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基因多态性的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群体药动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8 14:23
【摘要】:引言:尽管抗癫痫药物可以明显控制或改善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仍有大量患者由于药物浓度和疗效的个体差异导致疗效不佳或者发生不良反应。不同的患者药物代谢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同一血药浓度水平对不同个体间产生的疗效也可能存在着差异。仅通过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或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PK)的研究方法,把血药浓度调整到治疗窗内,以求达到个体化给药这一目标仍不够精准。如何定量考察遗传因素对药物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已成为临床上进行个体化治疗及合理用药更深层次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拉莫三嗪群体药动学模型的研究已较成熟,考察的影响因素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及合并用药,鲜见考察代谢酶、转运体以及效应靶点等遗传差异对药物清除和分布的影响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综合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遗传多态性等多方面数据,筛选出可影响拉莫三嗪体内代谢及转运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量化各种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拉莫三嗪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最终通过模型仿真制定给药方案,为拉莫三嗪的安全用药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建立测定人血清中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的液相串联质谱法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建立检测人血清中拉莫三嗪浓度方法。方法:以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4.6 mm×100 mm,3.5μm)为分析柱,流动相为含5 mmol·L~(-1)甲酸铵的甲醇-水体系(85:15),流速为0.5 m L·min~(-1),以拉莫三嗪-~(13)C_3为内标,采用蛋白沉淀法进行样本处理,采用选择性离子监测(MRM),通过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正离子模式分析拉莫三嗪(m/z 256.00→144.90)及其内标物(m/z 258.00→144.90)血清浓度,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拉莫三嗪在0.2~25μg·m L~(-1)(R~2=0.9996,n=8)范围内线性较好,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拉莫三嗪检测。定量下限连续进样准确度为95.90~101.30%,RSD值为2.19%;高、中、低浓度批内(n=6)及批间(n=3)精密度RSD值均低于3.01%,准确度在100.45~105.90%内,提取回收率为98.40%、100.18%、101.10%。低、高浓度质控样品内标归一化基质因子为106.56%和99.44%。在室温放置6h,4℃放置72h,-70℃冻存16d以及冻融5次条件下稳定。结论:本方法可简便、灵敏、高效测定人血清中拉莫三嗪浓度且特异性好,人血清内源性杂质不干扰拉莫三嗪及其内标的测定。第二部分:癫痫伴感染患者体内拉莫三嗪与利福平相互作用分析目的:探究癫痫伴有细菌感染患者进行抗菌治疗时,利福平在体内对拉莫三嗪血药浓度以及癫痫症状的影响。方法:通过神经科门诊收集16例伴有混合菌感染的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在拉莫三嗪抗癫痫治疗方案中添加利福平进行抗菌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LC-MS/MS法监测拉莫三嗪血清浓度,通过自身前后对照以及多疗程间对比的方法观察在为期约2个月的利福平治疗前、治疗中以及停止治疗后拉莫三嗪标准化血药浓度(CD_(RLTG))、癫痫症状以及发作次数变化。结果:16例患者的CD_(RLTG)在利福平抗菌治疗第3天有明显的下降。相比于利福平治疗前,6例患者的CD_(RLTG)在治疗第6天下降44.23±15.78%,9例患者在第14天下降66.19±15.73%,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0)。1例患者连续服用利福平42天后,CD_(RLTG)可由2.65μg·ml~(-1)·kg·mg~(-1)下降至0.38μg·ml~(-1)·kg·mg~(-1)。单一疗程中,多例患者在利福平治疗3~5天时出现癫痫发作,≥7天后却未见症状加重或发作频率升高;多疗程相互比较,患者发作症状较前一疗程减轻,次数减少。结论:利福平可显著地降低癫痫患者体内拉莫三嗪浓度,此作用随着合用时间延长而显著加强。抗菌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癫痫患者症状以及降低发作次数。第三部分:拉莫三嗪相关代谢酶、转运体及效应靶点基因型在癫痫患者中的分布目的:调查与拉莫三嗪相关的代谢酶(UGT1A4、UGT2B7)、转运体(MDR1、ABCG2、ABCC2、SLC22A1)和药物靶点(SCN1A)等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对应基因型在中国癫痫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方法:收集2014.7~2017.1在我院就诊的拉莫三嗪治疗的癫痫患者血样。以经典酚-氯仿法提取患者基因组DNA,采用Singer测序法和Snap Shots分型法对患者基因型进行分析,并以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验证受试患者的种群群体代表性。结果:入选的99例患者中未发现代谢酶UGT1A4-70CA(rs6755571)位点A等位基因突变。代谢酶UGT1A4-142TG G等位基因频率为21.73%,高于欧洲人群以及部分亚洲人群。转运体MDR1-G2677表现为非同义突变,野生基因型GG占比为29.29%;纯合子突变体为AA或TT,共16例。SCN1A-3115 GA突变频率为31.31%,GG、GA和AA三种基因型频率均衡,分别为46.46%、44.44%、9.09%。代谢酶UGT1A4、UGT2B7,转运体MDR1、ABCG2、ABCC和SLC22A1,及药物靶点SCN1A等各个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论:中国癫痫患者代谢酶UGT1A4-70CT(P24T)均为CC型,未发现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UGT1A4-142TG 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欧洲人群以及部分亚洲人群。与拉莫三嗪相关的代谢酶UGT1A4、UGT2B7,转运体MDR1、ABCG2、ABCC和SLC22A1,及药物靶点SCN1A等位点基因分布均具有群体代表性。第四部分:基于基因多态性建立中国癫痫患者拉莫三嗪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目的:建立中国癫痫患者应用拉莫三嗪的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定量考察非遗传和遗传因素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89例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数据、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用药以及相关酶基因多态性结果进行拟合处理。采用NONMEM法,以口服吸收的一房室模型建立基础模型,估算全身清除率和分布容积。采用向前包容法和向后剔除法筛查对药动学参数有显著影响的协变量。用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评价模型的稳定性和可行度。结果:最终拟合模型预测公式为CL_((1))=σ_1×(1-σ_4×VPA)×(1+σ_5×RFP)×e~(ETA1),清除率的基础模型预测值为1.11L/h,σ_(VPA)预测值为-0.385,σ_(RFP)预测值为0.647;V(1)=σ_2×e_(ETA2),基础模型分布容积为12.7 L,模型固定效应值Ka(Fixed)为1.97 L/h。SLC22A1-1222AG AA基因型可使清除率升高。ABCG2-34GA GG基因型则使V值减低42.0%。当MDR1-2677G TT基因型和-C3435T TT基因型同时存在时,V值增大136.0%。CL和V的个体间变异度分别为0.152和0.20。结论:丙戊酸可降低拉莫三嗪清除率约38.5%;而利福平增加拉莫三嗪清除率约64.7%。转运体SLC22A1-1222AG、ABCG2-34GA以及MDR1-2677G和-C3435T可影响拉莫三嗪体内清除率和分布容积。年龄、体重、性别等非遗传因素以及代谢酶等相关遗传变异对拉莫三嗪清除率无显著性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69.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亚南;邱枫;徐善森;张Z,
本文编号:2279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2793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