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复方柔红霉素氯喹脂质体的研制及其对脑胶质瘤与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效应

发布时间:2019-06-08 09:38
【摘要】:目的:构建用于治疗脑部肿瘤的复方柔红霉素氯喹脂质体,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对脑胶质瘤细胞及脑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效应。方法:以柔红霉素为抗肿瘤药、氯喹为抗耐药调节剂,制备复方柔红霉素氯喹脂质体,并对该脂质体进行理化表征;在脑胶质瘤细胞及脑胶质瘤干细胞上考察其抑制效应。结果:构建的复方柔红霉素氯喹脂质体经HPLC检测,对柔红霉素和氯喹的包封情况良好,经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形态为圆形球囊状,经粒径仪测定粒径约为95 nm,粒径均一,分散情况良好,电位略呈负电性。在体外细胞毒实验中,复方柔红霉素氯喹脂质体对脑胶质瘤细胞及脑胶质瘤干细胞呈现明显增强的抑制效果。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复方柔红霉素氯喹脂质体,这种联合给药的长循环脂质体可望有效增强化疗药物对脑胶质瘤细胞和脑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Abstract]:Aim: to construct compound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in tumors, to characterize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on glioma cells and glioma stem cells. Methods: compound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were prepared with daunorubicin as antitumor drug and chloroquine as antidrug regulator,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was investigated on glioma cells and glioma stem cells. Results: the compound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were detected by HPLC. The encapsulation of daunorubicin and chloroquine was good. The morphology of the compound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was circular balloo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nd the particle size was about 95 nm,. The particle size is uniform, the dispersion is good, and the potential is slightly negative. In vitro cytotoxicity test, compound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on glioma cells and glioma stem cells. Conclusion: compound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liposomes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The long circulation liposomes combined with daunorubicin chloroquine are expected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on the growth of glioma cells and glioma stem cell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2013CB932501)
【分类号】:R943;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敏玉,许文思;马杜拉放线菌对柔红霉素转化的酶学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1年01期

2 陈代杰,许文思;柔红霉素的发酵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1年06期

3 黄平芬,张同珍;柔红霉素发酵液的高效波相色谱分析[J];色谱;1985年05期

4 顾伯雄;顾泽辉;;柔红霉素发酵后期参照过滤速率放罐的试验[J];医药工业;1988年05期

5 陈代杰,罗敏玉,许文思;柔红霉素和襄樊霉素产生菌突变生物合成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0年04期

6 OkiT. ,张裕文;柔红霉素、洋红霉素Ⅰ和费多霉素A经微生物转化成亚德里亚霉素[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2年03期

7 刘佳;吴海龙;方冬梅;夏阿林;俞汝勤;;三维荧光二阶校正法用于血浆和尿液中柔红霉素的快速测定[J];分析化学;2008年03期

8 陈代杰;;柔红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2年03期

9 彭应旭,廖工铁,张志荣;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制备工艺的优化[J];华西药学杂志;1999年03期

10 刘连碧,朱春宝,朱宝泉;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在柔红霉素高产菌选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佳;吴海龙;方冬梅;夏阿林;俞汝勤;;三维荧光二阶校正法用于血浆和尿液中柔红霉素的定量测定[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丁丽娅;黄维雪;黄强;余龙;;羰基还原酶的抑制剂EGCG联合柔红霉素在治疗肝癌中的应用[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卢远航;邓安国;杨晓;刘建社;;血管生成素在柔红霉素诱导大鼠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梁雪;陈幸华;张曦;孔佩艳;彭贤贵;高蕾;曾东风;孙爱华;王庆余;;柔红霉素对白血病细胞诱导凋亡和抑制增殖的实验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菊香;曾炜炜;钱江潮;周海霞;黄珍;方希敏;徐霞;李原;;左卡尼汀对柔红霉素诱导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原的影响[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戴永援;陈宝安;王雪梅;张仁云;高峰;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程坚;赵刚;王骏;;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及纳米金协同柔红霉素作用K562/A02的初步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翔;顾健;张育;马莉;;白血病多药耐细胞内柔红霉素沈度与复方当归注射液相互作用影响[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胡群;侯燕;刘爱国;;Survivin在柔红霉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中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龚玉萍;杨曦;林娟;周睿卿;郭勇;单卿卿;何光翠;;雷帕霉素联合柔红霉素对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的抗肿瘤效应及机制探讨[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10 任艳艳;陈宝安;蔡晓辉;刘苒;吴玮玮;夏国华;王筠;;磁性纳米Fe3O4载柔红霉素及5溴-汉防己甲素荷瘤裸鼠内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孙国根;茶多酚能显著提高柔红霉素的抗癌作用[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上海长海中医医院 苏永华 张遵涌;柔红霉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3 记者 吴苡婷;茶多酚是抗癌药物“好帮手”[N];上海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连碧;柔红霉素高产菌种选育及其生物转化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0年

2 吴大治;柔红霉素C-14羟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应用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3年

3 王磊;PI3K/Akt抑制剂和传统化疗药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中Eps8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蒋莎义;Neuregulin和硫酸锌对柔红霉素心脏损害的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5 王从军;柔红霉素对心肌细胞BNP表达的影响及BNP在柔红霉素心肌病监测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尚珂;柔红霉素产生菌dnmV基因阻断突变和功能替换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洪婧;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柔红霉素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观察[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李萍;柔红霉素治疗小儿白血病的心脏毒性临床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3 李伟平;工程菌制备表柔红霉素工艺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阳;心肌肌球蛋白的提纯及与柔红霉素作用的荧光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5 胡彩莲;柔红霉素不同滴注时间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对诱导化疗和毒副反应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6 宫倩;柔红霉素生物合成基因dnrV、dnrX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6年

7 孙伊娜;柔红霉素在白血病患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疗效和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吕文旭;光纤化学传感器在位过程监测家兔柔红霉素和阿霉素血液浓度[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9 郝晶;柔红霉素和NVP-BEZ235对人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田竟;荧光光谱与共振瑞利散射技术测定柔红霉素、美洛昔康和镉离子的新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95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95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4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