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一株软珊瑚来源真菌Pestalotiopsis sp.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6 13:52
【摘要】:海洋来源真菌是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珊瑚来源真菌,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引起天然产物及药物研究者的注意。已报道的珊瑚来源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已经有一百多个,涉及生物碱、大环内酯、萜类、醌类和苯衍生物等结构类型,这些化合物表现出抗藤壶附着、抗菌和细胞毒等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已从中国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 sp来源的一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中分离鉴定了3个结构新颖的混源氯代二苯甲酮化合物,包括对映异构体(±)-pestalachlorides C-D和阻转异构体pestalachloride A。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继续对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进行研究,利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别为pestalachloride E (1a/b), pestalachloride F (2a/b), pestalalactone (3a/b), (+)-pestalachloride D ((+)-4), (-)-pestalachloride D ((-)-4), (+)-pestalachloride C ((+)-5), (-)-pestalachloride C ((-)-5), pestalachloride B (6),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得到进一步确证。化合物1-3为混源氯代二苯甲酮化合物,C-6位异戊二烯取代基的存在使得2,4-二氯-5-甲氧基-3-甲基苯酚结构单元在C-8/C-9位的旋转受阻,形成难以拆分的阻转异构体,比例分别为1:5,4:5,9:10。化合物(±)-pestalachloride D ((±)-4)和(±)-pestalachloride C ((±)-5)为外消旋体,首次成功对其进行手性拆分并通过量化计算的方法分别确定了各个光学异构体的绝对构型。初步探讨了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1-6的生源合成途径。运用抗藤壶附着和抑菌等活性模型对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显示广谱抗藤壶附着和抗菌活性。新化合物1-3具有很好的抗藤壶B. amphitrite幼虫附着活性,EC50值分别为1.65、0.55、2.30 μg/mL,远强于美国海军规定的潜在的天然防污损化合物ECso值25μg/mL的标准,且毒性功效比值(LC50/EC50)大于15,具有开发成安全高效海洋防污剂的潜力。2,4-二氯-5-甲氧基-3-甲基苯酚结构单元和1位羰基可能为抗藤壶附着活性的必需基团。化合物(+)-pestalachlorides D ((+)-4)和C((+)-5)与相应(-)-pestalachlorides D ((-)-4)和C((-)-5)的抗菌活性没有明显差别,且混源异构体(±)-pestalachlorides D ((±)-4)和C((±)-5)的抗菌活性比手性拆分后的各光学异构体强。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H-8和H-2’的相对构型为顺式对其抗菌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化合物(±)-pestalachloride C ((±)-5)抗流感病毒活性(IC508.2 μg/mL)是阳性药利巴韦林(IC5041.2μg/mL)的5倍。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卤素可能来源于海水或者培养基,采用添加溴化钾的培养基对该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重新发酵培养,以期获得溴代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结果获得已知化合物(±)-pestalachloride D ((±)-4)和C((±)-5)的同时,还分离鉴定了3个新的鼠李糖苯酚衍生物pestarhamnoses A-C (7-9)。用非去偶碳谱确定鼠李糖的相对构型为α-型(1JCH=169 Hz)。将化合物酸水解产生的单糖残基与鼠李糖标准品的硫代氨甲酰-四氢噻唑衍生物进行HPLC分析,确定了鼠李糖的绝对构型为L-型。化合物pestarhamnoses A-C (7-9)与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单元,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生源合成途径。综上所述,对软珊瑚来源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 sp. (ZJ-2009-7-6)中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具有防污损价值的活性天然产物,因此海洋来源真菌是安全高效的海洋天然防污剂的重要来源;采用添加溴化钾的培养基对该株真菌重新发酵培养获得新化合物,表明培养基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影响,为寻找新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明,马书林,毕燕芳,陈学伟,张龙泽;生物活性铬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10期

2 沈玉琴;;预测分子生物活性的计算机模型[J];药学进展;1988年02期

3 ;“仿生型生物活性人造齿根”通过成果鉴定[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4 辛娟,王远亮,郭莉霞,牛旭峰;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4年03期

5 刘杰超;焦中高;周红平;王思新;;水果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应用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年08期

6 季卫平,俞耀庭;生物活性陶瓷涂层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94年02期

7 皋学银,张玲,陈小英,张青云;生物活性敷料临床应用42例报告[J];江苏医药;1999年01期

8 ;按需定型的生物活性支架[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9年04期

9 ;按需定型的生物活性支架问世[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9年04期

10 丁保金,金丽琴,吕建新;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宾文;于荣敏;田洪丽;;真菌多糖化学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宁成云;王迎军;叶建东;陈晓峰;吴刚;赵娜如;郑裕东;南开辉;陈虎;;生物活性功能涂层的结构特征与性能[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3 杨亮;王小红;;钛及其氧化物的生物活性[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微宏;钟宏;吴再坤;;聚(N-烃基-N’-芳酰基硫脲)的合成与生物活性[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肖秀峰;刘榕芳;;水热电化学法制备钛酸钙薄膜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徐俊英;董卫莉;李玉新;王素华;李正名;;新型邻苯二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春波;张新乐;张恩;张雁冰;;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班树荣;刘菊娜;樊睿;石磊;李青山;;新型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9 何其庄;许东芳;沈智慧;夏庆春;杨自芳;施阳;;新型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焦伟华;朴淑娟;刘香芳;徐影;王茹萍;林厚文;;西沙海绵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 郭勇;陶氏生物活性添加剂一品多用[N];中国化工报;2000年

2 蔡泽;生产生物活性饲料[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3 记者 崔昕;生物活性与化学特征相关指纹研究优势渐显[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刘青;第十届中药全球化联盟会议召开[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5 陈树荣;酶解生物活性胶原蛋白发展前景看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新华;新型高效生物活性吸附剂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5年

7 沈镇平;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用印刷技术制作生物活性试纸[N];中国包装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如意;新型含N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生物活性及量化计算[D];西北大学;2015年

2 韩超;新型吡咯烷酮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何文远;生物活性水技术机理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李春美;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5 王浩安;与天然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结合的噻唑、吡咯类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戴红;新型氮杂环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孙继政;五种中国南海海绵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欧阳贵平;新型吡唑类衍生物合成与抗病毒和抗癌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曹阳;磷酸钙涂层植入体表面稳定性、生物活性及界面结合强度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杨鹏;2-(4-芳基噻唑-2-基)丙烯腈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婷婷;氨基双糖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马慧慧;牡蛎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3 王森林;具有新颖杂环结构的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4 丁永正;铜催化饱和杂环α-C-H键直接酰胺化合成N-杂环酰胺类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5 吴芳;含嘌呤戊二烯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6 刘方坤;人参油软胶囊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高凡;含氮杂环硫(硒)醇配合物和依布硒啉类似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8 徐铮铮;草菇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研究及结构分析[D];扬州大学;2015年

9 曹维;DHA藻油在食用油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10 邢倩;一株软珊瑚来源真菌Pestalotiopsis sp.氯代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02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02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