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临床前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5 11:46
【摘要】:甲磺酸普立地诺(pridinol mesylate)是一种具有骨骼肌松弛作用的中枢性抗胆碱药,对肌肉痉挛有明显的松弛效应,临床用于肌肉痉挛及伴有疼通或收缩的运动障碍疾病如腰背疼痛、颈肩腕综合症、肩关节炎、脊椎变形和帕金森病等。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临床用于各种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手术后引起的疼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等。目前,中国台湾、日本和阿根廷等已经上市的甲磺酸普立地诺制剂,主要有普通片、肠溶片、胶囊和注射用粉针等,但在中国大陆未见甲磺酸普立地诺单方及复方注射液的研究报道,也未见相关产品上市,仅见本课题组申请的发明专利。我们将甲磺酸普立地诺和双氯芬酸钠组合成复方注射液,在保持甲磺酸普立地诺肌肉松弛作用的基础上,拟增强该注射液的镇痛和抗炎效果,更有利于肌肉痉挛及伴有疼痛或运动障碍等病症的治疗,还可用于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各种炎症引起的发热等。本文研制的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属国家3.2类新药,按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8号令《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对其进行了临床前的部分研究,为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临床试验和新药注册积累资料。第一部分,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处方工艺研究。以注射液的澄明度、稳定性和pH值等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辅料种类,正交试验筛选辅料最佳用量。结果,(1)最优处方:甲磺酸普立地诺为0.2%,双氯芬酸钠为2.5%,甘露醇为0.6%,聚乙 二醇400(PEG400)为27%,苯甲醇为4%,焦亚硫酸钠为0.3%,用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5,注射用水定容;(2)最佳工艺:量取配制体积40%的注射用水,加入甲磺酸普立地诺,搅拌溶解,依次缓慢加入焦亚硫酸钠和甘露醇到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为溶液A;另于适宜容器中加入PEG400和苯甲醇,混匀,随即缓慢加入双氯芬酸钠,搅拌溶解,为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调节pH值至7.5;补充注射用水至规定容量,混匀,过滤、灌封、灭菌、检漏,即得。第二部分,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对制备的该注射液进行了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研究。结果,鉴别反应灵敏;pH值、热原、渗透压等检查指标均符合注射液相关要求。该注射液含量测定采取HPLC法,可同时测定甲磺酸普立地诺和双氯芬酸钠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250mmx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含0.105%辛烷磺酸钠)=60:4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5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在该色谱条件下,两主药峰分离度高,且与杂质完全分离;甲磺酸普立地诺在05μg·mL--2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09%(n=9),最低检测限为0.2ng,最低定量限为1.5ng;双氯芬酸钠在5μg·mL-1-5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05%(n=9),最低检测限为2ng,最低定量限为6ng。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用于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中2种主药的含量测定。 第三部分,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对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进行了高温试验和强光照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研究。结果,该注射液在强光照条件下含量有所减少,表明本品应遮光密封保存。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加速试验较稳定,长期试验仍在继续考察之中。 第四部分,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部分安全性试验研究。采用寇式改良法测定并计算出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LDso;常规法测定其溶血性、肌肉刺激性和血管刺激性。结果显示,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LDso=40.95mg/kg(以甲磺酸普立地诺计);对家兔无明显溶血性和肌肉刺激性。 第五部分,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一般药理学研究。采用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低、中、高三种剂量注射给药,考察该注射液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高、中、低剂量与对照组相比,该注射液对小鼠自主活动和协调功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无显著协同作用(P0.05),对大鼠的呼吸频率、血压、心率也无明显影响(P0.05)。第六部分,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HPLC法,测定给予该注射液后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采用DAS2.0版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得出该注射液在新西兰兔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中,甲磺酸普立地诺分布半衰期T1/2α为0.55±0.04h,消除半衰期T1/2β为4.24±0.41h,双氯芬酸钠分布半衰期T1/2α为0.65±0.04h,消除半衰期T1/2β为6.25±0.41h,甲磺酸普立地诺的Tmax为1.15±0.04h, Cmax为0.84±0.08μg·mL-1,AUC为1.32±0.12μg/mL*h;双氯芬酸钠的Tmax为0.87±0.07h,Cmax为1.61±0.05μg·mL-1,AUC为2.20±0.10μg/mL*h.结果表明,甲磺酸普立地诺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液在血浆中分布和消除过程迅速,24h后在我们实验条件下未能检测出血浆中甲磺酸普立地诺和双氯芬酸钠;表观分布容积远大于新西兰兔自身血容量,说明该注射液在外周室组织脏器有广泛的分布,确证了二室模型的判断。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9
本文编号:2561299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清珠 ,邓革强;双氯芬酸钠栓在环状痔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2 鲁莹,蒋雪涛,曾仁杰;双氯芬酸钠微乳的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考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3 王德荫;张自立;;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治疗结石性肾绞痛效果分析(附236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4 李成君;曹国文;陈春林;;芦荟多糖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J];甘肃畜牧兽医;2007年05期
5 杨磊;职业性下背痛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3年03期
6 邝蕾;王宛仪;吴伟;;双氯芬酸钠栓用于小儿退热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06年12期
7 陈莉莎;;双氯芬酸钠栓临床应用概述[J];海峡药学;2007年09期
8 陈艳,王普艳,徐志敏;妇科手术后双氯芬酸钠栓镇痛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03年09期
9 乔明艳;;国内双氯芬酸钠制剂开发概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年05期
10 郭鑫,胡伟;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的镇痛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09期
,本文编号:2561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5612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