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环糊精自组装新型囊泡的合成及水溶性药物的包合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8 04:37

  本文选题:环糊精 + 梓醇 ; 参考:《中国药学杂志》2015年06期


【摘要】:目的基于分子自组装原理,以医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Mn=2 000)与β-环糊精(beta-cyclodextrin,β-CD)形成新型囊泡,包合水溶性药物梓醇。方法通过透射电镜(TEM)、Zeta电位仪和激光粒度仪表征囊泡的形貌和结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囊泡的药物包合率。结果载药囊泡制备成功,其粒径分布在110 nm左右,接近纳米囊泡级别;Zeta电位在-19 m V左右,说明囊泡稳定性较好。并且,粒径和Zeta电位均随囊泡浓度和p H值的改变呈相关趋势改变,为优化囊泡的制备提供了参考。囊泡的载药率在52%左右,载药率良好。结论该实验为水溶性药物的包合提供了参考。
[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olecular self-assembly, a new vesicle was formed from medical polyethylene glycoline (PEGG) Mn2 000 and beta-cyclodextrin (尾 -CD), which was encapsulated with catalpol, a water-soluble drug. Methods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ves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laser particle size meter. The drug inclusion rate of vesicles was determined by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Results the vesicl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about 110 nm, and the Zeta potential was about -19 MV,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vesicles were stable. Moreover, the particle size and Zeta potential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vesicle concentration and pH value,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preparation of vesicles. The drug loading rate of vesicles was about 52%, and the drug loading rate was good. Conclusion this experimen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nclusion of water-soluble drugs.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中药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877072) 浙江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11C12043)
【分类号】:R91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辛飞飞;张华承;孙涛;孔丽;李月明;郝爱友;;基于超分子环糊精两亲分子的敏感型囊泡体系[J];化学进展;2012年Z1期

2 王彬;潘君;刘颖;糜丽;张廷秀;;聚乙二醇接枝聚乳酸的自组装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J];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高鹏;王培境;耿雪;叶霖;张爱英;冯增国;;γ-环糊精包结折叠双链PEG聚准轮烷材料的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3年03期

4 昝佳,朱德权,谭丰苹,林莹,蒋国强,丁富新;聚羟基丁酸酯缓释微粒作用下的埋植给药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5 王金红;张瑞;胡雅儿;夏宗勤;;地黄活性成分梓醇抗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会涛;胡智文;万军民;王建;王秉;陈文兴;;α-环糊精接枝壳聚糖纤维的合成及其对对硝基酚的包合吸附与释放[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4期

2 李家诗;张琰;陈杰;王朝华;郎美东;;功能化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9年19期

3 栾建凤;叶东;朱培元;姚根宏;严京梅;汤时杰;杨宝林;胡新勇;;悬浮红细胞长途运输的温度控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12期

4 韩桂芳;沈晓冬;栾建凤;崔升;朱培元;;储血用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11期

5 张晓喜;潘君;严好;糜丽;江伟民;任慧卿;王润光;;两亲性聚乙二醇接枝聚乳酸胶束的制备及特性[J];精细化工;2010年06期

6 白阳;范晓东;穆承广;杨臻;王丹;张海涛;;含环糊精链节的拓扑高分子[J];化学进展;2013年Z1期

7 张秀杰;尹安春;刘晶;;中西医结合角度谈地黄活性成分梓醇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治疗前景[J];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06期

8 邹琼;刘娟;朱刚兵;张小华;陈金华;;一种新型酶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构建及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3年08期

9 孔蕊;施冬健;刘蓉瑾;吴超;倪沛红;陈明清;;双敏感性环糊精超分子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3年11期

10 徐妮为;刘梦艳;洪诗斌;颜蔚;付继芳;邓维;;基于环糊精构建的基因载体进展[J];化学进展;201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段卫娜;张振凌;贾利利;张宏伟;;不同炮制方法对地黄滋阴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温会涛;徐灏龙;;环糊精及其固载化在水处理中的应用[A];2008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夏全刚;刘宝林;;相变材料在蓄冷设备中的应用进展与探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晓亚;双亲性无规—交替共聚物自组装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春梅;β-环糊精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谢卫东;纳米微粒埋植薄膜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刘卫欣;鲜地黄有效部位提取分离、含量测定方法及降糖活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5 刘彦飞;地黄活性物质与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曹晶晶;具有室温磷光响应的功能性分子梭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7 薛国胜;拉曼光镊表征偶氮聚合物囊泡光响应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剑;荔枝核总皂苷对Aβ_(25-35)诱导PC12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D];泸州医学院;2011年

2 郭雯婷;乙草胺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朱盈;九味羌活胶囊制剂工艺及原料药超微粉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玉玲;梓醇、左旋紫草素、丹皮酚对KGF诱导的HaCaT细胞过度增殖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宋晓琨;梓醇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6 张汉力;蜜胺树脂的增韧改性及热解动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张敏;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释药特性[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8 王素军;新型药物控释材料—端羟基聚(丙交酯-co-对二氧环己酮)及其微球制备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刘颖;可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改性聚乳酸的制备[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王静;十二醇/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西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涛;张华承;李月明;辛飞飞;孔丽;郝爱友;;基于环糊精和富勒烯偶联体系的新型分子机器[J];化学进展;2010年11期

2 刘艳;黄卓明;杨亚军;张丹;刘伟;何仲贵;;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的制备及释药因素考察[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龙孝;朱素燕;;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对盐酸哌唑嗪的增溶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02期

2 季志平;维A酸的β-环糊精包合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0年03期

3 李泳;张兆霞;;以牡蛎壳粉作载体对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抗氧化包合作用研究[J];云南化工;2009年01期

4 王巍;王建华;;西洛他唑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热力学研究[J];抗感染药学;2014年02期

5 吴婷;张卫明;顾龚平;沈奇;陆长梅;吴国荣;;植物次级产物修饰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06期

6 代国飞;赵伟强;陈洁;谢建树;王明伟;;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抗幽门螺杆菌新化学实体NE-2001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19期

7 王齐放;王中彦;赵U,

本文编号:2076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76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