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川青合剂对神经源性疼痛模型的镇痛疗效及疼痛关联基因的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30 10:10
【摘要】:目的:建立PITN和PISN大鼠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动态观察自拟复方川青合剂的镇痛效应;检测给药后1小时PITN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内Tac1、POMC、ORL1、nNOS、TNF-а基因的表达差异,并观察SP和β-EP在PITN及PISN模型脑脊液中的含量以及纹状体细胞外液兴奋性谷氨酸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川青合剂的镇痛机制,为临床新药研发提供与临床吻合性好的动物模型和实验依据。 方法:将适应性刺激筛选合格的动物分为以下几组:操作对照组、PITN及PISN模型组,模型以赤藓红B静脉注射加激光照射方法诱发。模型组再分为川青合剂高剂量组(70mg kg-1)、川青合剂低剂量组(35mg kg-1)和加巴喷丁组(100mg kg-1),各组n=6,以Von Frey hairs评价大鼠机械痛阈值,记录投药前(0min)、投药后30、60、90、120、180、240、300min时的机械痛阈值;以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ITN动物三叉神经节内Tac1、POMC、ORL1、nNOS、TNF-а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脑内微透析方法采集PITN和PISN动物脑纹状体细胞外液;以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其中兴奋性氨基酸(Glu)的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PITN和PISN脑脊液中SP和β-EP的含量。 结果:采用光化学损伤方法对适应性刺激后符合要求的大鼠进行TN造模,通过第7、8、9连续三天机械痛阈值的测评,将机械痛阈平均值≤4g视为模型成功,模型成功率为63%;PITN模型大鼠痛阈值由术前26g降低为术后1.60±1.74g(P0.01);造模后第7-60天内动态观察显示其机械痛阈值,未见明显恢复迹象。模型组与操作对照组比较三叉神经节内Tac1mRNA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POMC mRNA表达量有下调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ORL1、nNOS、TNF-а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放免检测脑脊液的结果中SP的水平升高,β-EP的水平降低;纹状体细胞外液中Glu含量显著上升(P0.05);川青合剂使其疼痛行为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Tac1mRNA表达量下调(P0.05)、SP含量降低、Glu水平降低(P0.05)、POMC表达量上调、β-EP含量上升。操作对照组大鼠术前和术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 采用光化学损伤方法对适应性刺激后符合要求的大鼠进行SN造模。通过第7、8、9连续三天机械痛阈值和冷痛阈值的测评,将机械痛阈平均值≤10g的SN手术组的动物视为造模成功,模型成功率70%。PISN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值由术前60g降低到术后5.66±2.19g(P<0.01);冷痛阈值由0.38±0.49上升到2.39±0.42(P<0.01),对成模的大鼠术后第7-43天动态监测其机械痛阈值和冷痛阈值,未见明显恢复迹象。放免检测脑脊液的结果中SP的水平升高,β-EP的水平降低;纹状体细胞外液中Glu含量显著上升(P0.05);川青合剂使其疼痛行为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SP含量降低、Glu水平降低(P0.05)、β-EP含量上升。操作对照组大鼠术前和术后各指标无显著变化。 结论:PITN和PISN模型较好的模拟了临床的发病症状与部分病理生理机制,且模型稳定性好、成活率高、易重复,,为神经源性疼痛的基础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自拟川青合剂复方可明显缓解疼痛行为学,其对神经源性疼痛模型的镇痛效应可能与纹状体细胞外液Glu含量的降低、三叉神经节内Tac1mRNA的降低、POMCmRNA的升高、脑脊液中SP的降低、β-EP的上升有关,提示上述物质可能为该镇痛药物的镇痛作用靶点,为临床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遵燕;杨晓秋;;神经肽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重庆医学;2010年05期

2 王福,张奎启,裘罡;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学研究的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赵忠球,潘艳春,王R

本文编号:2299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299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