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P-gp底物和抑制剂结合模式与作用机理

发布时间:2019-06-07 13:11
【摘要】:由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家族的多药耐药蛋白P-glycoprotein(P-gp)介导的药物外排是引发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重要原因。抑制P-gp的药物外排功能已成为当前临床克服MDR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P-gp底物和抑制剂的结合模式与作用机理研究对于探索肿瘤细胞耐药机制以及抗肿瘤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迄今为止,由于缺乏人类P-gp蛋白的三维结构及实验技术手段的制约,其底物结合模式与转运机理仍然未知。论文采用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等计算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对P-gp底物和抑制剂的分子识别、结合模式、结合通路以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采用显露化学模式(Emerging chemical patterns,ECP)以及聚合显露模式分类算法(Classification by aggregating emerging patterns,CAEP)建立了P-gp底物分子识别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最优ECP模型对803个训练集样本、120个测试集样本和179个独立的外部验证集样本的预测准确度分别达到了0.80、0.81和0.74。最优模型仅涉及3个关键的分子结构信息,其预测准确性和可解释性均优于已有模型。对P-gp底物18个ECP的聚类分析得到2组ECP集合(ECP group,ECPG),即ECPG1和ECPG2。结合部分底物的结合位点信息,发现具有ECPG1模式特征的底物倾向结合H位点,而具有ECPG2模式特征的底物倾向结合R位点。因此,论文所建ECP模型既可以识别底物分子,同时还可根据分子的ECP特征推测底物可能的结合位点。(2)采用ECP和CAEP分类算法建立了P-gp抑制剂分子识别模型。从857个训练集样本中选取7个抑制剂和27个非抑制剂样本,并基于3个关键的分子结构特征建立了最优ECP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最优模型对857个训练集样本和418个测试集样本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0.80和0.86;对2个独立的外部验证集的预测准确度则分别达到0.70和0.80。ECP特征分析发现:1)HTv(H total index weighted by atomic van der Waals volume)是区分P-gp抑制剂与非抑制剂的重要分子特征;2)多数抑制剂分子倾向与底物的H位点发生结合。比较研究发现:P-gp底物和抑制剂在m Log P(Moriguchi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t PSA(Total polar accessible surface area)和n Hacc(The number of H-bond acceptors)3个分子性质的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上述差异可作为P-gp底物和抑制剂识别的重要特征。(3)基于2个空载状态下的小鼠P-gp晶体结构(PDB ID:4M1M,4Q9H),采用Surflex-Dock方法对441个底物和666个抑制剂进行了分子对接研究。结果显示:底物和抑制剂在对接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对接得分无法区分底物与抑制剂。相比之下,抑制剂倾向与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发生非特异性相互作用,而底物则更倾向与极性氨基酸残基发生特异性静电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受体构象,P-gp底物和抑制剂的结合位点基本相同。此外,利用已知结合位点的8个P-gp底物,论文对2种构象下H和R位点的空间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2种P-gp受体构象,H和R位点的位置有明显差异。以上研究证实,由于空载状态下P-gp构象具较大柔性,P-gp可能包含多个H和R位点。(4)应用PNEB(Partial nudged elastic band)模拟方法对P-gp底物和抑制剂的结合通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底物和抑制剂,可经由TM4和TM6形成的通道进入P-gp结合空腔。MM/GBSA结合自由能分析表明,底物Rhodamine-123和抑制剂QZ-Leu从磷脂双分子层进入结合空腔是一个自发过程。动力学轨迹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大体积的抑制剂QZ-Leu,TM4的构象发生了极为显著的改变,表明TM4的结构柔性对大体积分子的结合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在底物Rhodamine-123和抑制剂QZ-Leu的结合过程中,位于TM6的Phe339侧链均发生了明显的旋转,暗示Phe339可能对分子结合通路的打开或关闭具有重要的门控作用。(5)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P-gp底物和抑制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结合底物Rhodamine-123时,位于2个ATP结合位点的保守氨基酸残基(Lys和Ser)间的距离相对减小,暗示底物的结合可促使NBD1和NBD2相互靠近,有利于NBD的二聚化和ATP水解位点的形成。而抑制剂QZ-Leu的结合则导致NBD1和NBD2间的距离显著增大,ATP结合位点更加开放。结果表明:底物和抑制剂的结合对NBDs的构象具有重要影响。MM/GBSA结合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抑制剂QZ-Leu与P-gp的亲和活性较底物Rhodamine-123更高,据此推测抑制剂的高亲和活性对维持P-gp的NBDs的开放构象和抑制ATP水解活性有利;而底物相对的低亲和活性则可能有利于后续的跨膜转运过程。总的来说,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P-gp底物和抑制剂的虚拟筛选、相关抗肿瘤药物研发以及P-gp底物和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潇;锂作为药物的作用机理[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1年03期

2 ;磁疗的作用机理[J];生物磁学;2002年03期

3 郑军;马勇智;;中药的作用机理浅谈[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4 央金卓玛;;藏药浴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年04期

5 王敦,穆殿平,张维耀;醒脑再造胶囊的制备工艺及作用机理的研究[J];天津药学;1997年03期

6 杨平,李萍;类维生素A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4年02期

7 管遵惠,徐杰,谭保华,陈莉莉,王波,王祖红;热针的作用机理[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韩驰;茶叶防癌有效成份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7年02期

9 焦一鸣,王放;论致瘀方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2年06期

10 李俊莲;吴晋英;陈筱云;;大黄釳虫丸的抗肿瘤作用机理浅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梦玄;;针灸作用机理信息增强规律[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2 李寅超;沈映君;;平喘方药作用机理的研究思路[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万春;;已知胃肠道作用机理的中药临床选用[A];全国第二届喻嘉言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云海;罗云敬;赵丽娇;钟儒刚;;过亚硝酸与酪氨酸作用机理的从头计算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苏腾;曹珊;;试论规划法的作用机理及其立法改进[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安勤;胡美英;钟国华;;Avermectins类作用机理及抗性研究进展[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桂洁;;菜粕中所含抗营养因子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回盛生物”杯全国养猪技术论文大赛论文集[C];2009年

8 侯晓莹;侯艳君;周岩民;;沸石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水产中的应用研究[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慕小倩;安德荣;赵毓;;新除草剂双酯灵作用机理的研究[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何安宁;;刮痧整体疗法与整体疗效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唐永忠;理疗的作用机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2 记者王俊鸣;美科学家揭示出致癌蛋白作用机理[N];科技日报;2002年

3 记者 周颖;网络靶标 可阐释中药方剂作用机理[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陈金伟;一字之差 功效迥异[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林荐;溃疡用药分三类 作用机理各不同 服药当选最佳时[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北京瑞雪环球科技有限公司 黄瑞清 陈晴;生物肥皂的作用机理及特点[N];中国花卉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潘显超;P-gp底物和抑制剂结合模式与作用机理[D];重庆大学;2016年

2 马志卿;不同类杀虫药剂的致毒症状与作用机理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张玉艳;文蛤抗肿瘤多肽的分离纯化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2494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94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d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