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载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介孔二氧化硅 + 纳米粒子 ; 参考:《中国新药杂志》2015年13期
【摘要】: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MSNs具有比表面积和比孔容巨大、内外表面易于修饰、载药能力和靶向性高的特点,因此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MSNs结构设计影响因素的介绍,综述了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最新应用及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内容。
[Abstract]: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l) as drug carriers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t home and abroad. MS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specific pore volume, easy modific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rfaces, high drug loading capacity and high targeting ability. Therefore, it show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application and biosafety of MSNs in drug delivery system a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1003-001)
【分类号】:R9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昆;杨红;张元新;葛雅琨;李世军;;不同粒径高度有序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MSNs)的制备与表征[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年03期
2 席晨;王周华;梁金强;黄芝瑛;;不同粒径的介孔纳米硅材料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宏华;申有青;;血清白蛋白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应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3年03期
2 Quan Zhang;Zhou Ye;Shu-Ting Wang;Jian Yin;;Facile one-pot synthesis of PEGylated monodispers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ith controllable particle size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4年02期
3 张倩雯;蒋志文;刘浩;;紫杉醇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4 金勤玉;徐维平;徐婷娟;潘钊;吴亚东;盛竹君;;介孔硅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运输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5年03期
5 魏光耀;张佳伟;李爱武;刘连庆;杨海;王继萍;;非对称Fe_3O_4-SiO_2介孔纳米粒子的合成与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年05期
6 潘涛;郭彩霞;金明华;刘晓梅;刘颖;杜海英;孙志伟;;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HL-7702细胞黏附和迁移能力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4期
7 方天;田迎;王建东;滕兆刚;孙晶;恽时锋;;溶液中稳定分散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生物毒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8 魏敏;李江;陈楠;黄庆;樊春海;;基于纳米材料的CpG核酸药物载运系统[J];科学通报;2014年02期
9 许志刚;彭蕊;王东东;徐双;张海霞;;功能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张雄;周旋;张溢;李岳彬;郭定和;顾豪爽;;PEO修饰中空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辰;~(125)I-UdR-壳聚糖纳米微粒的研制及其治疗兔肝癌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段晓品;刺激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在抗肿瘤转移及逆转肿瘤耐药中的应用[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3 谢萌;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控释靶向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对肝癌的药效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阚卫秋;含氮多齿配体构筑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查正宝;可视化光热治疗用微纳米近红外吸收剂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梁晓龙;癌症诊治用纳米硅质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付光磊;普鲁士蓝纳米材料的医学诊治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朱飞鹏;基于介孔二氧化硅双模态多功能探针的制备及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9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周瑞;基于暗场成像技术研究细胞膜外基质对金纳米颗粒内吞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N-mPEG-O-季铵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2 陶菲;草酸钙结晶过程的部分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3 程雪莲;水溶液中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表征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4 卢珊;纳米二氧化硅对小鼠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黄渝然;磁性纳米夹心结构用于磁共振成像制导癌症光热治疗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王俊;荧光介孔硅在抗癌药物阿霉素释放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李伟;无载体高载药量的纳米药物的制备、表面功能化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傅婷;基于β-环糊精与小分子作用的药物释放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谢骏;紫杉醇二氧化硅纳米对耐药鼻咽癌细胞的毒性观察[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徐美玲;M11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初步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廖明阳;刘华钢;;纳米铜对肾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2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3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学骜;刘长利;钱斯文;吴晓森;王建方;吴文健;;有序介孔二氧化硅薄膜制备及其组装化学[J];化学进展;2006年10期
5 马劲;杨正龙;屈小中;杨振忠;;超双亲透明介孔二氧化硅涂层[J];科学通报;2006年14期
6 党文修;韩书华;;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杨娜;朱申敏;张荻;;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8 侯秀红;;X射线衍射V_2O_5在介孔二氧化硅上的分散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赵娜;魏坤;陈晓峰;李像;郭武生;舒丽君;吴远;曾晓峰;;聚乙二醇-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J];硅酸盐通报;2010年01期
10 庞雪蕾;唐芳琼;;利用廉价硅酸盐为硅源合成微米级球形介孔二氧化硅[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党文修;韩书华;许军;闫欣;侯万国;;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中空管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丁昆仑;苗镇江;刘志敏;韩布兴;苗世顶;安贵民;孙振宇;;离子液体中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滕兆刚;介孔SiO_2及介孔磁性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肖强;介孔二氧化硅的温和条件合成[D];南开大学;2007年
4 费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兴纳米医药平台[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功能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金桂;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大洲;两种形态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及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8 李娜;多级孔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9 邓绍新;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D];南开大学;2014年
10 李娟;多孔二氧化硅系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仲冬;双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伍宏玉;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改性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巧红;垂直介孔二氧化硅通道的电化学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年
4 梁静霞;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杨冲;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银的负载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亚荣;苯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涛;超分子自组装形成介孔二氧化硅过程的芘荧光探针光谱表征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赵彦伟;以联二萘酚和苯甘氨酸衍生物为手性源制备手性微孔和介孔二氧化硅[D];苏州大学;2012年
9 王yN帆;氨基功能化的大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蒲云月;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21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82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