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药品不良反应赔偿制度在国内建立的社会调研
本文选题:药品不良反应 + 问卷调查 ; 参考:《中国新药杂志》2015年12期
【摘要】: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在我国的认知情况,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赔偿制度的必要性、组织形式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护人员、药监部门工作人员、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商业保险公司人员和患者进行考察。结果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37份。药品不良反应总体认知度为90.4%,患者认知度(71.3%)较低。药品不良反应赔偿制度必要性为80.6%,多数的对象选择建立独立的机构作为赔偿的管理部门,由多方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作为鉴定机构,研究对象认为建立赔偿制度的主要障碍为药品不良反应造成损害的立法缺失。结论:要加强对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宣传,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赔偿制度在国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需要重视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与鉴定机构的专业性,对于赔付承担比例应强制设定,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立法是赔偿制度建设的关键。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China and the necessity and organization of establishing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s.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medical staff, medical staff,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enterprises, commercial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patients.Results SPSS 19.0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45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3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The overall recogni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as 90.4 and the patient awareness was 71.3%.The necessity of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s 80.6. Most of the objects choose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as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compensation, and a committee composed of multiple experts as the appraisal body.The main obstacl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ensation system is the lack of legislation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Conclu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patients and establish a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China,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dependence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fessionalism of appraisal institutions.The proportion of indemnity should be compulsorily set,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gisla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ns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基金】:合肥市科技局软课题项目(2011(44)号)
【分类号】:R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素清;;论英国黄卡制度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启示[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23期
2 严寓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岚;胡元佳;王一涛;;针对药源性损害的责任保险探析[J];保险研究;2011年06期
2 宋华琳;;药品不良反应与政府监管制度改革——从安徽欣弗事件引发的思考[J];法学;2006年09期
3 游春;周俊所;;构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保险救济机制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1年02期
4 吴圣;;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4期
5 严瑾;邵蓉;;中英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内容对比及启示[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6 蔡秀琳;黄旭慧;陈淑珠;王凌;;我国医疗机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纠纷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分析[J];海峡药学;2009年08期
7 张敏红;;药物不良反应纠纷处理面临的困惑与思考[J];海峡药学;2011年09期
8 孙世光;闫荟;王苏会;孙晓迪;王新玲;;药物不良反应成本费用研究概况[J];河北医药;2011年18期
9 伍鑫华;;试论药品不良反应及其法律责任[J];淮海医药;2010年03期
10 游春;;关于构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保险救济机制问题的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永杰;陈颖之;;论我国药品缺陷损害赔偿制度之完善[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汤漫;宋民宪;胡明;蒋学华;;缺陷药品侵权及其民事责任探讨[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3 王华;杨悦;;日本健康损害救济体系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4 耿魁魁;汝婷婷;侯环;刘圣;沈爱宗;姜玲;;基于HIS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才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光建;药品安全管制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齐晓霞;药害事故防范与救济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芬;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于培明;药品安全性问题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5 林明宝;中药引发过敏反应的危险因素及中成药致敏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堪瑜;省级ADR系统的信息智能分析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静;基于我国药品安全的电子监管对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莫海红;药害事件损害救济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陈宇超;药品监管体系的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覃俊翔;完善我国药品安全监管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汤林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之政府监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杨小雪;我国药品监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黄传海;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架构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金丹;省级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构建模式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10 翁三川;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龙;国外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简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11期
2 卢林万,苏湘文;我县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难点[J];海峡药学;2004年01期
3 薛生强;石健;;保险功能的认识和发展探析[J];金融经济;2006年1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峰,熊慧瑜;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年02期
2 陈吉生,杨泽民;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规范介绍[J];中国药房;2005年07期
3 方淑贤;规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与对策[J];医药导报;2005年06期
4 陈永法,邵蓉;日本药品不良反应被害救济制度的启示[J];中国药房;2005年10期
5 泽碧;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方法的探讨[J];西藏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6 李俊峰,周学江;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年07期
7 焦艳玲,田野;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2005年06期
8 陈志高;浅谈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年04期
9 卢军锋,朱晓卓;试论药品不良反应的警示义务[J];上海医药;2005年10期
10 宋琳琳 ,李元媛 ,王鹏 ,牟燕;诱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立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颜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与展望[A];二○○三年全国医药工业技术工作年会专题报告汇编[C];2003年
3 杜有功;;近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进展[A];浙江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郑亚杰;;药品不良反应109例报告分析[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5 刘花;杨世民;冯变玲;;美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简介及对我国的启示[A];2012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十二五”医药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张彦丽;桂月;刘文娜;华国栋;;8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陈圆圆;丁辉华;;我院2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师伯省;;154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9 陈武;应景艳;;281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10 吕世文;;2009年1-6月份金华地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新医药卫生改革与药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药学杂志》第十二届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鲍蔓华;进一步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记者 郑伟;哈前三季度上报药品不良反应2844例[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3 记者 茹捷;我市今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病例1695份[N];闽东日报;2008年
4 记者 金志良 方从军 通讯员 林健;椒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初显成效[N];台州日报;2009年
5 宏伟;我市具有警戒意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N];淮南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陈晓曼;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新系统将启用[N];健康报;2011年
7 记者 王晓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成为安全监管重要手段[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记者 王晓冬;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全面提升[N];中国医药报;2011年
9 廖海金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构建网络是关键[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10 姬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形成[N];工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登笑;药品不良反应补偿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芬;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冯变玲;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心脑血管用药ADR关联模型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小玲;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郭晓莺;山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现状及监测的调查[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蔡敏女;关于建立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制度的探索与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郗红琦;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易彦辰;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邵华;庄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朱舒兵;重庆市2004-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及评价[D];重庆大学;2008年
8 邹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黄传海;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架构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金丹;省级以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构建模式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2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73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