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杂质的预测研究策略
本文选题:药物 + 杂质 ; 参考:《中国新药杂志》2015年12期
【摘要】:对药物中杂质化合物的毒性预测研究方法包括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方法和斑马鱼快速评价方法等。具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烷烃和环烷烃化合物及杂原子化合物等;具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在Ames试验中会使鼠伤寒沙门氏细菌产生回复突变,从而有可见菌落产生;计算机辅助预测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和数据库软件系统的使用,都是以化合物化学结构、分子结构参数和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或效应之间关系为基础,通过QSAR模型或TOPKAT,TOXNET等毒理学数据库而预测杂质化合物的毒理学特性;斑马鱼模型有助于快速实现高通量和高内涵药物筛选。使用警示结构、Ames试验、计算机辅助预测及斑马鱼模型对杂质的毒性进行预测评估,可以节约药物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将会在药物研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e methods for predicting the toxicity of impurity compounds in drugs include the warning structure Ames test, the computer-aided prediction method and the rapid evaluation method of zebrafish, etc. Compounds with warning structures include mainly aromatic compounds, alkanes and cycloalkanes, and hetero-atomic compounds; compounds with genetic toxicity can cause the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o mutate in the Ames test. Thus visible colonies are produced; Computer-Aided Prediction includes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s) and the use of database software system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structure of compounds, molecular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r effects of compounds. The toxi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urity compounds were predicted by QSAR model or TOPKATT TOXNET, and zebrafish model was helpful for rapid screening of high-throughput and high-connotation drugs. The use of Ames test, computer-aided prediction and zebrafish model to predict the toxicity of impurities can save the cost of drug development, shorte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ycle, and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drug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药学院;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13-026)
【分类号】:R99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沈继斌;佟巍;崔颖;李灵芝;;生物胶束色谱中黄酮类化合物定量保留-药动学性质预测模型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2 秦涛余;刘东武;陈志伟;;应用Topkat6.2软件对斑蝥素衍生物结构-毒性关系的分析研究[J];生命的化学;2009年01期
3 王佳佳;徐超;屠云杰;傅正伟;刘维屏;;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2期
4 刘可春;孙晨;王希敏;侯海荣;;斑马鱼模型在药物早期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2014年05期
5 胡志雄;张婷;;脂质体电动色谱预测芳香化合物毒性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万晓霞;;TOXNET毒理学数据库的检索与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年06期
7 陈汝家;朱俊靖;周盛梅;辛艳飞;宣尧仙;李春启;;斑马鱼模型在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毒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8 沈甸甸;施亚琴;胡昌勤;;应用定量构效关系预测技术控制药物毒性杂质的探讨与展望[J];中国药事;2011年07期
9 马磊;马玉楠;陈震;蒋煜;;遗传毒性杂质的警示结构[J];中国新药杂志;2014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丽娟;刘青坡;郭素珍;曹庆珍;刘俊奇;施华宏;;爪蟾胚胎致畸实验(FETAX)在检测污染物发育毒性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2 陈国柱;林小涛;陈佩;;形目鱼类连体胚胎两例[J];动物学杂志;2009年02期
3 黄菲;胡莹莹;焦艳;牛翠娟;;菲(PHE)短期暴露对斑马鱼(Branchydanio rerio)繁殖行为及产卵、受精、孵化和仔鱼死亡率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庄平;赵优;章龙珍;冯广朋;刘鉴毅;;三种重金属对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的毒性作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8期
5 胡传禄;玉晓微;赵占克;袁均林;杨旭;;苄嘧磺隆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6期
6 南平;燕帅国;王君;常重杰;;8-羟基喹啉对草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7 蒲韵竹;王卓;李春杰;付爱玲;赵宝全;;核酸染料Goodview、Gelred和Gelsafe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年03期
8 程玮玮;黄莹;;2,4-二硝基氯苯和对硝基氯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理学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Z1期
9 王卓;蒲韵竹;陈怡君;李春杰;王丽星;李前;黄春倩;张振中;张英鸽;赵宝全;;敌敌畏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影响[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3期
10 杨爱江;王其;卢莎莎;;钙化焙烧提钒废渣浸出毒性试验初步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利军;史慧勤;苑晓燕;袁海涛;赵君;彭双清;;多柔比星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毒性表现[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2 张利军;史慧勤;苑晓燕;袁海涛;赵君;彭双清;;多柔比星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毒性表现[A];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娟;高硫煤矸石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陈中智;生物配体模型(BLM)对于评价金属联合毒性的适用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娜;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4 王铭义;环境化合物毒性定量构效关系建模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5 梁宏武;几种典型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环境行为及水生生物毒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刘鹏;两类FXR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及芳炔参与的反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黄剑平;药物毒性预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张学胜;多氯代二苯硫醚的部分环境相关性质及典型环境区域分布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杨美成;现代色谱及联用技术在抗生素药品杂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Felichesmi Selestini Lyakurwa;基于线性溶解自由能关系构建有机化学品对黑头呆鱼(Pimephales Promelas)急性毒性的计算毒理学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笔存;芳烃硝化废水毒性削减技术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曹娜;双酚A对斑马鱼的毒性以及内分泌干扰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3 张文娟;印染废水与辽河典型区域河水的毒性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冯烨;斑马鱼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对水体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的响应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5 刘臻;典型抗生素对热带爪蟾胚胎生态毒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6 孙智;药物对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早期发育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蒲韵竹;斑马鱼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西南大学;2013年
8 郭媛媛;络合萃取羟基喹啉稀溶液的平衡特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徐洁;艾迪注射液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邵潘柱;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对斑马鱼雄性生殖和胚胎的毒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仁杰;TOXNET毒理学文献数据库和事实数据库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2期
2 李洁斐;李卫华;王强毅;金泰^,
本文编号:1804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80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