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氟乙胺基为P2-P3连接基团的肼腈类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的合成、酶活和细胞毒性测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
本文关键词:以三氟乙胺基为P2-P3连接基团的肼腈类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的合成、酶活和细胞毒性测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和高发的骨疾病。由于骨骼的密度和强度显著下降,骨脆性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易发生骨折,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因此,骨质疏松症给患者本人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严重地影响着高龄人群的健康和寿命。随着人的寿命逐渐延长,人口的老龄化加重,老年人在整个人口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因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呈现只曾不减的趋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是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 组织蛋白酶K是破骨细胞内溶骨活性最强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能够水解骨基质内的Ⅰ型胶原蛋白,骨桥接素和骨连接素,导致骨吸收的发生。利用抑制剂适当降低和减弱体内组织蛋白酶K的溶骨作用,可以减少骨的流失,维持骨重塑的平衡,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将十分有效。 之前本研究小组合成了一系列以酰胺基为P2-P3连接基团的肼腈类抑制剂,该系列抑制剂对组织蛋白酶K的具有非常高的抑制性能,但存在选择性较低以及潜在的代谢不稳定的不足。 本论文中,在本组之前报道抑制剂的结构基础上,在P2-P3连接部位利用三氟乙胺基取代酰胺基,获得了新的分子骨架结构。此外,我们合成了具有不同P3位基团的化合物,进一步探索了P3位不同的情况下,三氟乙胺连接基团对抑制剂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P3位基团不同,三氟乙胺替代酰胺基对抑制剂性质的影响也不同。当P3位是对溴苯甲基和二连苯基时,三氟乙胺替代酰胺基对提高化合物对组织蛋白酶K的抑制性和选择性没有明显作用;当P3位是体积较大的对三联苯基时,三氟乙胺化合物3对K酶的抑制能力(Ki=0.116nM)强于酰胺化合物3对K酶的抑制(Ki=0.124nM),其次,化合物3对非靶标酶(L,S和B酶)的抑制能力比化合物3的能力降低了4.0到9.3倍。因而,当P3位是对三联苯基时,三氟乙胺基替代酰胺基,既能提高化合物对组织蛋白酶K抑制效果又能降低对非靶标酶的抑制效果,,从两方面提高了化合物对组织蛋白酶K的选择性。 此外,我们还利用MTT比色方法开展了化合物对类成骨细胞和鼠平滑肌细胞的存活率影响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类抑制剂在微摩尔浓度范围内对这两类细胞没有毒性。 最后,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索了化合物结构和功效的关系。当P3位是对溴苯甲基和二连苯基时,抑制剂和组织蛋白酶K的结合方式为:P2位基团在S2口袋内,P3位基团在S3口袋内。三氟乙胺类抑制剂的P2-P3连接基团的亚胺与组织蛋白酶K的Gly66主链羰基之间的氢键比酰胺化合物与酶对应的氢键强度弱,该氢键强度的减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抑制剂和酶的结合力;当P3位是体积较大的对三联苯基时,由于S3口袋长度有限,P2位基团在S1内,P3位基团在与S3垂直的宽口袋内。P2-P3连接基团和组织蛋白酶K之间没有形成氢键,但三氟乙胺基的立体结构使得P3位母体环和组织蛋白酶K形成更有利的堆积作用,从而使三氟乙胺化合物3结合组织蛋白酶K的能力强于酰胺化合物3的能力。 分子对接较为详细地揭示了不同的P3位基团和P2-P3连接基团的替换对抑制剂和酶结合方式的影响及结构和效能关系,这为我们后续进一步优化抑制剂结构,设计性能更好的抑制剂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组织蛋白酶K 抑制剂 P2-P3连接基团 三氟乙胺基 酶活测试 细胞毒性测试 分子对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14.5;O629.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34
- 1.1 骨和骨的重塑11-12
- 1.2 骨重塑失衡及骨质疏松症12-14
- 1.3 组织蛋白酶 K14-17
- 1.4 组织蛋白酶抑制剂17-19
- 1.5 腈类抑制剂及肼腈类抑制剂19-23
- 1.5.1 腈类抑制剂19-21
- 1.5.2 肼腈类抑制剂21-23
- 1.6 抑制剂内 P2-P3 连接基团23-24
- 1.7 酰胺键的替代24-26
- 1.7.1 酰胺键的替代基24-25
- 1.7.2 三氟乙胺基25-26
- 1.8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26-28
- 参考文献28-34
- 第二章 组织蛋白酶 K 抑制剂的设计合成、表征及酶活和细胞毒性测试34-67
- 2.1 引言34-35
- 2.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35-47
- 2.2.1 实验所用材料和设备35-36
- 2.2.2 合成路线36-47
- 2.3 组织蛋白酶 K 抑制剂抑制的酶活力的测定47-61
- 2.3.1 实验所用材料和设备47-48
- 2.3.2 测试原理48-50
- 2.3.3 实验步骤50-53
- 2.3.4 实验结果53-59
- 2.3.5 实验讨论与分析59-61
- 2.4 抑制剂的体外细胞毒性的测试61-64
- 2.4.1 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61-62
- 2.4.2 实验原理62-63
- 2.4.3 结果与讨论63-64
- 2.5 本章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67
- 第三章 分子对接研究抑制剂的结构效应关系67-81
- 3.1 引言67-68
- 3.2 使用 GOLD 进行对接68-71
- 3.2.1 筛选抑制剂构象68-70
- 3.2.2 蛋白酶晶体结构的获取70
- 3.2.3 分子对接70-71
- 3.3 分子对接结果与讨论71-78
- 3.4 本章小结78-79
- 参考文献79-81
- 作者简介81-82
- 致谢8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爱霞;陈晶;刘宏德;刘秀辉;卢小泉;;分子对接方法的应用与发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2 曲艳燕,吕秋军;高通量细胞毒性筛选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年04期
3 王晨;赵长琦;王莉莉;;细胞组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年06期
4 王东;顾建红;刘宗平;;组织蛋白酶K在骨吸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06期
5 杨丽君;贾若;杨胜勇;;应用MM/PBSA方法研究CDK2活性口袋内溶剂水分子对CDK2-配体结合自由能的影响[J];化学学报;2009年03期
6 程永浩;郭彦伸;王楠;张国宏;韩海珠;郭宗儒;吴松;;基于结构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虚拟筛选[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年03期
7 马洋博;毛伟;秦越;王博;亢建平;吕剑;;2,2,2-三氟乙胺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9期
8 朱阳春;刘丹冰;林琳;王英旭;侯丽萍;;补肾通督胶囊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骨和软骨破坏平衡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李嫣;王任小;;应用化学基因组信息预测小分子化合物的潜在生物靶标的理论方法[J];生命科学;2009年03期
10 李会丹;李宁丽;;滑膜成纤维细胞介导RA关节损伤的免疫学机制[J];现代免疫学;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凤;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方法学建立和置换剂筛选[D];天津大学;2010年
2 张涛;细胞色素P450酶多态性数据库构建及相关药物代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玮;Glide打分函数中蛋白间打分噪音的发现和修正[D];浙江大学;2012年
4 王X;曲格列酮肝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5 孙命;分子模拟在生命有机磷化学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6 刘晓红;甘露寡糖/DC-SIGN及小肽/DNA相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于艳敏;环糊精包结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谢琼;美普他酚衍生物的AChE抑制剂和镇痛前药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杨娇艳;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14α-去甲基化酶与抑制剂的结合特性与新型杀真菌剂筛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荣静;HIV-1逆转录酶及其抑制剂的分子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善飞;药物分子与手性固定相的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陈丽娟;利用对接分数预测人类血浆白蛋白结合率[D];浙江大学;2011年
3 孙杨;ACE抑制肽的微波合成、活性及分子对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亚军;槟榔抗抑郁化学成分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周超;帕米系列二膦酸与羟基磷灰石的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秦爱平;Z24系列化合物毒性的优化筛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7 曲艳燕;吲哚类衍生物3IP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张俊钦;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3D模建及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杨贺杰;二磷酸盐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成熟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崔嵛;含氮二磷酸盐联合IL-2诱导肾癌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以三氟乙胺基为P2-P3连接基团的肼腈类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的合成、酶活和细胞毒性测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5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