-VEGF,即实验组,皮下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表面带负电荷的AuNPs,即AuNP-PEG-COOH,具有最高透皮效率。2.连接了VEGF后的纳米金颗粒(AuNP-CONH-VEGF)的表面依旧带负电荷。3.使用EDC/sulfo-NHS将AuNP-PEG-COOH与VEGF连接,连接后的VEGF可以直接透过皮肤屏障,进入皮下,诱导血管生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43;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旭;郭志睿;曹敏;周雪锋;顾宁;;基于金纳米颗粒的CT造影剂[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4期
2 张红鸽;王敏娟;漆红兰;高强;张成孝;;以适体和金纳米颗粒为探针比色法检测溶菌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曹丰晶;胡玉才;王卓;张伟;蒋兴宇;;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年06期
4 许英爱,张秀荣,冯波,高洪旺,王雅君;中药透皮制剂研究动向[J];中药材;2002年02期
5 孙培;刘红华;刘远军;;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透皮贴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11期
6 王丽娜;陈来祥;王冬梅;宋红敏;齐佳悦;王新成;;复方穿蛭透皮贴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吸收、释放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04期
7 陈芳,羊臻,王浩,侯惠民;电致孔对睾酮透皮转运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年09期
8 徐莲英,蔡贞贞,张彤;中药透皮特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外治杂志;2005年01期
9 盛国荣,谢勇;祛白酊透皮效果的实验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02年01期
10 赵钢,陈建杰;王灵台教授论中药透皮剂肝舒贴的研制思路[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薇;席时权;王海水;;金纳米颗粒的组装和结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超;张丫丫;肖宜明;董振超;徐文;;金纳米颗粒荧光光谱特性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张彩荣;曹淑妍;刘珍杰;马士禹;张云艳;陈邦林;;微纳氩、氮气泡对柠檬酸钠合成金纳米颗粒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4 乔金菊;刘丽峰;王旭;姜宏伟;郑鹉;贺淑丽;;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王乙潜;梁文双;;金纳米颗粒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史巍;鲁闻生;江龙;;尺寸可控的双溶性金纳米颗粒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珍杰;王国军;马士禹;张云艳;陈邦林;;不同还原剂对金纳米颗粒合成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田月;赵玉云;崔燕;蒋兴宇;;具有独特活性的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冷飞;李英;甄淑君;李原芳;;基于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测定阿莫西林[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彩荣;吴善超;曹淑妍;马士禹;张云艳;陈邦林;;微纳氢气泡制备金纳米颗粒[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李林旭;纳米科技领域的“黄金热”[N];中国黄金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冯卫东 郑晓春;有无肺癌一“闻”便知[N];科技日报;2009年
3 秀 田;带金病毒“间谍”刺探细胞情报[N];大众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元;多层壳包覆的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及液晶器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刘迪龙;金纳米颗粒有序结构的界面自组装及其电磁场耦合增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庄强;金纳米颗粒的静电自组装及其在界面可控成膜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易立志;金纳米颗粒阵列的电阻特性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马军;单颗粒暗场光散射成像:灵敏度、准确度提升及多靶物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6 易姿;基于金纳米颗粒和核酸的生物传感新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7 赵婧;基于金纳米颗粒构建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柴芳;基于金纳米颗粒生物探针的制备及其检测重金属离子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西;金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及其用于细胞标记和肿瘤治疗[D];复旦大学;2012年
10 郭俊宏;碳化硅及金纳米颗粒表面结构诱导的荧光特性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颖;表面修饰的金纳米颗粒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透皮转运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2 仇昕;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万晓燕;金纳米颗粒标记呼吸道合胞病毒入侵细胞的实时暗场光散射成像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4 闫彭;关于金纳米颗粒的复合基因载体的研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赵倩;基于金、银纳米簇构建化学/生物传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萍;基于金纳米颗粒的化学发光法测定血小板衍生因子-BB和三磷酸腺苷[D];天津大学;2014年
7 孙浩帆;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郝勇敢;二氧化钛基复合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及性能调控[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友琴;金纳米颗粒阵列后处理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辛艳;表面亲疏水性质渐变的球形金纳米颗粒调节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17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61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