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以恩诺沙星为检测对象探究恩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2018-10-08 12:12
【摘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分别以蛋白为检测对象和以药物为检测对象,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恩诺沙星(EFL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两种不同分子作为检测对象均表明EFLX与BSA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作用力类型以疏水作用为主。基于实验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以EFLX为检测对象所得的结合常数远大于以BSA为检测对象的结合常数。这表明以药物为检测对象的荧光光谱法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传达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信息。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得到了紫外光谱法的验证。此外,考察了离子强度对EFLX-BSA体系的影响,通过EFLX与曙红B(EB)、盐酸柔红霉素(DH)、赫斯特荧光染料(Hoechst)的竞争实验,推测了EFLX与BSA的结合方式为沟槽式。
[Abstract]:Under simulate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rofloxacin (EFLX)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BSA)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with protein as detection object and drug as detection object. The quenching mode of EFLX and BSA is static quenching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is the main typ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binding constants obtained by using EFLX as the detection object are much larger than the binding constants with BSA as the detection obj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with drug as the detection object can convey the interaction information of drug and protein more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correctness of this conclusion is verified by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on EFLX-BSA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competitive experiment of EFLX and eosin B (EB), hydrochloride, (DH), Herst fluorescent dye (Hoechst), 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EFLX and BSA was trench type.
【作者单位】: 廊坊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B2014408013) 廊坊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重点专项基金(LSLZ201401)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漆著,黄天华;两种牛血清白蛋白用于人精子获能效果的比较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1年02期

2 刘青松,ConroyWG,BergDK;血清白蛋白对α_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反应的增强作用(英文)[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3 周德玫 ,梁柱石;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测定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3年08期

4 鲁文强;脑脊液和血清白蛋白比值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04年11期

5 罗辉遇;谢长江;刘卫江;温德良;张振辉;熊旭明;陈晓辉;;大手术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6 张春梅;于子龙;丛斌;;脑脊液微量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的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8年04期

7 高兴军;郭明;李兵;郭建忠;李铭慧;;二价金属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8 郑任之;罗光弟;;用染料结合法测定血清白蛋白[J];泸州医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9 魏明竟;;血清白蛋白测定方法的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2年01期

10 金新德;血清白蛋白变异株——双白蛋白的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辉;潘婕;罗本燕;;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关系研究[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艳;柴之芳;石伟群;;铀酰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槐永军;马壮;史亮;陈萍;;血清白蛋白及血尿素氮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影响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曹小敏;李杰;刘欲文;汪存信;;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稀土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热变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苏文翠;章伟光;罗妙丽;殷霞;范军;;血清白蛋白对手性分子识别[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霞;汪存信;李杰;王志勇;;稀土离子(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吴霞;冉德焕;谭业邦;杨景和;;葫芦[6]脲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陈宇;肖盛元;Waqar Ahmad;张镇松;邓玉林;;葡萄糖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非酶促修饰作用[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9 董婧;边建红;晋卫军;张昭;;荧光法研究可分解单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变性作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蔡雪梅;李建晴;景顺杰;;两种食用合成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马爱平;转基因水稻胚乳可提取血清白蛋白[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波;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徐洪亮;小分子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梁彦秋;铜(Ⅱ)镉(Ⅱ)、几种小分子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鑫;中药丹参活性成分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王宁;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小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李向荣;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和谱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章悦;基于线粒体靶向的药(毒)物与线粒体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武汉大学;2011年

8 阎波;Cu(Ⅱ)、Zn(Ⅱ)水溶液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秋兰;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的瘦肉精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规律[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周瑞;牛血清白蛋白—槲皮素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细胞摄入及吸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惠;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间反应机理的同步荧光光谱法与改进荧光光谱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孔佩璇;液态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低血清白蛋白患者中的临床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胡晓慧;金(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廖志希;光谱法研究四类含氮稠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蒋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俊;光谱法研究抗生素与金属离子对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7 苏朋涛;血清白蛋白下降率在评估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中的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琳琳;基于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的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9 金蕊;牛血清白蛋白与喹诺酮类药物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郑芳青;牛血清白蛋白—二氧化铈纳米人工酶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56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256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