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脾虚证亚型及其与脾虚多指标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0 10:03

  本文关键词: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年

脾虚证亚型及其与脾虚多指标关系的研究

王新芳  

【摘要】:目的: 1、研究脾虚证不同亚型的症状分布特点,促进对脾虚证临床表现规律认识的深化,为脾虚证辨证的深入,为更进一步提高脾虚证的论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对多实验指标的同步观察,深入分析不同亚型与各实验室指标(包括脾虚诊断参考指标)的关系,力图找出能反映不同亚型特点的实验指标。 方法: 首先设计“脾虚证四诊及实验室资料登记表”,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每一例患者,详细客观地采集其四诊第一手资料,并依据辨证标准确定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在采集四诊资料的同时,同步进行各个实验室指标(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木糖排泄率、血清胰淀粉酶活性)的检测。对脾虚证组病例以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和木糖排泄率低下与否,分为脾虚Ⅰ型、脾虚Ⅱ型、脾虚Ⅲ型、脾虚Ⅳ型。分型标准为: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低下为Ⅰ型,仅木糖排泄率低下为Ⅱ型,二者均低下为Ⅲ型,二者均不低下为Ⅳ型。运用现代统计学(包括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脾虚患者的四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的统计分析,揭示脾虚各亚型患者的症状分布特点及其与各实验指标的内在联系;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三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值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值表示,进行似然比卡方检验;采用多值分类变量的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法分析计量指标的诊断。α=0.05。 结果: 1、脾虚证组病例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0.88±0.36),木糖排泄率(27.57±11.29),胰淀粉酶(49.32±26.6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25±0.76)、(36.90±12.59)、(75.40±29.67):肝胃不和组(1.37±0.66)、(36.15±10.67)、(75.90±31.53);脾胃湿热组(1.36±0.75);(35.78±9.66);(75.67±25.31)(P0.05)。 2、胰淀粉酶对脾虚证和非脾虚证有鉴别诊断的意义(P=0.0120.05);而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对脾虚证和非脾虚证在此次研究中暂无鉴别诊断的意义(P=0.0960.05)。 3、在对脾虚组病例的症状进行统计后,发现只有肠鸣、食后腹胀、肢体怠倦、大便次数、排便无力、出血倾向、恶寒等症状在脾虚各亚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4、食后腹胀与口腻两个症状在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偏低者与不偏低者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鸣在木糖排泄率偏低者与不偏低者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256.3
【目录】:

  • 前言8-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22
  • 一、中医学认识10-12
  • 二、西医学认识12-17
  • 三、脾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17-19
  • 四、立题依据19-22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2-48
  • 一、研究目标22
  • 二、研究内容22
  • 三、研究方法22-25
  • 四、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25-45
  • 五、小结45-48
  • 第三部分 讨论和结语48-54
  • 一、讨论48-50
  • 二、脾虚证主要亚型研究的思路探讨50-52
  •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52-53
  • 四、结论53-54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54-58
  • 第五部分 附录58-62
  • 第六部分 致谢6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邱向红;邓铁涛;王建华;劳绍贤;;脾虚证计量诊断的探讨[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2 周礼卿;脾虚患者临床症状与唾液淀粉酶活性、D-木糖吸收率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金敬善;王丽华;何俊仁;李伍善;危北海;;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年01期

    4 郁仁存;杨治英;金静愉;张绳祖;王广才;胡玉芳;金铃;关天瑜;饶燮卿;田兆黎;高永福;;肿瘤脾虚患者运化功能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年01期

    5 金敬善;王丽华;陈桂君;李伍善;何俊仁;赵荣莱;危北海;郁仁存;柯薇君;赵伯智;;老年人和脾虚患者消化系统功能的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年03期

    6 孙弼纲,刘健,鄢顺琴,田长经,沈鹰,,戴小华;脾虚证分度定量诊断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03期

    7 虞佩兰;周慧芬;王頌;孔文英;陈英杰;;35例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分析[J];中医杂志;1963年02期

    8 高墀岩;林求诚;;脾虚病人某些检查指标的变化[J];中医杂志;1980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付才;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2 郎笑梅,王再谟;脾虚宁胶囊对脾虚泄泻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6期

    3 何镔;潘军;周德义;单兆伟;;单兆伟应用膏方治疗老年胃病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4 李林;王翼洲;;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5 李琼玉;;脾虚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0期

    6 刘健;脾虚致衰老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7 刘健;刘春丽;李平;张念志;;110例老年脾虚证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韦嵩;沈鹰;刘正民;孙弼纲;;不同程度脾虚胃脘痛患者胃液成分的变化[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9 孙弼纲,刘健;脾虚证分度诊断及病理生理学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10 章梅,王宗仁,夏天,于文彬,张仲海,马世平;降粘抗栓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永兰;李金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3例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杨春波;;依中医理论 施病证合治—当代中医大师治疗消化病的学术主张[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李福凤;王忆勤;;在证候标准化研究中数理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程永华;张诗军;;脾主运化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脾胃病学科发展报告[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张声生;牧童;汪红兵;吴兵;朱培一;刘卫红;李萍;;慢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陈小野;邹世洁;;脾气虚证多态性的初步探讨[A];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论文汇编[C];1997年

    8 邹世洁;陈小野;易崇勤;王丽华;金敬善;;大鼠脾虚证的内分泌研究[A];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论文汇编[C];1997年

    9 ;脾胃病学科[A];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霞;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罗云波;白术茯苓汤调控脾虚大鼠血管活性肠肽的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国民;壮骨止痛方醇提A部位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雌激素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赵浩;高血压病肝火上炎证诊断规范化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薛远亮;闭合性骨折中药外治文献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章莹;脾系病位特征及基础证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张琳;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降逆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孛立甲;利用MYSQL数据库探讨相关眼底病方证沿革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金末淑;基于数据挖掘的仝小林教授应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T2DM用药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修宗昌;脾虚证Ca~(2+)/CaM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进涛;神经根型颈椎病“病证结合”量表信度效度验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吴犀翎;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金秉俊;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孔必立;韩国釜山地区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黄宗文;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廖媛;胃炎颗粒治疗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CSG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唐欣宁;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计量诊断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林丽云;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系统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段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验证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齐宏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弼纲 ,田长经,沈鹰;中医“脾虚”证本质的临床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2 沈鹰;“生化乏源”动物免疫器官改变的实验研究——营养不良和贫血小白鼠胸腺与脾脏的病理形态学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4期

    3 周礼卿;刘宝臣;;脾虚患者小肠吸收及胰外分泌功能的同步观察[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4 徐家裕;吴裕圻;江石湖;陈蓓;赵善政;董永勤;;胰腺“三联”试验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1978年08期

    5 郭峰;周文智;乔宏;;创伤后急性贫血与免疫功能低下[J];创伤杂志;1986年04期

    6 沈自尹;;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年02期

    7 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长照;陆跃鸣;张瑜瑶;于静云;汪君梅;祁月琴;王沂争;;脾虚证免疫状态的研究—61例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4期

    2 王建华;脾(气)虚证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年04期

    3 成才荣;异病同治脾虚证二则[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994年02期

    4 聂丹丽,刘润霞,于大江,范晓宏,宋厂义,舒博学,汪石开;慢性胃病脾虚证与血清胃泌素胃排空关系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5 郑洪新,林庶如,夏淑杰;胃脘痛肝郁脾虚证相关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变化[J];辽宁中医杂志;1997年12期

    6 周建伟,张凡;脾虚证患者某些消化道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年01期

    7 张万岱,姚永莉,宋于刚;脾虚证大鼠组织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年04期

    8 任平,黄熙;“脾”与药动学的关系:理论和实验依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年12期

    9 宋萍,关崇芬;细胞CT技术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10 马建伟,王旭;脾虚证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世洁;陈小野;易崇勤;王丽华;金敬善;;大鼠脾虚证的内分泌研究[A];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论文汇编[C];1997年

    2 黄穗平;赵晓山;徐国峰;;脾虚证的ICC改变及健脾理气中药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3 黄穗平;赵晓山;徐国峰;;脾虚证的ICC改变及健脾理气中药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周福生;纪云西;;脾虚证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5 郑舜华;张正利;蔡淦;;肝郁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SS、CCK-8脑肠轴表达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朱娅莉;聂广;;对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的判别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吕琳;肖国有;陈永红;李延;韦金育;曾振东;李萍;;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脑—肠轴生长抑素的影响[A];全国民族医药专科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8 石达友;李盛强;宋晓琳;代雪立;肖敏华;郭世宁;;针灸对脾虚犬消化功能指标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杨传标;牛立志;周亮;张长明;李永强;左建生;徐克成;;中药健脾康复方对大鼠肝癌IGF-Ⅱ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传标;张德春;徐克成;左建生;薛军;;健脾康复方对大肠癌脾虚证患者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明;[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李娟娟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刘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林炳辉;方素钦;叶盈等;[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5 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博士;[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张剑勇;[N];民族医药报;2010年

    7 徐亚静;[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董倩;[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9 刘凤斌;[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田养年;[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修宗昌;脾虚证Ca~(2+)/CaM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2 崔家鹏;脾虚证大鼠心、肺、空肠组织PKC和心、肝、脑组织MAPK活性变化及补益脾胃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3 王进;补脾法对脾虚证大鼠~(59)Fe代谢和转铁蛋白受体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4 周俊亮;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相关性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黄穗平;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王桂香;慢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易杰;脾虚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大鼠肝、脾、肾PKC活性和亚型变化及补益脾胃方药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8 王颖芳;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图谱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李燕舞;补脾方药对脾虚大鼠壁细胞胃泌素受体及受体后信号传导调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刘景峰;补益脾胃法对脾虚老龄大鼠红细胞膜结构和ATP酶活性及海马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基于粪便上清代谢组学及基因组学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脾虚证的生物学特征[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杜宏波;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与人格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欧志穗;强肌健力饮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王新芳;脾虚证亚型及其与脾虚多指标关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王小荣;脾虚证与胰岛A细胞变化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彭延娟;大鼠肝郁脾虚证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包兆胜;隐孔菌发酵物对脾虚证哮喘小鼠模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瑞敏;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脾虚型疳积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赵立凝;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诊断标准确立及以药测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胡天天;脾虚证患儿影响因素调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4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4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c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