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氧化还原响应性糖脂纳米递释系统的构建与评价

发布时间:2018-05-26 17:38

  本文选题:氧化还原响应 + 壳聚糖 ; 参考:《浙江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药物泄露、载药量低、靶向性不足等缺陷,因此有关智能型药物递释系统的设计已逐渐成为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环境响应性药物递释系统可针对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生理差异,将包封的药物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实现靶部位的环境响应性药物递释,提高抗肿瘤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利用肿瘤细胞内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浓度差异(100~1000倍),以及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浓度差异(7~10倍),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选择性响应肿瘤细胞内外氧化还原电位差的智能型药物载体,实现药物高效安全递释。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以二硫键为桥链,以壳聚糖为亲水链、硬脂胺为疏水链,两步法合成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的糖脂嫁接物CSO-ss-SA。CSO-ss-SA可在水性介质中自聚集,形成类球形胶束,粒径小于100nm。能够在10mM GSH还原条件下发生胶束解聚,具有典型的还原敏感性。以紫杉醇(PTX)为模型药物,透析法制备药物递释系统(载药纳米粒,CSO-ss-SA/PTX),载药量较高(-27%,w/w),可在10mM GSH还原条件下,快速释放所包封的PTX。体外细胞摄取结果表明,CSO-ss-SA嫁接物胶束能够被细胞快速摄取。以尼罗红为模型药物,分别与肿瘤细胞、正常细胞共孵育12h,证实载药纳米粒可响应特异性肿瘤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电位,实现药物的高效释放,而在正常细胞内基本不释放药物。CSO-ss-SA/PTX的IC50值,分别为阳性对照泰素和非敏感糖脂嫁接物(CSO-SA)载药纳米粒的7.55%和13.2%,且与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呈负相关。以荷瘤裸鼠为模型动物,证实嫁接物胶束具有肿瘤被动靶向性,能特异性响应肿瘤组织及细胞内高浓度的还原条件,在12h内快速释药,且保持在正常组织内72h内基本不释放状态。模型动物抗肿瘤药效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抑瘤率为88.4%,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的抑瘤率59.4%。本文构建了基于CSO-ss-SA嫁接物胶束的共递释系统,分别用于递释PTX和小分子干扰RNA(siRNA).含阳离子的CSO-ss-SA嫁接物胶束,可有效密接siRNA,并在lOmM GSH还原条件下快速释放所密接的siRNA。嫁接物能有效递释siRNA至肿瘤细胞,具有内-溶酶体逃逸功能。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分子信标技术证实,嫁接物可特异性响应细胞内氧化还原电位差而释放出siRNA,并实现了有效的沉默细胞内靶基因表达(85.8%)。以肿瘤细胞及其耐药细胞为模型细胞,CSO-ss-SA嫁接物胶束包封PTX并同时密接特异性针对B细胞淋巴瘤(Bcl-2)靶序列的siRNA,共递释系统主要通过高效的细胞周期协同阻滞效应,实现协同增效治疗,并体现出克服耐药作用。为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进一步提高抗肿瘤疗效,本文构建了PEG化的二硫键糖脂嫁接物(PEG-CSO-ss-SA)作为基因治疗载体,应用于pDNA的递释。PEG-CSO-ss-SA胶束可有效密接pDNA,并保护pDNA免受核酶降解,可响应lOmM GSH还原条件,快速释放所密接的DNA。PEG的表面修饰明显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使嫁接物胶束的肿瘤细胞摄取速率略有降低,并能有效转染肿瘤细胞,其转染效率与阳性对照脂质体相当。PEG-CSO-ss-SA嫁接物胶束可递释表达野生型p53质粒,有效上调细胞内p53表达,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其诱导凋亡的能力与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呈正相关。体内研究表明,PEG修饰后可延长嫁接物胶束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增加其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尾静脉注射PEG-CSO-ss-SA密接p53质粒复合物,可检测到肿瘤内质粒表达,并通过肿瘤切片染色证实其促肿瘤细胞凋亡能力。
[Abstract]:A new type of drug delivery system , CSO - ss - SA / PTX ,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presence of tumor cells and normal cells . PEG - CSO - ss - SA ( PEG - CSO - ss - SA ) was used as a gene therapy vector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文文;陶慧敏;李志斌;陈佳媚;廖瑞雪;郭浩然;关燕清;;共固定化TNF-α/IFN-γ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长效抑制作用[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来源膜微粒的特征及生物学作用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蒋争凡;卞婕;翟中和;;非细胞体系诱导小鼠肝细胞核凋亡的超微观察[A];第十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Ⅰ)[C];1998年

3 陈卫银;祝彼得;刘福友;冯雪梅;;参芎滴丸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谢晶日;李威;梁国英;杨丰源;;胃灵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细胞调亡基因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綦淑芬;万瑞香;姚如勇;;扇贝多肽对Hela细胞在紫外线损伤下的保护作用[A];第五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吴李君;裴蓓;王顺昌;王军;汤明礼;;砷和镉暴露诱导秀丽小杆线虫生殖腺细胞调亡及其信号通路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余珂;王敬贤;周炳升;;多溴联苯醚诱导人神经SK-N-SH细胞调亡的机理[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冉新泽;郑怀恩;王艾平;王锋超;韩京;;他汀对内皮细胞辐射损伤组织因子与细胞调亡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崔承彬;闫少羽;蔡兵;赵庆春;姚新生;曲戈霞;;黑果黄皮Clausena dunniana Levl中咔唑生物碱类新细胞周期抑制剂及细胞调亡诱导剂的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吴耀辉;邹萍;;Sunrivin基因沉默对K562细胞调亡影响的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田勘;细胞调亡的意义[N];中国人口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海燕;热休克蛋白60在凋亡细胞和大肠杆菌的表面表达及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吕志远;上皮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自我分子标志CD47在细胞表面分布状态变化机制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秦勇;细胞内ROS水平改变对细胞活性及相关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刘澜涛;辐射诱导调节性T细胞表型改变及其分子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5 王鹏;RING结构泛素连接酶RNF186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武当;γδT细胞在结肠癌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龚平生;RNA干扰survivin基因表达增强HeLa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覃;微囊藻毒素LR刺激HEK293细胞产生的PP2A调节机制及其对细胞凋亡命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9 毕嘉成;NK细胞抑制性受体TIGIT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王明明;AT细胞辐射敏感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风迎;细胞松驰素D聚乙二醇脂质体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2 杨超;鸡NK细胞的分离鉴定及靶细胞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陈晶晶;TIP30感受细胞氧化应激诱导p53依赖的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4 李咏;苹果酸、γ-氨基丁酸对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余志坚;P糖蛋白对MCF-7/ADR细胞辐射敏感性负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6 孙毅;亚硒酸钠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其凋亡的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聂建增;家蝇蛹凝集素对HepG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年

8 吴云霞;光动力学疗法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坤;二甲基亚砜抑制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殷楚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侧群细胞的分选、鉴定与富集[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38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938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