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发布时间:2018-06-29 12:35

  本文选题:叶酸 + 白蛋白 ; 参考:《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合成叶酸-白蛋白靶向材料,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BSA-c NLCs)和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FA-BSA-c NLCs)。对两者粒径、外观、包封率、载药量、体外细胞摄取、血液和肿瘤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BSA-c NLCs和FA-BSA-c NLCs粒径分别为81.4和79.8 nm,Zeta电位分别为+5.12和+3.74 m V,透射电镜照片表明两者均为圆整的类球形结构。两者紫杉醇包封率都大于97%,载药量在3.7%左右。体外细胞试验证实,高表达叶酸受体的SKOV3对FA-BSA-c NLCs的摄取显著高于BSA-c NLCs,说明FA-BSA-c NLCs对SKOV3具有明显的靶向性。血液及肿瘤药代动力学显示两者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明显差异,证实表面修饰叶酸不影响制剂的体内行为。药效学试验显示,BSA-c NLCs和FA-BSA-c NLCs抑瘤率分别为72.08%和80.75%。可见FA-BSA-c NLCs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内外抗肿瘤疗效,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Abstract]:Folic acid-albumin targeting materials were synthesized. Albumin coated cationic lipid carriers (BSA-c NLCs) and folic acid-albumin coated cationic nano-lipids (FA-BSA-c NLCs) were prepared by thin-film dispersion method. The particle size, appearanc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drug loading, cell uptake in vitro,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blood and tumor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le sizes of BSA-c NLCs and FA-BSA-c NLCs are 81.4 and 79.8 nm 路min ~ (-1), respectively, and the Zeta potentials are 5.12 and 3.74 MV, respectively. The entrapment efficiency of paclitaxel was higher than 97%, and the drug loading was about 3.7%. The uptake of FA-BSA-c NLCs by SKOV3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folic acid recepto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SA-c NLCs in vitro, which indicated that FA-BSA-c NLCs had obvious targeting to SKOV3.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blood and tumor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surface modified folic acid did not affect the in vivo behavior of the preparation. The inhibition rates of BSA-c NLCs and FA-BSA-c NLCs were 72.08% and 80.75%, respectively. It can be seen that FA-BSA-c NLCs can improve the antitumor effect in vivo and in vitro to some extent, and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药学院;南京绿叶思科药业有限公司;平邑县中医医院;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分类号】:R9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魏大鹏,宋相容,乔小蓉;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2 张良珂;侯世祥;卢懿;宋相容;;叶酸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及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09期

3 张琳华;何颖娜;马桂蕾;宋存先;;叶酸靶向紫杉醇聚合物纳米囊泡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年22期

4 李赛;肖衍宇;苏志桂;施璐;平其能;张灿;;白蛋白包覆阳离子脂质纳米载体的制备及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开智;汤继辉;;血清白蛋白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年10期

2 张淑芳;汪森明;;叶酸介导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7年04期

3 陈伙德;贾振斌;邱敏;林坚涛;;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J];广东化工;2008年10期

4 张亚东;庞燕;陆洁;魏晓焱;杨文江;朱美霖;;叶酸受体靶向的人血清白蛋白-叶酸偶联物的制备、标记及生物性能评价[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10期

5 张武雄;凌丽;何练芹;臧林泉;潘雪刁;朱亮;;叶酸偶联5-氟尿嘧啶-白蛋白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及靶向性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凌丽;张武雄;朱亮;;抗肿瘤靶向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聂亚莉,徐明;纳米粒载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5年03期

8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魏大鹏;宋相容;;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1期

9 郑元青;童春义;王贝;谢英;廖红东;李丹;刘选明;;叶酸-磁性淀粉纳米颗粒的研制及其肿瘤靶向磁热疗效应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10 邹斯婷;王峥;王千;;叶酸负载两亲嵌段聚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晓晨;唐劲天;;磁感应治疗技术的发展[A];2008年医疗仪器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彤;叶酸受体靶向对比剂磁共振显像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李刚;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介入治疗肝癌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张慧珠;疏水改性多糖及其叶酸偶合体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代从新;难治性垂体腺瘤的TMZ联合化疗和BNCT治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5 龚铖;新型靶向性肽型DNA载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祖歌;迷迭香主要活性成分的绿色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潘伟;功能纳米荧光探针用于肿瘤细胞成像及诊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孙漩嵘;基于FRET的嵌段共聚物胶束输送药物的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刘诚;表面功能化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作为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李凡;基于无机纳米材料和DNA纳米结构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智舟;叶酸介导多西紫杉醇牛血清白蛋白肿瘤靶向纳米粒制备、表征及体外释放性能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张庆莲;米托蒽醌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细胞摄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敏;Pt系纳米新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杨志文;靶向抗癌药(砒霜)白蛋白纳米球的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5年

5 苏华;磷酸化甘露糖苷修饰的白蛋白纳米粒给药系统及其肝星状细胞靶向特性[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彭易安;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7 赵志坚;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蛋白结合率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杨帆;纳米氧化钛在菠菜光化学反应与氮代谢中的若干作用机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张淑芳;叶酸—葡聚糖—吡柔比星靶向药物的合成及抗肿瘤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10 刘海;抗癌药靶向(叶酸介导)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伟,陆彬,熊素彬,李凤前;热致变性固化时间与温度对喷雾干燥牛血清白蛋白微球表面活性氨基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9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耀东;;药代动力学分室模式的符号[J];国外医学资料.麻醉与复苏;1980年03期

2 沈敏,袁倚盛,吴兴中;人血浆中反式维甲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J];色谱;1992年06期

3 乔连明,马金龙;甲基多巴对硫酸镁的药代动力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唐刚华,唐小兰,姜国辉,张云,王世真,王树惠;~(125)I-神经生长因子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2年01期

5 周明yN;陈秋晨;付婴子;姜雨;魏敏杰;;氨茶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10期

6 邓承莲;邹佳;欧伦;董立厚;宋海峰;;两种重组抗CD2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及其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4年03期

7 付良青,骆传环,舒融;新型安眠药Melatonin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质谱学报;2000年Z1期

8 文红梅,池玉梅,李伟,张正行,安登魁;HPLC-MS法测定犬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年03期

9 杨丽莉,袁倚盛,屠锡德;气相色谱法测定溴己新血药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色谱;2000年06期

10 刘志国,梁敦素,甘崎峰,杨灿宇;金霉素在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景峰;;药物相关基因多态型与药代动力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许景峰;;药物相关基因多态型与药代动力学相关性的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刘昌孝;高连用;李全胜;;舍他斯汀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4 李健伟;马士盐;;抗白血病药物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报告[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在震;祝春浩;;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李迎;张振清;阮金秀;;大鼠静脉给全氟三丁胺乳剂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7 毕学智;孟志云;窦桂芳;;乐福昔布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A];第八次全国药物与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王丽;;儿童药物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2008生物医药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姜华;;小儿麻醉群体药代动力学应用研究进展[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静;郑恒;钱振宇;刘心霞;袁世英;毋丹;曹翠玲;陈汇;;来托司坦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熊昌彪;眼用中药亟须加强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欧慧敏;药代动力学彰显新药转化价值[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河北远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占勇;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N];中国畜牧报;2004年

4 ;环孢素A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对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白毅 整理;以药代动力学为主线的新药成药性的临床前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王宝龙;健能隆F-652海外临床研究正式启动[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记者白毅;中国医科院生技所构建药物研究平台成效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董智;微剂量给药 新药开发的加速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编译 李勇;新药开发的五“R”原则[N];中国医药报;2014年

10 Emilly;单剂量布地奈德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告捷[N];医药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盖芸芸;多组分中药物质组溶出及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鲁丹丹;硫代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4 王淑萍;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倪健;抗栓素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孔琦;噻吩诺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姜志平;长春地辛群体药代动力学:ABCB1遗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差异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8 谢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标记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刘小光;利福平和rifabutin药代动力学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10 杨波;1,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体内外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琪;伊潘立酮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2 宋艳霞;重组人源化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3 张娟红;高原环境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基础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廉江平;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钟玲;阿德福韦前药药代动力学及组织的分布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汤飞飞;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在位无损检测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何颖娜;注射用异丙叉景酮糖酐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8 原梅;几种药物制剂与靶向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9 张志涛;吡拉西坦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质谱裂解规律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10 旷瑜;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干扰素ω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2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82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