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NLME程序建立丙戊酸在中国癫痫患儿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
本文选题:癫痫 + 儿童 ; 参考:《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年14期
【摘要】:目的:建立中国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472例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后的血药浓度数据和临床资料。将患儿随机分成2组,PPK模型组(n=354):应用NLME程序建立一房室群体药动学模型(个体间变异采用指数模型,残差变异采用加法模型表示),考察各协变量对参数Ka、Vd和Cl的影响。用拟合优度、自举验证、直观预测检验(VPC)对最终模型的性能进行内部验证。PPK验证组(n=118):用最终模型预测验证组患儿的血药浓度,与实测值比较计算平均预测误差(MPE)、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平均预测误差平方(MSE)和均方根预测误差(RMSE)对最终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PPK最终模型为:Ka=1.18×eηKa h-1;Vd=0.30×eηVd L·kg-1;Cl=0.008×(WT/18)-0.92×eηCl L·kg-1·h-1。体质量负相关影响Cl。拟合优度、自举验证和VPC的评价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外部验证最终模型结果为:MPE=-0.09 mg·L-1,MAE=0.72 mg·L-1,MSE=0.76(mg·L-1)2,RMSE=0.87 mg·L-1。血药浓度实测值和最终模型的个体预测值(DV vs IPRED)的决定系数R2=0.998 1。外部验证说明最终模型预测准确度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国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后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模型结构表明丙戊酸体重校正的清除率随患儿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group pharmacokinetic model of valproic acid in epileptic children in China and to promote rational use of valproic acid. Methods: blood concentration data and clinical data of 472 epileptic children after oral valproic acid were collected. Th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NLME program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pharmacokinetic model of atrioventricular population (the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was exponential model, the residual variation was expressed by the additive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of each covariable on the parameters Kav Vd and Cl was investigated. Internal valid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inal model with goodness of fit, bootstrap verification, visual prediction test (VPC). PPK validation group (nnb118): the final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of the children in the validation group. The calculated mean prediction error (MPE), mean absolute prediction error (mae), mean prediction error square (MSE) and root-mean-square prediction error (RMSE)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to verify the final model. Results the final model of 1. 18 脳 e 畏-Ka-h-1 kg-1 is: 0. 30 脳 e 畏 Vd L kg-1 Cln 0.008 脳 (WT18) -0. 92 脳 e 畏 Cl L kg-1 h-1.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body mass affects Cl. The results of goodness of fit, bootstrap verification and VPC evaluation show that the final model is stable and the prediction results are reliable. The result of external verification is as follows: MPE-0.09 mg / L MAEN 0.72 mg / L ~ (-1) MSE _ (0.76) (mg ~ (-1) ~ (2) RMSE ~ (-1) 0.87 mg / L ~ (-1). The determinant coefficient of DV vs IPRED was R20.998 1, the measured value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predictive value (DV vs IPRED) of the final model. External verification shows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final model is high.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model of Chinese children with epilepsy after oral valproic acid. The model structure showed that the clearance rate of valproic acid weight correction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and body mass.
【作者单位】: 武汉市儿童医院;
【分类号】:R9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华年,陈渝军,刘智胜;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01期
2 黄春新,林慧,韩方璇,黄影柳,欧阳峰,梁月兰,吴海涛,周广耀;贝叶斯法估算丙戊酸药动学参数及个体化给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峰;万荣峰;张玲玲;覃少华;江善祥;;壳聚糖对大鼠的致畸胎试验[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1期
2 禹旭;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4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3 高志荣;职工医院处方分析[J];安徽医学;2000年04期
4 王克荣,王儒强;我院儿科治疗呼吸道疾病应用抗生素的分析[J];安徽医药;2001年04期
5 葛德升;庄卫红;;2001~2005年我院麻醉药品应用与管理情况分析和评价[J];安徽医药;2007年09期
6 韦全剑;付应敏;吕雄文;;卡马西平临床应用进展[J];安徽医药;2008年01期
7 张林;;安达芬软膏治疗单纯疱疹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9年03期
8 邓彩霞;李文锋;;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过敏性休克1例[J];安徽医药;2009年10期
9 姜兰兰;袁静;;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不良反应1例[J];安徽医药;2010年04期
10 杜京娟,陆洪玲,韩振庆,朱伟,王全助,叶雷;舒必利防治非顺铂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J];癌症;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荣;贾正平;陈立仁;马骏;樊俊杰;张强;谢华;;头孢呋辛对映体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方法研究[A];西北地区第三届色谱学术报告会暨甘肃省第八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华;王荣;贾正平;徐丽婷;张娟红;王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丙戊酸镁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弟红兵;;浅析住院病人口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毛静远;王恒和;魏广力;葛永彬;李彬;王强;张运;李红;常延平;吴慧轩;王贤良;李明;郭永铁;;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心衰大鼠地高辛组织浓度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5 王自立;戈朝晖;魏敏吉;;脊柱结核患者体内三种抗结核药物浓度的测定其及临床意义[A];全国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结核病诊治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高峻岭;倪梅媛;;临床药理学原则在药物治疗中的运用[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梁健健;;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疗效关系[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奎鹏;薛昀;;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1例病例分析[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夏东亚;韦平;郭涛;;临床药动学给药个体化程序的升级改进及应用[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炜清;吕燕;张建会;;我院2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艳青;齐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动学、药效学及其与P-糖蛋白转运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远飞;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后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朱卫民;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4 王锡三;硬膜外腔复合液注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5 张春枝;人参皂苷糖基水解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潘保良;埃普利诺菌素注射液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7 汤文璐;上海市老年人群抗糖尿病药物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孙海燕;川芎嗪对大鼠脊髓继发性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石磊;全反式维甲酸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10 陈怡宏;清毒片、养正片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长春;两种植物抗血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质量标准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2 姜日成;49例视神经炎临床回顾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商建伟;透脓散外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邱胜红;新靶向抗肿瘤候选化合物Z-GP-Dox的早期药代动力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樊磊强;玫瑰糠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 mRNA及GATA-3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刘娜;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后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周慧;肾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体内环孢素A的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桂丽;HPLC法测定珍菊降压片中氢氯噻嗪和芦丁的含量[D];复旦大学;2011年
9 安英男;前列地尔对兔主动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抗栓功能的影响[D];辽宁医学院;2011年
10 王晓燕;李小娟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静,过林,刘广余,欧宁;癫vN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年03期
2 钟盛林,,冯赛华,姜云平,吴苏澄;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药物动力学测定[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年03期
3 夏东亚,申晓环,刘宝庆,隋因,唐云彪;临床药动学给药个体化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荣;;抗癫痫药物群体药动学模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2年16期
2 焦正,钟明康,胡敏,施孝金,李中东,张静华,王大猷,王宏图;丙戊酸清除率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年09期
3 陈荣;夏宗玲;;老年心衰患者口服地高辛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年12期
4 石浩强;杨骏;张立群;陆惠兰;陈冰;;中国肾移植患者西罗莫司群体药动学模型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年03期
5 郁莉斐;丁俊杰;石珩;李智平;焦正;王艺;;中国癫沲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年06期
6 陈晓晶;李中东;丁俊杰;施孝金;徐一新;;中国健康人群西布曲明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J];药学实践杂志;2012年04期
7 姜德春;王丽;卢炜;;用NONMEM法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04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德春;王丽;卢炜;;用NONMEM法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Zhiping Li;Yewei Chen;Qin Li;Di Cao;Dan Wu ;Yiqing Zhu;Wenjing Shi;Yun Cao;Chao Chen;Yi Wang;;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piperacillin tazobactam in neonates and young infants[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本文编号:2086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8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