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噻唑啉酮脲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22:14
【摘要】:目的:基于已有的卡博替尼等喹啉类小分子c-Met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将噻唑啉酮脲这一重要的活性片段引入至芳氧取代的喹啉结构中,设计并合成结构新颖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并对其进行结构确证,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总结分析构效关系。方法:以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经O-烃化反应、硝化、氨亚甲基化、分子内环合、N-烃化、氯代、亲核取代、还原、酰化、肼解及缩合等反应合成一系列具有噻唑啉酮脲结构片段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HRMS、~1HNMR及~(13)CNMR对化合物及部分中间体进行结构确证。采用迁移率检测实验测定化合物对c-Met、IGF-1R、KDR及Ron等激酶的抑制活性;选取A549、HT-29和MDA-MB-231肿瘤细胞株,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采用实时动态活细胞成像法、流式细胞术及细胞划痕实验等对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41个新型具有噻唑啉酮脲结构片段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HRMS、~1HNMR及~(13)CNMR得到了确证。多数化合物对测试的酪氨酸激酶及肿瘤细胞均表现出接近或明显优于阳性药物的抑制活性。根据活性测试结果,该系列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基本明确。活性最优的化合物Ⅻ-35对c-Met、Ron、IGF-1R及c-Kit等激酶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IC_(50)分别为0.015μM、0.0029μM、4.27μM和0.064μM。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Ⅻ-35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人结肠癌细胞HT-29的IC_(50)为0.35μM和0.073μM,分别为阳性药物抑制活性的27倍和157倍。在浓度为3μg/mL时,化合物Ⅻ-35表现出与阳性(5μg/mL)相当的促凋亡能力。浓度为0.01μg/mL的化合物Ⅻ-35与10μg/mL的阳性药物在72 h时,对肿瘤细胞具有相似的杀伤能力。当浓度为10μg/mL时,化合物Ⅻ-35在72 h内可完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融合度从0 h的28.3%降至24.3%。此外,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迁移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优于阳性药物。结论:所设计合成的新型具有噻唑啉酮脲结构片段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激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可达亚纳摩尔至纳摩尔级。这些化合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杀伤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等方面的能力均优于阳性药物,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图文】:

化合物,结构式,结合图,绿色


图6 Ⅱ类c-Met抑制剂的结构特征Fig.6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lass II c-Met inhibitors图7A) 化合物a的结构式,,B) 化合物与c-Met激酶活性位点结合图(绿色虚线表示氢键作用力)Fig. 7 A) Structural formula of compound a, B) Binding map of compound to c-Met kinaseactive site (green dotted line indicates hydrogen bonding force)1.3.2 噻唑啉酮衍生物的研究概况噻唑啉酮是由 C、O、S 等杂原子组成的杂环体系,是一种优势骨架结构,a

激酶,绿色,虚线,硕士学位论文


遵义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颖57图14 Ⅻ-35与c-Met激酶进行模拟对接3D图(PDB:3LQ8,绿色虚线表示氢键作用力)Fig. 14 XII-35 and c-Met kinase were simulated docking 3D map (PDB: 3LQ8, green dottedline indicates hydrogen bonding force)图15 Ⅻ-35与c-Met激酶进行模拟对接2D图Fig. 15 XII-35 and c-Met kinase were simulated docking 2D map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14;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鸣;邹路易;滕跃;杜宪正;房晓燕;;2-巯基噻唑啉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6年03期

2 王忠义,史海健,郑和根,史好新,郑爱华,杨周生,马越鸣,董群;2-硫代-4-噻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1994年02期

3 刘福安,张兰军,崔晓元,黄化民;N-取代苯氧乙酰氨基酸的合成[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4期

4 韩嘉祥,赵仲仁,普敏莉,贾志芬;噻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活性[J];农药;1988年06期

5 刚典臣;宋俊林;张发根;;N-取代-2-氨基-2-噻唑啉的改进合成法[J];医药工业;1988年11期

6 王仙菊;;2—氨基—2—噻唑啉—4—羧酸合成工艺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7 吴志洪,谭波,陈远霞;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的合成[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5年02期

8 郭仕恒,李国良,卢泽楷,张建华;N-羟甲基-2-噻唑啉(硫)酮的合成[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9 刚典臣,宋俊林;两个新的N—取代—2—氨基—2—噻唑啉的合成[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10 刘建超;梁英;贺红武;;噻唑啉-2-硫酮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有机化学;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乌婧;王宝雷;王素华;李正名;;N-苄氧/烷氧苯基-4,6-二取代嘧啶胺/噻唑啉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孔涵楚;陈威;路慧哲;杨青;董燕红;王道全;张建军;;葡萄糖基噻唑啉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沈生强;孔涵楚;许一仁;杨青;王道全;张建军;;糖基噻唑啉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陈威;战风涛;王鑫;陶远贤;张芳华;;噻唑啉类高温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及量子化学计算[A];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顾学斌;;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的应用研究[A];2015第10届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会刊[C];2015年

6 陈威;战风涛;张智慧;万紫超;吕志凤;;噻唑啉类高温缓蚀剂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艳;刘万顺;韩宝芹;孙明琨;郑秋生;;2-取代-噻唑啉-4-羧酸的抗氧化功能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翟晓凡;Maria Myamina;段继周;黄彦良;侯保荣;;含有机杀菌剂锌镀层耐硫酸盐还原菌腐蚀研究[A];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孔涵楚;新型β-N-乙酰己糖胺酶抑制剂糖基噻唑啉分子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2 龚志勇;新型手性噻唑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3 刘磊;手性芳甲叉双VA唑啉和双噻唑啉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颖;噻唑啉酮脲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2 于乐;TBAI/TBHP催化氧化合成噻唑啉衍生物及靛红与异氰基乙酸乙酯的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3 孙斌;2-乙酰基-2-噻唑啉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4 任羽佳;二氢吡啶噻唑啉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大学;2015年

5 肖凤;半胱胺盐酸盐的合成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余章昕;氟烷磺酰氟诱导N-硫代酰基邻位氨基醇化合物一步转化为噻唑啉化合物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7 王海燕;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异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魏驰宇;手性噻唑啉和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噻唑啉化合物在不对称Michael反应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9 晁凯;唑啉、噻唑啉铱锌配合物及新型双核西佛碱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春燕;新型含苯并VA/噻唑啉酮环的VA二唑和咪唑并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9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69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3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