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医学谈药物设计的微观结构
【图文】:
?它携带有Bcr-Abl癌基因,表达的Bcr-Abl融合蛋白,含有功能高度激活的酪氨酸激酶,导致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失控,引起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发生。CML具有Abl激酶高表达的遗传特征,作为分子靶标,诺华成功研制口服治疗CML的药物伊马替尼(1,imatinib),经概念验证和临床研究,成为首个治疗CML的有效药物,也因此开创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新领域。伊马替尼是通过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与药物化学构效关系(SAR)而实现结构优化的,研制过程漫长而曲折,本文不拟作全面介绍,只从晶体结构和结合特征对设计的关键问题加以说明。图1a和b分别是伊马替尼与Abl激酶的结合特征和疏水结合的内环境。其结合要点概述如下:①苯环A的6位甲基(又称作旗甲基,flag-methyl)设计的重要性:甲基处于-NH-的邻位,邻位基团的阻转效应逼迫嘧啶连同吡啶环发生一定角度的扭转,定向地采取了稳定的构象,将吡啶环“送到”酶的Tyr253残基处,发生π-π结合作用;②连接苯环A与嘧啶环的-NH-作为氢键给体与酶的重要残基Thr315的侧链羟基(接受体)形成氢键,Thr315是催化中心的门户氨基酸,守护和维持催化过程。由于羟基与伊马替尼的-NH-形成氢键,Thr315失去了门户守卫的作用;③A环4位的连接基-NH-CO-将B环及其连接的片段引图1伊马替尼分子(黑色)与Abl激酶的结合特征(a)、与Abl疏水结合示意图(b)
lT315I的门户残基无氢键形成能力,而且扩大了空间障碍,就没有必要保留-NH-片段,而是用乙炔基连接苯环A与杂环。乙炔基是疏水性的线型小体积连接基,它避开异亮氨酸侧链的阻挡,使得咪唑并吡啶杂环得以进入疏水腔中。此处乙炔基为”光秃”的两个sp1杂化的碳原子,位阻最小,长度适宜。相应的乙烯基或亚乙基化合物活性降低,提示反式或顺式双键以及柔性的亚乙基不利于结合,说明精确设计乙炔基之成功。②将A环的4-胺酰基变为3-酰胺基,位置的变迁和胺酰基的逆向,增强了氢键的结合力,并且有利于将苯环B输送入疏水腔中。图2是帕那替尼与AblT315I晶体结构的简图,标示出乙炔基与异亮氨酸侧链的相对位置以及酰胺片段的结合特征[2]。4发掘和利用药物与靶标有利结合的微观特征4.1提高结合热力学的焓贡献——第二代HIV蛋白酶抑制剂地瑞那韦药物的活性取决于同靶标的结合强度,结合能ΔG越高,活性越强。热力学告诉我们,药物与靶标结合的自由能是由焓(ΔH)与熵(TΔS)构成,虽然焓与熵之间的贡献往往有补偿作图2帕那替尼与AblT315I晶体结构简图用(enthalpy-entropycompensaton,即焓强熵弱或熵强焓弱),但精细的分子设计可以实现焓熵同向正贡献,并且使焓贡献最大化,降低仍属正贡献的熵份额,成为优质药物。疏水性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往往是熵因素占优,结合能大都来源于疏水结合,这种结合的特异性不如焓因素(例如氢键,盐键等)高,而且高疏水性药物的代谢作用也比较复杂。Tibotec公司研制的地瑞那韦(3,darunavir)经美国FDA批准于2006年上市,治疗艾滋玻地瑞那韦是模拟水解反应过渡态的HIV蛋白酶抑制剂,属于第二代产品。从化学结构看,地瑞那韦类似于GSK公司研制的安普那韦(4,amprenavir),只是在四氢呋喃环上又并合了一个四氢呋喃环。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梅;曹长春;韩永红;刘家秀;;从头药物设计技术[J];北方药学;2013年02期
2 鲁中正;;全分子药物设计方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3年04期
3 李亮助,孙强明;生物信息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3年05期
4 张珉,张万年,宋云龙,盛春泉;全新药物设计方法的新进展[J];药学进展;2003年06期
5 徐艳霞;赵明;王玉记;吴建辉;李莉;张建伟;康贵峰;彭师奇;;药物设计中的伪肽先导结构的发现(英文)[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李炜;叶德泳;仇缀百;鹿文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物设计学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11年01期
7 陈维敬;仲维清;;蛋白质结晶的新进展与药物设计[J];药学实践杂志;2012年02期
8 尤启冬;;《药物设计策略》书评[J];药学学报;2012年10期
9 尤启冬;;《药物设计策略》书评[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2年05期
10 尤启冬;;《药物设计策略》书评[J];中国新药杂志;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来鲁华;;从基于结构到基于系统的药物设计(英文)[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万晓霞;;国内外药物设计文献对比研究分析[A];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苑亚夏;裴剑锋;来鲁华;;基于结构的全新药物设计方法[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徐志建;刘正;陈彤;陈甜甜;刘正;田广辉;石静;王雪兰;卢运祥;闫秀花;王贯;蒋华良;陈凯先;王淑东;许叶春;沈敬山;朱维良;;卤键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徐筱杰;陈丽蓉;古江勇;;基于系统途径的药物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郭宗儒;;分子多样性、互补性和相似性-药物设计的策略基础[A];第七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刘克良;周宁;周文霞;谢剑炜;;抗蛋白酶降解的长效肽类药物设计及作用机制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国栋;温创宇;刘焕亮;徐峻;;以β-葡萄糖醛酸酶为靶标的抗癌助剂的药物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饶立;郭文平;徐昕;;新型复合计算化学方法XO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前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蒋建利;;药物基因组与个性化药物设计——CD147靶点药物研究进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陶婷婷;药物设计新方法可预测药效[N];上海科技报;2013年
2 本报特约撰稿 王进;打破药物设计思路的桎梏[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庄愉;从两条途径进行合理药物设计[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郑青;生物信息学唱主角[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郑千里;非典药物设计有了新靶点[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树青;基于SARS和H5N1病毒关键蛋白酶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D];天津大学;2008年
2 邓菁;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优化及两种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徐岩;基于蛋白质结构的多肽与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4 张丽龙;新型异黄酮化合物F11的药物设计、抗癌活性与遗传生殖毒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5 展鹏;新型芳唑(嗪)巯乙酰胺类HIV-1 NNRTI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孙正基;依据远程WEB生物信息平台靶向设计人端粒酶催化亚基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贺;基于细菌分裂蛋白FtsZ靶点的药物设计及生物活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耿河记;基于病原体关键靶点的药物设计和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丛肖静;以HIV-1 gp41与CCR5为靶点的药物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邝光林;基于大麻素CB1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药物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卢春华;靶向5-HT_(2C)R和GLP-1R的分子模拟与药物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丁鹏;基于Linifanib的me-too类药物设计、合成及其激酶抑制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金芳芳;基于糖尿病相关靶标β_3-AR和GLP-1R的药物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张珉;计算机辅助全新药物分子设计方法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6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55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