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不同粒径羟基磷灰石粒子对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00:02

  本文选题:羟基磷灰石粒子 切入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 出处:《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不同粒径的羟基磷灰石(HA)粒子对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抑制效应。湿法合成4种短棒状HA粒子,平均直径分别为998.0nm(HA1)、511.0nm(HA2)、244.0nm(HA3)和71.6nm(HA4),体外干预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结果显示:平均直径小于511.0nm的HA粒子均可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其中纳米级HA4粒子对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能力最强;HA粒子分布于A375细胞胞质内;HA4组A375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最为显著。研究表明,粒径是HA粒子抗肿瘤效应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纳米级HA4粒子抑制A375细胞增殖的能力最强;纳米HA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A375细胞增殖。
[Abstract]:To stud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hydroxyapatite (HA)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izes on malignant melanoma A375 cells, four kinds of short rod HA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wet method. The average diameters of HA1 (998.0nmH1) 511.0nmH2H2 (244.0nmH3) and 71.6nmmH4 (H4)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A particles with mean diameter of less than 511.0nm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A375 cells,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HA particles less than 511.0nm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A375 cell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A particles with average diameter less than 511.0nm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A375 cells. The ability of HA4 nanoparticles to inhibit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 apoptosis of A375 cells was the strongest.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A375 cells in Ha-4 group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diameter of HA particl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HA particles, and the ability of HA4 nanoparticles to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A375 cells is the strongest, while nano-HA can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A375 cells by inducing apoptosi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妇产科;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5CB623901)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0SZ0067)
【分类号】:R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基文;21世纪纳米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展望[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成峰;高天宇;贺立群;陆昊;葛筱璐;;HAp/mSiO_2载药颗粒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行为[J];硅酸盐学报;2014年04期

2 杨宁江,李英女;纳米技术与肿瘤治疗[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张露露;张松;孙瑞成;刘新利;;纳米羟基磷灰石负载埃博霉素B的细胞活性研究[J];化学通报;2015年01期

4 杨宁江;李英女;;纳米技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02期

5 刘翠莲;唐睿康;;骨及生物材料中的纳米磷酸钙[J];无机化学学报;2014年01期

6 孟祥才;孙冰;王健平;;n-HA/CaSiO_3复合材料用于根管封闭剂的封闭性能的体外评价[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4年01期

7 殷馨;刘慧慧;孔爱国;王海文;;离子热合成形貌可控的羟基磷灰石超细粉体[J];无机化学学报;2014年06期

8 尹美珍;XU Weiguo;CUI Bingcun;戴红莲;HAN Yingchao;YIN Yixia;LI Shipu;;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 and Hepatoma Cells[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4年03期

9 曾晶;谈珍瑜;;子宫复旧不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英菊;新型纳米金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DNA损伤的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徐强;褪黑素缓释纳米粒拮抗耳氧化损伤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赵颜忠;精氨酸修饰的羟基磷灰石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魏红,李永国,俞耀庭;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9年06期

2 胡文祥,桑宝华,谭生建,杨凤霞,王文明;分子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领域的应用[J];化学通报;1998年05期

3 贺达仁,谢嘉平;影响21世纪医学进程的纳米技术[J];医学与哲学;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伟;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J];中国肿瘤临床;2000年06期

2 何晓荣,皮正超;17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00年06期

3 李鸿江,李华东,许朝祥;胃恶性黑色素瘤广泛转移1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02期

4 刘建军,臧建华,付明花;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转移的影像学表现(附1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0年04期

5 罗浩,张成兰,徐晓红;腋下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1例[J];黑龙江医学;2000年02期

6 蒙志斌,黄卓正,曾爱屏;恶性黑色素瘤128例临床分析[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5期

7 孔庆彩,闫艳;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十二指肠一例[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0年06期

8 刘玉辉,孙宝玉;双乳恶性黑色素瘤1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蒲念;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3例误诊分析[J];四川医学;2000年12期

10 于建波;创伤后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亚庭;李延;陶娟;刘业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文俊;江华;林子豪;袁湘斌;赵耀忠;孙美庆;章建林;张盈帆;;足部恶性黑色素瘤21例临床分析[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俞新民;熊文;;恶性黑色素瘤3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林飞燕;谢宗宙;王泉江;;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张英;;3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罗峻;;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的护理[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北京快中子治疗协作组;;快中子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初报[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8 洪明理;丛敏;李云生;付治锋;任家强;;恶性黑色素瘤的电镜观察[A];中国动物学会全国显微与亚显微形态科学分会第十次形态科学与显微注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张海燕;;眼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晋颖;刘巍;;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预后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应加强恶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师英强;手脚易长恶性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09年

3 编译 李勇;恶性黑色素瘤新药开发前景可期[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北京肿瘤医院 王伦;小心黑痣变成恶性黑色素瘤[N];北京日报;2005年

5 记者 何德功;诊断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新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天津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教授 邢汝维;痣与黑色素瘤易区分[N];健康时报;2007年

7 朱国旺;提高认识 规范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朱国旺;隔离肢体热灌注 改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王伦;警惕黑痣成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10 陈超;让恶性黑色素瘤原形毕露[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细丝蛋白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王玉芳;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四川大学;2004年

3 殷迪;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运载Stat3-siRNA质粒治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谢小雪;不同温度热疗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5 郑东辉;载药纳米微粒对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作用体内、体外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6 张国强;癌基因PPO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吴宏;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8 王永晨;Fas/FasL、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凋亡与人恶性黑色素瘤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厚勇;恶性黑色素瘤中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癌基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韩春荣;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肿瘤微血管构筑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中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10年

2 徐迎春;下肢恶性黑色素瘤11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俊凤;细丝蛋白A的表达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4 祝晓蕾;8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5 田海英;147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6 苑超;肢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疗效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郭丰霞;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8 苏佳黎;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7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14年

9 丛宁;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及文献回顾[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刘志勇;多西环素抑制恶性黑色素瘤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初步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1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631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