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追踪方法学的高危药品管理评审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分析
本文选题:追踪方法学 + 高危药品 ; 参考:《中国药房》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提升医院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根据追踪方法学的理论与要求,描述我院在高危药品管理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通过比较运用追踪方法学前后医护人员对高危药品知识掌握程度、医院高危药品评审评价结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变化,评价追踪方法学对高危药品管理的改进效果。结果:通过采取精简高危药品目录、对医务人员进行高危药品培训等干预措施后,与管理前比较,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平均知晓率从69.6%提高至88.5%)、高危药品的评审评价结果显著改善(评价结果为合格级及以上者占比由66.67%提升至88.89%)、高危药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由0.321%降低至0.139%)。结论:追踪方法学对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的改进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feasibility of tracing methodology in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ospital high risk drug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high risk drug management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drug use.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d requirement of tracing methodology, a series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high risk drug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described, and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of high risk drugs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racing methodology.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high-risk drugs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hospitals. 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and tracking method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risk drugs.Results: after tak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such as simplifying the catalogue of high risk drugs and training medical personnel on high risk drug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management.Medical staff's knowledge of high-risk drugs increased (average awareness rate increased from 69.6% to 88.5%;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high-risk drug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ercentage of those with qualified grade and above increased from 66.67% to 88.89%); high risk drugs increased from 66.67% to 88.89%; proportion of high risk drugs increased from 66.67% to 88.89%; rate of high risk drugs increased from 66.67% to 88.89%;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decreased from 0.321% to 0.139%.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tracing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high risk drugs in our hospital. It can be popularized and used in high risk drug management in hospital.
【作者单位】: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药学部;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
【基金】: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公益性科研项目(No.FTWS2015016)
【分类号】:R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淑华,周立,蒋少华,于冬梅;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做法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07期
2 成静;;压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的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03期
3 李翠松;何筑玉;徐远容;桂世花;;住院精神患者外走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14期
4 杨珍凤;廖瑞熹;江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化疗外渗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01期
5 杜枝梅;田原;李江英;黄婷;袁婷婷;;医院加床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实施效果评估[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年02期
6 李青云;黄永红;;护理工作中持续改进原则的实施[J];医学信息;2007年07期
7 张玉兰;张莉梅;潘虹;;护理管理中质量持续改进法的运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3期
8 余忠祥;邓毅书;尤敏;董燕鸿;;非惩罚性缺陷评估及质量持续改进[J];海南医学;2012年10期
9 谢忠琼;;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策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13期
10 王成彬;;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展;高锋;邹德学;;在临床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评审中贯彻持续改进原则[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杨红;郝爱民;;论医院服务持续改进策略[A];2004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顾万建;蔡新;;加强人员执行力促进实验室认可的持续改进[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成彬;;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桂萍;许莉萍;;护士长夜查房质量的持续改进[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杨涛;;持续改进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灵魂[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3)[C];2003年
7 谭俊英;;住院老年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马森宝;韩德民;王晨;倪鑫;黄志刚;田剑;梁昱;;医疗客户服务体系建设与持续改进[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5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苏春平;张淑芳;贾小国;;复印对病案原件的损害及保护方法的持续改进[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静;罗建波;;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之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的理解与实施[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明身;值得重视和大力倡导的“持续改进管理”[N];中国企业报;2005年
2 杜吟;持续改进需要文化环境[N];中国质量报;2006年
3 龚伟同;持续改进比创新更重要[N];福建工商时报;2007年
4 郭欣;汽车企业如何实现持续改进[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5 李冰梅 整理;将持续改进进行到底[N];中国化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桃英 通讯员 韩秀丹;精品成于细微 常发“持续改进”塑卓越品质[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凤莉;持续改进:收入倍增的“加速器”[N];中国化工报;2011年
8 记者 左超;深化整改落实持续改进作风[N];云南日报;2014年
9 杨健;持续改进作风须“有的放矢”[N];解放军报;2014年
10 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党委书记 孙振峰;持续改进才有活力[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志凌;面向持续改进任务的组织行动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沙嗬博;以西班牙企业为成功基准的巴基斯坦企业的持续改进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木;云铜锌业持续改进项目精益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文涛;CH公司运营系统改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石斌;N公司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范志文;基于动因的持续改进方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左上贵;U公司持续改进项目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6 谢朗;企业持续改进项目实施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刘建国;企业的持续改进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笑莹;基于传统质量成本模型批判的质量持续改进突破性效应研究[D];延安大学;2014年
9 叶典俦;某航空维修公司质量持续改进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毕鹏;制造企业持续改进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3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75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