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酞嗪类化合物 + 拼合原理 ; 参考:《中国药房》2016年07期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新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酞嗪类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酞嗪""合成""生物活性""Phthalazine""Synthesis""Biological activity"为关键词,利用直接法、顺查法、追溯法等文献检索方法,组合查询2008年10月-2015年5月在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与酞嗪化合物合成方法、生物活性研究相关的文献,对其合成的主要方法及生物活性进行综述。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0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酞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常运用3种方法,即运用拼合原理将酞嗪结构与具有生物活性的三氮唑、四氮唑等结构进行拼合,从而合成酞嗪类化合物;修饰瓦他拉尼等酞嗪类先导化合物的结构合成酞嗪类化合物;运用绿色化学多组分"一锅煮"合成酞嗪类化合物。酞嗪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菌、抗炎等广泛的生物活性。结论:酞嗪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分子,对其结构进行优化,有望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候选药物。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phthalazine compounds with nove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Methods: taking "phthalazine" synthesis "biological activity", "synthesis", "biological activity" as the key word, using direct method, sequential search method, traceability method and other literature retrieval methods, a combination query was made in USA Chemical Abstract (Internet Edition) from October 2008 to May 2015, China Zhiwang, Wanfang, etc. 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bioactivities of phthalazine compounds in Viper database were reviewed. Results: a total of 50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of which 26 were valid. The synthesis of phthalazine compounds is usually carried out by three methods, that is, the structure of phthalazine is combined with triazole and tetrazole, which have biological activity, so that phthalazine compounds can be synthesized by combining the structure of phthalazine with bioactive triazole and tetrazolium. To modify the structure of phthalazine lead compounds such as Vataranil, to synthesize phthalazine compounds, and to synthesize phthalazine compounds by green chemical multicomponent "one pot boiling". Phthalazine compounds have a wide range of anti-cancer,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d other biological activities. Conclusion: phthalazines are a class of molecules with a wide range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药学院/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郑州大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No.2015xjxm234)
【分类号】:R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锦飞;刘高生;;四氮唑类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娜仁;姬宇飞;代红光;盛显良;;四氮唑三核Cu(Ⅱ)配合物的原位组装及其结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牛红旭;卤代三唑和卤代四唑的合成[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家泰,陈尔章,孙永华,刘又宁,崔洪,陈杨,赵德恒,陈欣,,王睿,曹照龙;氧头孢烯类新抗生素氟氧头孢(Flomoxef)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206例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双生;程俊;鲁传华;谢复新;倪诗圣;;N-取代四氮杂大环镧(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7年04期
2 祝美华,汤漩;肝素的生物活性及应用[J];山东食品科技;2004年05期
3 张其楷;解胆碱能药物的立体结构与生物活性[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年04期
4 翁少全,徐桢琦;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糖基化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J];广东药学;2003年01期
5 张敏,刘晓涛,任其昌;活性三价铬的制备 生物活性及抗癌作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年02期
6 李永辉;生物活性寡肽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年05期
7 宋成英;黄俊懿;封加福;谈文毅;;对生物黄酮生物活性的综述[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年04期
8 梁惠花,刘晓河,郭春燕,李振良;药物的旋光性与生物活性[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姬胜利;桑青;张天民;;肝素的来源控制、结构分析以及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2年09期
10 孙月庭,刘斌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武汉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其庄;许东芳;沈智慧;夏庆春;杨自芳;施阳;;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马大为;;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合成的新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车雪萍;王飞;郭晓东;郑晨星;刘宏民;徐海伟;;多取代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军;N,N-二取代甘氨酸四乙酰基葡萄糖酯与半乳糖酯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丹丹;重组人BMP-2的生物活性测定[D];暨南大学;2010年
3 郑仙明;2-腈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4 赵明媚;特异生物活性聚乳酸的制备[D];重庆大学;2006年
5 高丽红;斯特维醇和异斯特维醇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陆洲;新型脱氢枞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74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7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