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橄榄苦苷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18-07-29 11:40
【摘要】:目的:采用微柱滤过法测定橄榄苦苷脂质体的包封率。方法:用20 ml的注射器装填葡聚糖凝胶,取40μl的样品加至柱头后,先用2倍柱体积的纯化水冲柱,再用50%的乙醇溶液洗柱,收集洗脱液,测定吸光度值,根据洗脱曲线计算脂质体中游离橄榄苦苷的含量,推算包封率。结果:在橄榄苦苷出峰处,脂质体对测定无干扰;橄榄苦苷在1~16μg·m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1,1.5及2 mg·ml-1橄榄苦苷与空白脂质体混合后的过柱回收率分别为(110.00±2.35)%,(109.75±2.63)%及(97.97±1.82)%;同一批橄榄苦苷脂质体重复测定6次包封率的RSD为1.76%。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适于橄榄苦苷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olivopicrin liposomes by microcolumn filtration method. Methods: the dextran gel was filled with 20 ml syringe. After 40 渭 l sample was added to the column, the column was washed with purified water of 2 times volume, then washed with 50% ethanol solution. The eluate was collected and the absorbance value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lution curve, the content of free olive glycoside in liposomes was calculated and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t the peak of olive glucoside, liposomes did not interfere with the determination, and olive glycoside was in the range of 1 ~ 16 渭 g ml-1. The over column recoveries were (110.00 卤2.35)%, (109.75 卤2.63)% and (97.97 卤1.82), respectively, when the absorbance and concentration were linear (r _ 2 ~ (0.999 ~ 6) ~ (1.5) and ~ (2) mg ml-1 / liposome, respectively, and the RSD of 6 times of encapsulation rate was 1.76% for the same batch of olivopicrin liposomes, and the recovery was (110.00 卤2.35)%, (109.75 卤2.63)% and (97.97 卤1.8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accurate, simple and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ntrapment efficiency of olivopicrin liposomes.
【作者单位】: 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成都大学;
【分类号】:R9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召红;刘皈阳;魏亚超;;微柱离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阿霉素磁性热敏脂质体包封率[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年06期

2 陈召红;刘皈阳;魏亚超;;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1年01期

3 李争艳;毛春芹;曾莉;陆兔林;;川芎嗪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测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王娜;邓英杰;王敏;曹金娜;张睿智;刘颜;;洛莫司汀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连文元;何承辉;邢建国;王新春;黄川生;;阿苯达唑壳聚糖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47期

6 熊非,朱家壁,王维,华小兵;灯盏花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研究[J];药学学报;2004年09期

7 宫金岩;胡连栋;刘洋;唐星;杨更亮;;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中主药的含量及包封率测定[J];中国药房;2008年16期

8 宋金春;黄岭;陈佳丽;;羟基喜树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包封率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年10期

9 常桂民,段芳龄,杨淑英,盛剑秋;脂质体阿霉素的制备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年06期

10 陈军;苏璇;蔡宝昌;王玮;祁艳;;马钱子总生物碱脂质体的含量与包封率测定[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雯;张宏;卢婷利;陈涛;;水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9期

2 齐炼文;李萍;盛亮洪;;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当归补血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6年02期

3 ;药物分析(Ⅰ)[J];分析试验室;2010年09期

4 万东华,高瑜,周训胜,许小平;硫酸氢黄连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李淑梅;杨帆;李睿;;黄芪多糖脂质体的制备[J];光谱实验室;2008年02期

6 陈淑花;詹世平;张晶;陈理;;超临界逆向蒸发法制备葡萄糖脂质体实验及性能表征[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7 刘娜;张慧;李志平;陈启明;梅兴国;;多西紫杉醇长循环热敏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年03期

8 王辉;邹培培;;大黄酚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9 张一鸣;刘靖新;周颖琳;张新祥;;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杉醇脂质体的包封率[J];分析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10 曾诚;黄伟;何承辉;邢建国;;复合磷脂脂质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剑利;陈红漫;阚国仕;刘明胜;李贺民;;玉米SOD饱和磷脂质体的制备[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魏海;杨海军;丁明玉;;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检测[A];第六届全国颗粒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魏海;杨海军;丁明玉;;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爱明;周晓星;姜伟化;杨磊;伊春芳;刘颖;王志昆;王东凯;;氟尿嘧啶PLGA-TPGS纳米粒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A];医药导报(2013年8月第32卷增刊)[C];2013年

5 张炜煜;周昕琪;孙敬蒙;;银脑通片制备工艺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兰凤;附子多糖、rhIL-2与阿霉素不同靶向制剂靶向治疗肿瘤的协同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2 穆筱梅;聚乙烯醇修饰脂质体的制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3 钟海军;灯盏花素脂质体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4 李红茹;超临界流体在中药雷公藤制剂中的应用及其溶解度的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黄煜伦;雷公藤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江志强;穿心莲内酯类脂质囊泡的研制及其抗肝癌靶向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张洋;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肝损伤大鼠保肝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畅敏;奥沙利铂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海丽;马钱子碱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晓萍;仿生细胞膜技术研究中药活性成分[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鑫;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郭晨煜;槲皮素纳米脂质载体制剂及其经皮给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桐楷;氢溴酸高乌甲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7 刘安刚;氟苯尼考纳米乳的研制及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试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兴华;平衡塔板理论与非平衡塔板理论的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高媛媛;大蒜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10 周奕;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磷脂复合物pH敏感型脂质体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英;壳聚糖作为药用辅料的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02年07期

2 杨成新;牛灵;张军;;100例肝包虫病阿苯达唑乳剂治疗效果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7年06期

3 洪慧,龙晓英,李力任,林丹,梁少华;葡聚糖微型凝胶柱测定辣椒碱柔性脂质体包封率的条件探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罗华丽;鲁在君;;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6年07期

5 李唐棣;郝丽梅;梅兴国;;脂质体包封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3期

6 范芳,谢瑞祥,吴国森;紫外检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霉素浓度及其稳定性考察[J];海峡药学;2002年06期

7 陈晓,魏福祥,瞿延辉;莪术中有效成分——榄香烯的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3年06期

8 方伟,阚庆生,王新民,许爱荣;替尼泊苷和洛莫司汀联合治疗18例转移性脑肿瘤[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9 张荣,汤秋华,胡永狮,郭文勇,杜青云;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口服液总生物碱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0年02期

10 袁晓佳,张志荣,何勤;胸腺五肽三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J];华西药学杂志;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鸣建,董建军,张海艳,郭唯,赵天增;小叶丁香组织培养生成橄榄苦苷(Ⅰ)[J];中草药;2005年04期

2 党建章;黄志立;张志安;冯丽雄;顿晓东;;橄榄叶中橄榄苦苷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游双银;尹卫平;张丽;王忠东;;聚酰胺膜在橄榄苦苷分离上的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7年08期

4 郝婷;崔建玲;赵桂琴;张树峰;;橄榄苦苷提取分离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邓瑞雪;刘普;袁华;赵尤曼;段文录;尹卫平;;小叶丁香中橄榄苦苷的纯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10年08期

6 傅珊;万文倩;杨文革;胡永红;;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分离纯化[J];生物加工过程;2011年04期

7 闫树军;王远;苏艳红;饶在生;李晖;;响应面法优化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超声辅助提取工艺[J];食品科学;2012年18期

8 黄丽红;;橄榄苦苷的抗结肠癌作用机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3年05期

9 尹营松;苏占辉;刘丽艳;赵桂琴;陈四平;;橄榄苦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年08期

10 王守旭;宋杏花;邓艳;徐晓燕;;从油橄榄叶中提取并纯化橄榄苦苷的工艺方法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党建章;张幸生;黄晓裕;冯丽雄;;D-101大孔树脂富集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尹营松;橄榄苦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2年

2 林培燕;毛冬青活性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郑媛媛;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和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闫静;抗病毒活性糖苷的筛选及其对TLR3及相关基因的调控[D];吉林大学;2014年

5 韩晶;紫丁香和炎立消化学成分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52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152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d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