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性的碲化镉量子点对模拟细胞膜的作用及细胞内在化过程研究
本文选题:氨基化CdTe量子点 + 羧基化CdTe量子点 ; 参考:《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发光半导体纳米晶,又称量子点(Quanturn dots,QDs)在过去几十年中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量子点具有粒径可控性、荧光量子产率高,光稳定性优越,荧光寿命长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这使得它们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成像、药物递送、太阳能发电和电子工业等领域。随着人类与量子点的接触机会变得越来越多,量子点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毒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体是由众多细胞构成的整体,而细胞膜是保卫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它控制着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为细胞内各项生理活动的进行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密闭环境。量子点与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可能会导致细胞损伤。因此,研究细胞膜和量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量子点的细胞毒性以及随后发生的细胞对量子点的摄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中,我们选取了水溶性的CdTe量子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对细胞膜的影响以及细胞内在化过程。首先,为了排除活细胞一系列生理活动对实验的干扰,我们制备了大单层囊泡(giant unilamellar vesicles,GUVs)、小单层囊泡(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SUVs)、支持磷脂双分子层(supported lipid bilayers,SLBs)和质膜囊泡(giant plasma membrane vesicles,GPMVs)作为无内吞能力的模拟细胞膜来研究氨基修饰和羧基修饰的CdTe量子点与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暴露在CdTe量子点中的细胞膜形态变化;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实时监测了量子点在细胞膜表面的吸附过程。其次,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培养了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来进一步研究CdTe量子点在细胞膜上的细胞内在化过程,并通过MTT和LDH实验检测了染毒后的细胞活力,以评估CdTe量子点对活体细胞的毒性。我们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通过无内吞能力的模拟细胞膜实验我们发现,带正电的氨基化CdTe量子点能够粘附在带负电的磷脂膜表面,带负电的羧基化CdTe量子点能够粘附在带正电的磷脂膜表面,而两种量子点对带同种电性的磷脂膜均无明显影响;此外,氨基化CdTe量子点能够粘附在带负电的质膜囊泡表面,而羧基化量子点不能,这表明量子点在模拟细胞膜上的吸附是由静电作用力主导的。(2)氨基化CdTe量子点能够通过非内吞作用机制穿过质膜囊泡进入其内部,而羧基化CdTe量子点无此能力,这表明足够多的CdTe量子点粘附在质膜囊泡表面能够引发其被动穿过膜。(3)通过活体细胞实验我们发现,CdTe量子点在其粘附后不能积聚在活细胞膜上,它们将主要通过内吞作用快速穿过细胞膜并进入细胞质。内吞作用是将量子点内在化到活细胞中的主要方式,这个过程是快速的,使得几乎所有的量子点在细胞膜上积累之前被内在化。而且,实验发现与贴壁的RBL-2H3细胞相比,被胰酶消化后的悬浮RBL-2H3细胞能够摄取更多的CdTe量子点。这说明细胞间质蛋白被胰酶消化掉后,颗粒物更容易接近细胞,从而更易粘附在细胞膜上并被快速内吞进入细胞。(4)MTT和LDH实验结果显示氨基化量子点比羧基化量子点的细胞毒性高。可能原因有两点:首先,静电力作用促使带正电的氨基化量子点靠近表面带负电的细胞,并与细胞膜上大量存在的阳离子结合位点相结合,从而更容易被细胞摄取;其次,氨基化量子点在水中或者葡萄糖中的团聚较羧基化量子点轻微,较小的粒径使得其更容易进入细胞并造成细胞损害。以上研究结果为量子点在细胞膜上的粘附及其内在化过程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此外,氨基化CdTe量子点的细胞毒性比羧基化CdTe量子点更加显著,这对评估量子点的环境危害以及量子点未来的改进和安全使用是非常有助益的。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have selected water - soluble CdTe quantum dots as the first barrier to understand the cytotoxicity of CdTe quantum dots on cell membranes . ( 4 ) The results show that CdTe quantum dots can not accumulate on the cell membrane by endocytosi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dTe quantum dots can not accumulate on the cell membrane before they are adhered to the cell membrane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9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宏伟,刘红莉,王一理,司履生;量子点:新的荧光标记物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2 叶鹏;宋金春;;量子点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及前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23期
3 谭君;祝连彩;;量子点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年06期
4 李鸿梅,房学迅,陈娟娟,李惟,王丽萍;量子点荧光标记应用于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年05期
5 徐萌,陈新明;量子点在肿瘤医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年09期
6 李琨;焦嫦亮;尹翔;王顺伟;王吉伟;张阳德;;量子点荧光标记及其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6年04期
7 杨玲玲;;量子点及其在生物光子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年01期
8 张毅;;量子点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石油化工应用;2008年02期
9 郑少鸾;朱立新;许小亮;王本忠;;量子点的荧光特性在生物标记成像中的应用及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06期
10 李丹;严拯宇;;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德红;武红敏;梁建功;韩鹤友;;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宋涛;逯超亮;宫晓群;杨秋花;李云红;常津;;量子点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久敏;宫晓群;张琦;宋涛;刘铁根;李迎新;常津;;小波变换在量子点编码识别中的应用[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佳涵;葛玉舒;田方方;樊婷;袁莲;刘义;;微量热研究量子点对线粒体代谢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5 何治柯;;小粒经近红外低毒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贾金锋;;全同金属量子点的生长与研究[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友林;曾庆辉;孔祥贵;;用于在体高灵敏检测的量子点发光光纤生物传感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王金嫒;王琛;付国;刘力;王桂英;;量子点的三维取向探测[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家雨;崔一平;王志兵;;胶体量子点的电致发光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原凤英;蒋最敏;陆f ;;锗硅双层量子点耦合效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卫东;美研究可高效阻断蛋白生成的量子点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常丽君;韩国造出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曲照贵;天大首创零污染量子点合成工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刘牧洋;我国量子点研究获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5 王全楚;“量子点”荧光标记初露端倪[N];健康报;2005年
6 刘霞;科学实验发现:量子点不是点[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刘霞;量子点显示屏或将成主流[N];科技日报;2010年
8 刘霞;胶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于欢;纳米技术全面升级LED[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记者马艳红;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民;量子点分子及量子点团簇的电子结构[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石星波;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3 王解兵;Ⅱ-Ⅵ族油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李钒;高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5 周宏明;核壳型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及其光学非线性[D];武汉大学;2013年
6 黄碧海;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生物探针构建[D];武汉大学;2012年
7 潘佳奇;半导体ZnSe量子点和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8 卞伟;锰掺杂硫化锌量子点磷光探针研究及分析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9 胡思怡;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功能型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瑞政;光功能客体/LDHs插层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芳蕊;纳米颗粒—量子点经嗅觉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08年
2 许智祥;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秀清;量子点的不同修饰方法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华晓锋;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的偶联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玉丹;单电子隧穿耦合量子点的输运和光学性质[D];山西大学;2011年
6 何至青;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清爱;基于量子点的金属离子检测和碳点的制备及其发光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卢鹏;核分析技术在水溶性氧化锌量子点吸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翼飞;锗硅单量子点的耦合和瞬态电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潇;一种纳米级碳量子点的合成、修饰、表征及生物学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4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9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