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17:24

  本文选题:地杨梅粘鞭霉SIIA-F 切入点:抗真菌 出处:《中国抗生素杂志》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SIIA-F13642产生的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方法基于r DNA-ITS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采用乙酸乙酯萃取、C_(18)硅胶柱层析和制备型HPLC分离目标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数据解析其结构。结果鉴定SIIA-F13642为地杨梅粘鞭霉(Gliomastix luzulae(Fuckel)E.W.Mason ex S.Hughes),产生3个主要的已知抗真菌化合物virescenoside A,virescenoside B和[Thr~2,Leu~5,Ala~(10)]Cyclosporin,抗新型隐球菌SIA1017的MIC值分别为0.2、0.78和0.78mg/m L。结论地杨梅粘鞭霉SIIA-F13642产生3个主要次级代谢产物virescenoside B(1)、virescenoside A(2)和[Thr~2,Leu~5,Ala~(10)]Cyclosporin(3),具有抗新型隐球菌的活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plant endophytic fungi SIIA-F13642. Methods the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y molecular taxonomy based on r DNA-ITS sequence, and the target compounds were separat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with ethyl acetate extraction and preparation of HPLC. Results SIIA-F13642 was identified as Gliomastix luzulae(Fuckel)E.W.Mason ex S. Hugh 茅 s, which produced three major known antifungal compounds virescenoside Avirescenoside B and [Thrrhi2Leu5Leu5Alaeoside 10] cyclosporin, and the MIC values of SIA1017 against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were 0.20.78 and 0.78 mg / m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values of cyclosporin against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were 0.78 and 0.78 mg / L,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IC values of cyclosporin against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were 0.78 and 0.78 mg / L, respectively. The three main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SIIA-F13642, virescenoside B1, virescenoside (2) and cyclosporin (10), have the activity of anti-Cryptococcus neoformans.
【作者单位】: 抗生素研究与再评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大学;
【分类号】:R9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贾铁争;刘红兵;方玉春;朱天骄;顾谦群;朱伟明;;海藻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06期

2 杨晓军;涂院海;齐广才;王亮;;小多孢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潘军华,曾嵋涓,李乃强,张星元;次级代谢产物的代谢工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年04期

4 秦川萍;王欣荣;田永强;王辂;;弯孢马利亚霉SIIA-F1236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年11期

5 李婷婷;田黎;钟惠民;;瓶梗青霉次级代谢产物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勇忠;赵宏艳;郝雪琴;关燕;肖春玲;;曲霉3277次级代谢产物中抗结核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年10期

7 刘涛;李占林;王宇;田黎;裴月湖;华会明;;海洋来源真菌Fusarium sp.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Ⅱ)[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11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德海;;深海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崔香;李长伟;吴长景;华威;崔承彬;朱天骄;顾谦群;;深海来源真菌ZBY-1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陈川;刘佳萌;董艳萍;旭格拉·哈布丁;蒋忠科;孙承航;;沙漠来源放线菌抗绿脓菌株的筛选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石磊;基因组挖掘指导下费希新萨托菌代谢产物定向分离与活性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郭文强;六株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彭吉星;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和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李婷;链霉菌产生的(4S/R)-4,5-双氢-4-羟基格尔德霉素及其他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与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车茜;五株海洋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蔡生新;五株海洋来源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黄永富;六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8 杜林;五株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王娇艳;从2株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化合物以及抗霉素6个组分的高速逆流分离[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10 张海龙;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伟;海底热液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谭洪升;两株海洋来源的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付娟;三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马颖娜;黄河三角洲来源的耐盐碱放线菌OUCMDZ-2399的抗生活性产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胡志飞;两株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计长柱;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aucus HB1-19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吴云丹;两株疣孢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8 何莎;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菌株的筛选及菌株01299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兆颖;土曲霉3.05358和刺孢新萨托菌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10 马红艳;两株南极海洋来源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5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635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