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与疟疾:药物激活、作用机理及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青蒿素 + 疟原虫 ; 参考:《科学通报》2017年18期
【摘要】:如能及早确诊并合理救治,疟疾是可以通过抗疟药来治愈的.然而,抗药性疟原虫通常在一种新型药物的大规模使用后的数年内就会出现.随着疟原虫几乎对所有类型的抗疟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青蒿素类药物联合疗法(ACTs)也由此成为治疗疟疾最重要的手段.不幸的是,已有报道称在东南亚地区采用青蒿素或ACTs治疗后出现了延迟原虫清除的现象,这也让研究者们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在未来发生完全失效的可能感到担忧.本文简要综述了青蒿素的药物激活、作用机理、药物靶点及可能的抗药性机制等研究的进展;对抗药性的定义、青蒿素组合用药中伴侣药物的选择,以及当前为消除疟疾采取全民用药的努力等问题作了讨论.与此相关的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文献报道,由于篇幅有限未能逐一列举.此外,本文所讨论的某些问题仍存争议、还需深入的研究方能解答.
[Abstract]:Malaria can be cured by antimalarial drugs if it is diagnosed early and properly treated. However, drug-resistant Plasmodium usually occurs within a few years of mass use of a new drug. With the malaria parasite becoming resistant to almost all kinds of antimalarial agents, 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ACTs)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Unfortunately, there have been reports of delayed protozoa clearance following artemisinin or ACTs treatment in Southeast Asia, raising concerns that 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may be completely ineffective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rtemisinin's drug activation, action mechanism, drug target and possibl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the definition of drug resistance, the choice of partner drug in artemisinin combination, and so on. And current efforts to eliminate malaria are discussed.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on the related issues, which can not be listed one by one due to limited space. In addition, some of the question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need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Laboratory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20108019,81572017) 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111计划”(B06016) 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项目资助
【分类号】:R97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俊;郭燕;陈正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J];医药导报;2006年10期
2 王乐;;本末源流论青蒿[J];中国科技术语;2011年06期
3 庞诚;;青蒿素——书写21世纪的传奇[J];百科知识;2006年10期
4 黄守坚;陈建南;陈泽雄;梅全喜;本刊编辑部;张思乐;;谁是下一个青蒿素[J];家庭药师;2011年12期
5 阮栋梁;王丰玲;张英锋;郑向军;;青蒿素的制备、用途和展望[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京燕;李国福;赵京花;张敏;纪晓光;;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增效和延缓疟原虫抗药性的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8年03期
7 吴毓林;;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J];化学进展;2009年11期
8 张凤杰;刘祝祥;陈功锡;;青蒿药用成分提取方法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赵春景,李攀;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年04期
10 ;青蒿大战吹起淘金泡沫?[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英;;青蒿素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治疗免疫疾病和皮肤病的新药[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赵一;;青蒿(Artemisia annua)具有多靶点化疗的特色[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陆金健;蒙凌华;蔡育军;童林江;陈勤;林莉萍;丁健;;二氢青蒿素通过p38介导的线粒体通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赵临襄;钟杭;刘丹;李明;丁贵军;赵璇;;二氢青蒿素-查尔酮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海达 实习生 李闯;华立控股将主攻药品制造全力打造青蒿素产业链[N];重庆日报;2005年
2 记者 陈莺、何晓晴;药业抢食青蒿素制剂出口谋20倍厚利[N];民营经济报;2005年
3 记者 雷弟明 实习生 梁梦遥;重庆青蒿遭“疯抢”[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4 记者 刘巧云;华立控股60吨青蒿素产能居全球第一[N];证券时报;2005年
5 实习记者 肖玮;“国宝级”青蒿素生产混乱[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6 肖玮;青蒿素生产企业无奈转产自救[N];北京商报;2007年
7 裘影萍;青蒿素市场何以疲软[N];健康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殷毅;青蒿素产业竞争有望趋于理性[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赖强 贺彩丽;青蒿产业险象环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赖强;谁制造了“青蒿门”[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军丽;青蒿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2 任彦荣;糖基化青蒿素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薛斌;二氢青蒿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森;青蒿素增强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作用并降低其心脏毒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周小林;产青蒿素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迅绅;多种青蒿素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俊;青蒿素防治细菌脓毒症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5 夏铮铮;青蒿药材及青蒿素系列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6 吴文芳;氮、磷、钾对青蒿叶片营养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董戬;青蒿素体外抑制胆囊癌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梁晓媛;青蒿的质量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高彤文;四氟乙烷提取青蒿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吕冬颖;二醇桥联青蒿素二聚体衍生物的裂解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9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91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